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军店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考试卷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马祖云

①“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下一个周期,希望能达到新的高度”……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00后运动员驰骋冰雪赛场,用激情与奋斗诠释青春,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挥洒汗水、奋力拼搏,展现出虎虎生感的雄风,激发了亿万观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点燃了人们一起向未来的豪情。

②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运动员;“人生能有几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今天,新时代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赛场上与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员们切磋技艺、超越自我,展现出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和开放自信、团结包容的精神风貌。每一次拼搏,都意味着不轻言放弃,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冬奥赛场深刻启示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③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努力。干事创业,成功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④拼搏,需要超越自我的淬炼。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拼搏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苏炳添无惧伤痛,焕发精神与斗志,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飞”入决赛。正如歌曲《超越》所唱: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

⑤拼搏,彰显坚韧不拔的意志。世界上哪有一蹴而就的胜利,惟有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惟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努力奋斗者,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这种力量源自信念,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贵在恒久,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难在坚持,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上。

⑥“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人民日报》(2022年02月17日 04版)

(1)、选文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京冬奥会上00后运动员所表现出的自信,缘自于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辛努力。 B、要创造非凡的业绩,无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英雄都需要超越常人的视野和热爱。 C、没有拼搏就没有成功,拼搏的力量源自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和不惧的勇气。 D、拼搏成就传奇,马伟明、南仁东、黄大发们以顽强的拼搏创造出了一个个传奇。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  本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的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条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世俗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是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也谈“正能量”

    ①不知何时起,正能量这个词就悄然流行开来了,仿佛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也正是缘于充满现实主义的正能量色彩和取向,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今天,我也想谈谈“正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A)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chàng。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燥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在他们的眼中,常看到的是“负面”的东西,(B)他们永远在抱怨,在指责,在发泄。对于这样的人,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衷于争执或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们。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C)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D)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妨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文章有改动)

阅读《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完成问题。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 题。

不能“兼济 ”,请先“独善 ”

“知易行难 ”还是“知难行易 ”?很多人曾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但是对于“独善其身 ”与“兼济天 下 ”的 难易则仿佛没有任何分歧,人们似乎觉得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兼济天下当然更难。孟子说得很清 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只有飞黄腾达了才能兼济天下,飞黄腾达已然很难了,还要兼济天下, 岂不是难上加难?

但是今天,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兼济天下比独善其身容易多了。

一个人即使只给几个人好处,那么得其好处者就会为其点赞,将他的优点说得无以复加,就像金庸笔下星宿老怪的弟子一样,常常将老怪小小的成绩夸成功高盖天,对他的坏处却视而不见,保持沉默。

只要给少数几个人蝇头小利,“兼济天下 ”者就有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不会质疑他财富的来源 与 支配,只要见者有份就行,至于他是否有劣迹,则在所不问。只要给几个人小恩小惠,后者就会 将 “天 ”缩小为“坐井观天 ”看到的“天 ”,将微不足道的小善吹捧为“兼济天下 ”,不明真相者、不 爱求真者往往就以为有人真的是“兼济天下 ”了。甚至,获利者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按他们的需要重新定义 何为“善 ”,何为“不善 ”。

独善其身的人则危机重重。

一个人独善其身,并不能给其他人有形的好处。虽然一个独善其身的人是加惠周边的,例如他 一 不侵占他人的利益,二不骚扰他人,不给周围的人添麻烦,不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但是周围 的人未必会这么想,独善其身的人无法像“兼济天下 ”的人那样短时间给周围的人以有形的利益。一个人独善其身,他的道德会给周围的人以压力,他的遵纪守法,让其更像是一种异端。当大 多数人 都无视红绿灯的时候,那个看到红灯就止步不前的人,往往被人看成“迂腐 ”“不灵活 ”。一个人独 善其身,他的恬淡,他的甘于寂寞,他的不怕孤独,往往会被其他人觉得是傲慢,是高高在上,不屑 与大众为伍,这又成为独善其身者的一种新罪状。有人不理解独自一人的乐趣,他 们不能理解为何有人不愿意与他们闲聊闲扯打成一片,他们只能理解为独善其身者肯定眼高过顶。

独善其身还更需要勇气。独善其身者没有战友,战壕里只有他一个人,他单打独斗,独当一面。 他不去结交权贵,也不自我宣传,还懒得辩解,他成为人们眼中的“神秘人 ”“怪诞客 ”,神秘的面 纱 没有揭开,于是误会的潮水汹涌而至,非议的雾霾铺天盖地。由此可见,要独善其身,最难的还不是做到“善 ”,而是“独 ”。

独善其身是这样难,所以真正将“独善其身 ”当成人生理想的人极少极少。大多数人的理想是兼 济天下,因为这个理想说出来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与己心,引来崇拜的眼神,这样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能不能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而独善其身,即使能够实现,也没有粉丝,人生还有什么趣味?

这就是有人喜欢谈过高之理想,愿意装作有“兼济天下之志 ”的原因。其实他们想的只是“达 ”, 担 心的是“穷 ”,至于“独善其身 ”还是“兼济天下 ”,他们实际上是没有想过的。但是,要为天下提供真正新的思想、新的动能,必须独善其身。

思想的交锋不能靠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只会令头脑发热,真正的成就必将是苦心孤诣的结果。每个人都独善其身,天下自然善了。

(摘自《广州日报》2019-01-20,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作家梁 晓声谈及文明时所说的四句话。

“仓廪实而知礼节 ”,每个时代都有相匹配的时代精神与文明风尚。但文明之于个人,绝非一时 之 功,绝非一事之力 ;之于城市,更需久久为功。作为“全国文明城市 ”,城市的文明建设已经收获 了累 累硕果。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真正的检验,就在于每个人 的文明指数有多高。这种文明,不仅是独善其身,更是相善其群。

(摘自互联网)

链接二 【调查】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独善其身 ”的处事态度?

态度

非常赞同

比较赞同

不太赞同

不赞同

占比

20%

34%

35%

11%

陶渊明少年时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到他 39 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 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之路。

(选自《独善其身的陶渊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①有人以“搞笑”的名义,制作丑化他人的“恶搞”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并大加传播,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困扰;有人借用社会热点,将网民正常意见分歧引向地域歧视、性别对立,对不同观点的人群大肆攻击;有人愿意侵入直播、网课等,实施所谓“直播爆破”“网课爆破”……这些网络暴力新表现,潜在危害大,传播范围广,极易给当事人造成伤害。对此,应当及时研判、不弃微末,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下大力气整治乱象。

②网络平台有责任拿出新手段,应对不断显现的网络暴力新问题。当前,不少平台的网络暴力防护措施瞄准的是直接的人身攻击、不实信息诽谤,对“擦边球”式网络暴力的判定、封禁还不够及时;有些平台对于网络暴力的处理还多采用删帖、封号等形式,对于其中所涉侵权违法问题,与执法司法部门配合联动有待加强,对于用户司法维权帮助不足。因此,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网络暴力行为判定机制,扩展用户投诉处理途径,配合有关部门执法监管。

③同时,各网络平台特别是主流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引导,大力传播正能量。在一些情况下,网民被误导蒙蔽,导致群体性网络暴力发生。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真实信息,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事实、澄清谬误,引导广大网民理性上网用网。唯其如此,方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土壤,让网络暴力推手无处遁形。

④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面对花样翻新的网络暴力现象,多措并举、重典治乱、久久为功,坚决惩治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才能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人民群众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年来,为了震慑不法分子、保障网民权益、整治顽瘴痼疾、引导社会风气,从刑法、民法典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作出规定,到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发布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行动等,法律篱笆不断扎紧,法治利剑日渐擦亮。

②治理网络暴力是一项复杂工作。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公、检、法机关应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受害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安全感,维护网络秩序。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方能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成效,让网络空间更加风清气正。

③“精准”和“有效”是衡量法治利剑的关键尺度。造谣祖孙合照为“老夫少妻”的吴某某获刑1年。法院认定了受害者的截屏证据并结合其他事实以诽谤罪定罪量刑,体现了“精准”;法院综合考量了情节的严重性、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给予了网暴者应有的惩罚,彰显了“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典型案例、做到宽严相济,努力从具体罪名适用、从重处罚情形、证据与公诉标准等方面着手,法治利剑就能精准、有效地发力。

④严惩网络暴力,也迫切需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提高依法治网的前瞻性、预见性,就必须科学认识网络治理规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法规。

⑤清除网络暴力,需要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善用法治利剑压实责任、筑牢堤坝、细化监管,我们一定能让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让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

(202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