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下面两个表格选自基于中国居民运动健身的实测数据编制而成的《全民健身指南》。

表一:体育活动方式与健身效果

体育活动类别

体方活动方式

健身效果

有氧运动(中等强度)

健身走、慢跑(6—8千米/小时)。骑自行车(12—16千米/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等

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呼吸功能、拉制与降低体重、增强抗疾病能力、改善血脂、调节血压、改善糖代谢

有氧运动(大强度)

快跑(8千米/小时以上)、骑自行车(16千米/小时以上)

提高心肌收缩力量和心脏功能,进一步改善免疫功能

球类运动

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门球等

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反应能力、调节心理状态

中国传统运动

太极拳(剑)、木兰拳(剑)、武术套路、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等

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免疫机能、提高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提高柔韧性、调节心理状态

力量练习

非器械练习:俯卧撑、原地纵跳、仰卧起坐等器械练习:各类综合力量练习器械、杠铃、哑铃等

增加肌肉体积、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保持骨健康、预防骨质疏松

牵拉练习

力性牵拉:正踢腿、甩腿等

静力性牵拉:正压腿、压肩等

提高关节活动幅度和平衡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表二:一次体育健身活动的内容及安排材料

活动构成

主要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分钟)

准备活动

慢跑、牵拉练习

5—10

基本活动

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健身方式

20—60

放松活动

行走、牵拉练习

5—10

材料二

“互联网+运动”已是一种潮流,运动APP(手机应用程序)已成为倍受追捧的“运动伴侣”。截至2018年6月,中国健身运动APP用户规模过亿,每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达到20.17分钟,同比增长30.8%,运动APP的火爆,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一是抽空就能跟着视频做运动,所有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了;二是可以图文并茂地随心分享,引来大批点赞。运动APP因为其便捷性、社交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

材料三

体育明星的“殊死搏斗”,心理上的失败迷茫、成功的狂喜都能在赛场上一览无余,竞赛把人生的很多矛盾和解决方式,高度聚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且如果长时间关注一个体育明星,并将其作为偶像,往往会激发人参加运动的激情,甚至爱上这项运动。这样,不但可以学到运动技术,还会受到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等精神的感染。

(1)、小文考试前有些焦虑,准备参加体育活动来减压,他根据“材料一”中的表一和表二相关信息知道了:每次活动时间至少要分钟;每次活动都由准备活动、基本活动、 构成;他可以在球类运动和两个类别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
(2)、你认为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剑)”等会失传吗?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3)、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能给你哪些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采访对话,完成题目。

采访对话:(节选)

绍兴晚报记者:你好,马老师,昨天,我省2018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投档分数线出炉。咱们绍兴文理学院录取情况如何呀,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绍兴文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马老师:在普通类一段投档录取中,绍兴文理学院共有英语(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会计学等12个专业在一段实现录取,占总招生专业(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全部完成计划。投档分数线分别为590分、589分,均高于普通类一段分数线。

绍兴晚报记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很受我们考生的青睐,这两个专业是我们学院的优势专业吧?

绍兴文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马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是绍兴文理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近年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学名师进校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每年的教师编制考取率接近90%。

绍兴晚报记者:听说呀,我们小学教育“三位一体”录取成绩创了新高,是这样的吗?绍兴文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马老师:是呀,今年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三位一体录取取得新突破,报名比例达到10:1,投档比例接近4:1。录取学生中最高分达到645分,创历史新高。

如果把上述采访对话,拟写成一则新闻,标题是“绍兴文理学院两优势专业完成录取计划”,请你根据以上对话和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给这则新闻写个导语。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在关于《水浒传》的阅读交流会上,九年级1班同学各抒己见:

小唐:《水浒传》全是糟粕,就比如武松血溅鸳鸯楼,连丫鬟都杀,算什么好汉?

阿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敢作敢当,怎么不是好汉?独臂擒方腊,怎么不是好汉?

小唐:可原著中明明是鲁智深擒的方腊!

阿豆: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都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权威认证,准没错。

兰兰:小时候听评书和看各个版本的民间故事,都说是“武松独臂擒方腊”,武松那么威猛,老百姓都那么喜欢,那方腊肯定就是他擒的。

小芳:反正我是武松粉丝,他是我心中的神,独臂擒方腊,这才是最完美的设定。杀丫鬟?怎么可能!

小唐:要真是武松擒的方腊,那原著中智真长老为鲁智深作的偈语“遇腊而执”作何解释?

兰兰:历史上的方腊和武松就不是同时代的人,施耐庵和其他作者不都在虚构改编吗?只要改编得好,我照样喜欢。

阿豆:我看一湾浅蓝的《戒刀》就改编得挺好。

小唐:什么?武松居然和方腊是师兄弟?拜托,改编可不是乱编!

小语:我赞同小唐的说法,《水浒传》尽是糟粕。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108将仅有3位女性,毫不重视。且女好汉个个相貌丑陋,绰号母夜叉、母大虫、一丈青更是粗俗不堪。

【材料二】

批判性思维,其主要内涵是:以一种保持怀疑的、无偏见地、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论证的思维技能。批判性阅读是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我们阅读文本时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和作者进行内在对话的阅读方式。我们作为读者,与作者是平等的。当我们阅读作者叙述的观点时,也在同时进行思考:作者表述的观点是否正确?该观点是否有充分的依据来支撑?作者由理由到结论的推理是否符合逻辑?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

在上述情形下阅读时,我们就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思考者,与作者进行着观点的交流。批判性阅读一般要经历理解和批判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处在理解阶段时,我们的阅读目的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站在和作者对话的立场与作者进行观点的交流,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发掘作者所表达的论证过程。从理解阶段进入批判阶段,我们的阅读目的变成了对先前发掘的论证的质量评估,此时以自主思考作者论证的观点为主,阅读的任务就成了对先前论证过程的拷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逐步积累批判性阅读经验,少走弯路。

不要迷信权威,即使是权威专家的话和权威教科书上的知识也有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很多读者在看到作者身份、出版物来源之后,往往潜意识或者下意识地将里面的阅读内容视为金科玉律。

对于各种资讯、信息、知识需要区分事实表述和观点表述。

在阅读的时候不要预设立场,不要先被情绪所困扰。预设立场和充满情绪是内心存在偏见的表现,容易禁锢读者的思维和视野,影响读者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从偏见和情绪的土壤之中只能盛开非理性的花朵。

如果产生质疑,那就去寻找一手资料,并且通过严密论证去证实或者证伪自己的判断。这样既可以加深对于已有知识的理解,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并且强化了读者的批判性经验。(改编自“知乎”网站)

【材料三】

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网站对此进行了答复,认为《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主要考虑到“《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以下为部分回复内容:

《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单靠“堵”的方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唯有理性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将《水浒》内容选入教材并进行有效引导,又何尝不是更优举措?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张敏强教授认为:“《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

(改编自浙江省政府网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3年5月18日,首届金沙江文化论坛——金阳县金沙江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会在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昌学院,以及凉山州博物馆、西昌文管所、昭觉文管所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5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云贵川彝学专家、爱好者齐聚一堂,聚焦“金阳县金沙江‘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学术研讨,并为“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材料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将其保护好是当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推动着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做好非遗保护“后半篇文章”,汇聚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持久合力。

材料三:

传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只有服务当下的价值需求,传承和发展非遗才会更有活力。让非遗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活力,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材料四:

传承的根本在于应用。让原本生活在书本、博物馆的非遗动起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再现乃至应用,再通过扩展非遗产业价值,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既能够创造新型文化业态,也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底蕴,也蕴含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让古老文化的绽放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交相辉映。

阅读

(一)

大学生兴起“特种兵式旅游”:一天8个景点、晚上只睡3小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特种兵式旅游”“军训式旅游”等词条成为热门话题。

大学生朱玳莹分享了自己已规划好的五一长沙之行。她告诉记者,目前已经独自前往9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破百,“最强的一次,应该是寒假八天跨越浙赣皖三个省份,打卡了几十个景点。”她还分享了去四川广元的一日军训式旅游体验,上午九点多到达广元,当天打卡了8个地点,包括皇泽寺、明月峡、千佛崖、凤凰山公园等,晚上23点左右才回到学校。

(根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官方账号”整理)

(二)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专家解析火爆背后原因

记者:“特种兵式旅游”为何爆火?

马世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经历了疫情三年的相对封闭,不少大学生的出行计划都被搁置了。如今,“终于放开了,赶紧出去玩”的心理被放大,很多人对于旅游都抱有一种“补偿心理”,对于旅游的渴望和急迫感成为了“特种兵式旅游”迅速发酵的推手。

其次,“特种兵式旅游”爆火的一大原因是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和放大效益。“挑战24小时狂吃”“主打的就是一个极限”各类极具吸引力的标题,为这类短视频和帖子带来上亿的播放量,也引发了中国各地大学生的效仿。

最后,“特种兵式旅游”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旅游消费“性价比”的渴望与追求。很多大学生可能会选择通宵火车或者红眼航班,以降低旅游成本。

(根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账号”整理)

(三)

“特种兵式旅游”致受伤,旅游应遵循自己的节奏

5月5日,一则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榜,引发关注。青年小胡在一天时间内打卡杭州7个热门景点,总共行进三万多步,最终导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无法走路。有网友留言:再也不敢“特种兵式旅游”了。

“特种兵式旅游”指的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游览数量尽可能多的景点,具有时间紧,花费少,游览景点多的特点。笔者认为,它并非适合所有人,旅游出行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旅游的目的选择适合个人节奏的旅游方式。

(根据“腾讯网”整理)

了解AI写诗

AI是谁

人工智能 (英语: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缩写为 AI) ,指由人制造出来的可以表现出智能的机器。通常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可以表现出与人类相当的能力, 如写诗。

【写诗原理】

在执行写诗任务时,AI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 “雪” “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 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

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 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

(摘自《发明与创新》)

【AI写诗】

记者登录目前颇有影响力的AI中文诗歌自动生成系统——“九歌”尝试了一把。该系统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由多个为中文诗歌生成专门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组成,运用超过30万首古人诗作进行训练,支持生成集句诗、绝句、藏头诗、词等不同体裁的诗歌。记者试着以“池塘”和“春雨”为主题词,让这位“AI 诗人”作一首五言绝句,系统迅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春雨暗池塘,垂杨扶短墙。月明山色淡,风静水声凉。”可以说,这首诗结构完整,对仗工整,意境和谐,在创作上并不露怯。

天目新闻亲测了 ChatGPT的写诗能力, “君不见,山川变迁,万物生长于春秋。君不见,河流奔腾, 自古长驱不息。君不见,月明如霜,皎皎洒落于夜空。”这就是ChatGPT模仿李白风格随机创作的一首诗。像这样的诗,ChatGPT一分钟能写一百首。可以看到,ChatGPT可以大致模仿出李白诗歌的外形,但距离得其神韵还很遥远。

(出自腾讯网“河南卫视”账号)

【各方观点】

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 “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 “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扬子江诗刊》编辑麦豆: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是‘我要说’,而不是‘要我说’。‘我要说’,说的是‘我有的说’ ; 而‘要我说’ ,说的是‘我随便说’ 。前者涉及自由的自发和能动性,而后者不涉及真正的自由。诗歌,是语言的对象,而不是对象的语言。如果,AI数据库里已经‘有诗’了,写出来的基本就不是诗了,严格来说我并不认为AI写的是诗。”

整合资料,探究《长安三万里》。

【材料一】

长安何止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取自明代诗人陈子龙《从军行》中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长安城,是诸多人的梦寐以求,三万里是诗人们自身与理想所面对的距离。

李白的三万里,是入城求仕。然而不过是御用文人。后来被赐金放还。最终纵情山野……他的三万里是失败的,他的理想是身入官场,造福万民,然而长安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三万里披星戴月的追赶无疑是失败的。然而诗与酒。却为他而生。盛唐的诗坛上永远留有他的名。他一生政事不成,诗名却漫了整个长安,也是一种幸福。

三万里的故事,记述杜甫只是只言片语,不过是小时候在岐王府见了高适,二十多岁又同高适在李白门口见面,此后并无记述。然而我们查阅资料,知道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有过短暂的辉煌,那是他一生最为耀眼的时刻,晚年病死舟中,又是何等的可悲可叹。他曾经写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证明杜甫亦有报国志,苦于报国无门,他似乎是比李白好得多,然而,杜甫如果想起前事,也一定会长叹一声:长安,何止三万里。

影片里还虚构了裴十二这个武艺高强的女性诗人形象,更加突出了李白等人报国无门的惆怅,用以证明,长安与“三万里”的距离到底是何其远。

李白的狂,李白的悲,是因为他梦中的长安,远远不止三万里,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三万里,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材料二】

很多人看完《长安三万里》就会明白,片名为什么是“长安三万里”,而不是“长安”。后者是一座梦想之城,而前者是以长安为圆心,无数人围绕它画出的人生轨迹,是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文化版图。

长安是由什么构成的?只是城里的宫阙楼宇、车马歌舞吗?不。长安的繁华,也是由远在数千里外边关将士的青春乃至白骨换来的,是一辈子也没进过长安城、不息耕作的平民百姓换来的。

《长安三万里》更想拍的是,是谁在维系这份浪漫。高适,不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不写温柔乡,多写雄健、艰苦的从军生活。他和李白是两种性格的人,李白可以上天入地、寻仙问道,他却不可能将实务那么轻松抛下,只愿意低调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李白是大唐的锦绣,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

所以说,《长安三万里》不应该只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从高适的视角去看长安,有对浪漫的向往,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也有经历了世事枯荣后的沧桑。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在长安的繁华之外更该看到的——你要如何面对苦难?你要如何在平凡中坚守?

(选自“澎湃新闻”,有改动)

【材料三】

政治理想是李白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向往儒家的社会理想,也常以法家人物自况,道家与纵横家的思想也时时占据他的心灵。这些理想表现出他意欲大显身手的心境,同时也是特定时代个体积极性被普遍唤醒的结果。

李白政治理想的第二个特点是扬厉有余而合理性不足。如在《明堂赋》中他描绘了一幅弃末返本的理想政治图景:“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敖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对一个秩序化国家的建设而言,李白的这种主张,不仅不是什么高明方略,反而表现出倒退的历史观、政治观。可见,李白是用个人思想来假定现实政治。

然而这种政治空想,一旦作为美学对象进入诗境,便会生成全新的意义世界。事实上,空想也是一种理想。所以,与其说李白是在陈述理想,不如说他在不自觉地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李白充满空想,不如说他在急切诉说超越现实的心情。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