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坚决对“洋垃圾”说“不”

①频频刷屏的“洋垃圾”,究竟指什么?

②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洋垃圾”是一种俗称,广义的“洋垃圾”泛指所有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固体废物;狭义的“洋垃圾”特指以走私、夹带、瞒报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进口固体废物只有一年100万吨左右的规模。随着经济体量迅速增长,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也滚雪球般不停翻番。到2002年约为2000万吨,2005年就达到了4000万吨,最高时甚至接近6000万吨。而这仅仅是合法渠道进口的固体废物,如果算上走私入境的垃圾,数字更为巨大。

③洋垃圾”大量囤积在我国境内,带来多种危害。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洋垃圾”中往往夹杂着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以非正规渠道入境后,大部分流向“散乱污”企业进行分解。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张益表示,在原环保部开展的打击进口废物环境违法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提出立案处理处罚建议的企业,占检查企业总数的60%以上,可见违法范围之广。这些“作坊式”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污染控制能力差,在加工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和周边环境。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环境;酸浸、水洗废物则会危害水体、土壤环境。“还有一部分‘洋垃圾’几经倒手,没有得到再生利用,而是进入了垃圾填埋场,加重环境负担。”刘建国说。

④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还会损害经济结构。如果不在供给侧下狠手,切断低端产品供应,就无法倒逼“散乱污”企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能有效切断‘散乱污’企业的原料供给,从根本上铲除‘洋垃圾’藏身之地,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⑤中国坚决对“洋垃圾”说“不”,一些长期以来向中国出口固体废物的欧美国家“坐不住了”。美国回收的因体废物大约1/3到一半运往中国,每年向中国出口700万吨塑料。据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统计,2016年美国向中国出口了市值56亿美元的可回收垃圾。中国不再接受“洋垃圾”后,这些国家的部分垃圾一时无处可去,有的甚至堆成了“垃圾山”。长期以来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和产业链分工,已经使发达国家形成了依赖,习惯于自己占据产业链高端,由发展中国家生产低端产品,为其处理废物。“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发达国家处理垃圾。这种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中国必然要在全球经济价值链中寻求升级,不能老是被锁定在低端。中国当然有权利拒绝接受‘洋垃圾’.发达国家产生的垃圾自己不处理,非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通。这本身就是不公平、非正义的格局,就应该被打破。”

⑥专家认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还有大量工作亟特推进。

⑦“洋垃圾”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刘建国表示,1996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有过4次修订。彻底解决固体废物的非法进口问题,需要从法律角度作出更加严谨、清晰的表述,强化固体废物的污染源属性,弱化其资源属性,为严控固体废物进口、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提供更加“给力”的法律保障。

⑧在国内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我国拒绝“洋垃圾”的底气将更足,效果将更好。刘建国表示,现阶段我国自身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可观,废塑料、废纸回收量均比进口量高约一倍,但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好,效率较低。把“洋垃圾”的入口堵上了,本国的垃圾分类也必须加快脚步。应出台配套政策,为国内的可回收物再利用提供渠道和空间,帮助再生资源企业由依赖国外垃圾转向消化国内垃圾,实现良性发展。

(选自2018年5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①段至第④段,说说中国为什么坚决对“洋垃圾”说“不”。
(3)、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目前我市正全力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一工作有什么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刻猴子

林文义(台湾)

       幼年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那是由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排排坐得很乖巧的模样。三只猴子却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十分传神。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看见他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他的嘴唇一开一合,不知自言自语地在说些什么。那个年代,我还很幼稚,不知道祖父在想什么,只是觉得那三只木刻猴子的表情十分有趣,很想拿来玩。

       “这个不行!”母亲厉声地对我说,并且试图阻止我。

       “没有关系,囝仔爱,就给伊玩嘛。”祖父和蔼地说。

       “阿爸,你就是这样宠囝仔,宠得他五六岁就想要爬壁。”母亲对祖父抱怨着,一面很不放心地看我接过祖父手中的木刻猴子﹣﹣看一下就好,看完赶紧还给阿公。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审视。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祖父笑呵呵地说:“你的翘嘴唇可以吊三斤猪肉。”

       有一次,祖父把我抱到跟前,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是从唐山带过来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说、非礼勿看、非礼勿听……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囝仔人有耳无嘴’啦,有耳无嘴,平安食百工。”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一直深印在我的心里,年长之后,我才慢慢懂得。

       隔了一年,祖父死于肺病﹣﹣许多采矿人的最后归宿。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右侧,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木刻猴子一直都摆在神案上,渐渐地,也没有人会去注意它。

       一直到我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见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囝仔人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逝水般流过。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他说:“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人生嘛,好像一出戏。”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东方人的处世哲学,独善其身啊……”父亲叹了口气。

       我不太同意父亲的看法,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其生命的本质及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啊!”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匆匆地过去,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父亲的看法了,相对的,我痛苦地发现,自己虽不甘愿,却也逐渐地向世俗妥协。就这样,我时时处在自我的相互撕裂里

       父亲离世前,有一次,紧紧抓住我的手,战栗而悲愁地对我说:“我即将要走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个孩子,怎么会选择去写文章?”

       听到父亲这么沉痛的话,我无言以对。为什么会选择文学这条艰辛的路?也许,只是为了要保持一点点纯然而真挚的自我吧。可是,我不知道要如何对父亲说,我想到他们那个黯淡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我把木刻猴子放在烧金纸的炉子里。我有点不舍,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最后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囝仔人有耳无嘴”?要他们继续秉持木刻猴子的精神,不听、不看、不说?要他们独善其身?

       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点起一把火,我决定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节选自2015年4月《读者》)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什么样的行星“宜居生命”

       ①到目前为止,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但科学家相信:在宇宙中凡是具有生命诞生条件的天体上,都有可能出现生命。必须先要寻找到与地球类似的“宜居行星”。

       ②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已经借助开普勒望远镜确认首颗位于太阳系外、处于“宜居带”内的行星。这颗被命名为“开普勒﹣22b”的行星体积约为地球的2.4倍,表面温度约为21℃,这个温度适宜生物生存。此外,这颗行星上还可能有液态水。这是目前被证实的在大小和运行轨道最接近地球形态的行星,它也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每290天围绕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转一圈。ƒ也许你会问,“开普勒﹣22b”是“宜居行星”吗?“宜居行星”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③首先,宜居行星必须是类地行星。太阳系有两类行星:一类叫类地行星,一类叫类木行星。类地是具有岩态表面,类木行星具有气态表面。对于地球生命来说,类木行星不适宜居住,因为它是气态的,生命没有落脚点。目前科学家还不确定“开普勒﹣22b”这颗行星的组成主要是岩石还是气体或液体,因此不能确定它就是类地行星。如果它不是类地行星,就更谈不上是“宜居行星”。

       ④其次,这个行星必须与地球大小相似。如果行星太小,会因为引力太小而使大气四散逃逸,还会留不住足够的水。行星太大了也不行,因为太大的行星会把过多的氢气、甲烷和氨气留下来,同样使生命无法诞生或生存。

       ⑤再次,                   。在行星科学中,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称为“宜居带”。例如,太阳系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上存在宜人的气温,使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表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刚刚好。天文学家计算的结果表明,如果地球的轨道比现在的实际轨道只要小5%的话,那么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会发生无法控制的温室效应,就像现在金星上那样,地球上的高温将会把所有的海洋都蒸发干净。如果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再大1%,那么地球上早在20亿年以前,就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冰川作用,就像现在的火星那样,所有的海洋全部冻结起来,地球上的温度将会处在﹣50℃.那样的环境不可能演化出任何生物来。“开普勒﹣22b”围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母恒星旋转。这颗恒星发出的光比太阳光弱大约25%,因此那里的“宜居带”要比太阳系里的“宜居带”更靠近恒星一些。另一方面,“开普勒﹣22b”到恒星的距离又比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近了大约15%,恰好使它舒舒服服地落在了“宜居带”中。因此,如果新行星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液态水就可以在那颗行星的地表上长期存在。

       ⑥但仅仅满足上述条件,“宜居行星”上就一定满足有生命的条件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人类找到“宜居行星”,这颗行星的自转角度是多少?拥有怎样的大气?表面由什么物质构成?是否拥有类似地球的陆地和海洋?这些还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 , 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多半天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⑧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它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⑨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⑩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⑪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⑫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⑬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2018年8月4日《人民日报》)

非文学作品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  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 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 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 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 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 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 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 1997年7月1日五星红 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阅读

卖字的人

肖复兴

①春节早过去了,年三十那件事却总还在眼前晃。

②我家街对面是潘家园市场,这一天,较往常的人满为患虽然清静了不少,但依然有市声喧嚣,就连便道上都有人摆摊,不过,卖的大都是过年的窗花、对联,也有一些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到黄昏的时候,这些零星的小摊早都收拾好家伙什回家过年了。只有一个人在寒风中坚持着。

③这是一个中年人,听口音是河北沧县人,沧县是我的老家,一听就能听得出来,便感到有些亲切。我在马路这边就看见了他,穿着一件枣红色的羽绒服,在便道隔离的栏杆前,他正在弯腰收拾地上摆着的东西。长长一溜儿的便道上,硕果仅存地只剩下他一个人,显得格外醒目。在街这边看,他的身前是一座绿色的报刊零售亭,早已经挂上了门板,但绿色的亭子和他身后白色的栏杆、街树的枯枝、市场灰色的外墙、颜色艳丽的广告牌,这些静物和他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画。如果作为新年画,怪有意思的。

④我过了马路,除了地上还摊着两幅书法,他已经收拾好东西,正准备要走。我匆匆瞥了一眼地上的两幅字,一幅隶书,一幅行草,尺幅都不小,没来得及仔细看,只是客气地和他打过招呼,知道卖的都是他自己写的书法作品。问了句今天卖的行情可好?他摇摇头说今儿不行,一幅也没卖出去。又问这么晚了回沧县过年吗?他说在北京租有房子,全家今年都在这儿过年了。然后,彼此拜了个早年就分手了。寒风中,看见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和凄清,怎么都感觉像是巴金《寒夜》里的人物。

⑤办完事,我原路返回。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路灯早亮了,倒悬的莲花一般,盛开在寂静的街道旁。路过报刊零售亭的时候,忽然看见门板上贴着两幅书法,在街灯的映照下,白纸黑字,非常打眼。看出来了,是刚才那个中年男人摊在地上的那两幅字,一幅隶书,一幅行草。仔细一看,隶书是四个横写的大字:龙马精神。行草是四句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莫笑农家腊酒浑。禁不住莞尔一笑,字虽然写得一般,但觉得有点儿意思。两幅字都和春节相关呢,一幅为马年祝福而写,一幅为春天到来而写。后一幅,是放翁(陆游,号放翁)诗的改写,改得风趣有神,有点儿功夫,并非等闲之辈。

⑥这位老兄,一天没有卖出去一幅字,却索性把这两幅字留了下来,贴在报亭上,留给人观赏,也留予风抚摸,和即将燃放的鞭炮欢庆。这是他心情的宣泄,也是他拜年的特殊方式,是个不错的创意。既然清风朗月不用一文钱买,那么,白纸黑字也可以无需一文钱卖,和大自然交融,一起过年迎春,是一种别样的境界呢。到潘家园来卖字画的人,多如过江之鲫,如他这样有如此创意的人,我还真的没有见过。

⑦只是担心,不知道这两幅字能否熬过大年夜,明天一早,人们出门到各家拜年的时候还能否看得到?走过马路,禁不住回头又望了望,寒风吹过,报亭上的那两幅字在猎猎地抖动。

⑧如今,春天到了,到潘家园去,再没有见到这位卖字的人。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国人关注,学校组织学生对“非遗”开展了“项目式”学习,同学们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享性。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社群、族群,能够同时持有、共同享用、一起传承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比如春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不同国别的人,都可享用其家人团聚等特定文化意涵,也可创造具有特定国家或地域色彩的春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对群体内部而言,会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并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成为群体共同身份的标志。一直以来,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比如,茶、丝绸在很早以前就从我国传到欧洲,野生茶树的驯化、茶叶制作方法、茶水泡制过程,蚕的饲养、蚕丝的提取和刺绣等,这些非遗技艺是中国人的创造,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象征。对于不同群体、不同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彼此借鉴以丰富各自文化生活,增进相互认同,促进各自发展,正所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遗,总数居世界第一。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都自觉、热心地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非遗的幸运。

非遗概念的广泛传播,让我们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日常生活方式如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等,都获得了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地位。首先,整个社会对非遗的尊重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明显提高;其次,非遗保护唤醒了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豪感。此外,不论是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还是持续推动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都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地位。非遗保护日益重视人的作用。过去历朝历代,民间艺人不曾受到过特别的尊重。建筑者、手艺人、讲故事的人……体现他们技艺和智慧的成果被世人称赞,但他们的名字却湮没在历史里。如今,传承人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实际尊崇,让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走到文化建设舞台中央,使他们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有了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传承、创造的主体得到尊重,有助于非遗这一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非遗传承日益打开新局面。具体来看,非遗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技术尤其是录音、录像使非遗记录变得更加真实和完整,一些以往难以用语言、文字描绘和记录的元素可以得到更好呈现。传统的师带徒制度得以延续,“非遗进课堂”“非遗进校园”等新手段新方式不断涌现,非遗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更好体现。非遗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拓展,如各种非遗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等都广泛动员起社会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热爱度和参与度,同时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改编自刘魁立《把握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

材料二:

物质文化遗产以不具有能动性的物质为载体,通过物的传递进行传承,是不能发展和创新的静态的东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自己的优势,其载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它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或口述表演、身体示范或表演、综合示范或表演等进行传承,传承人既是遗产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它的“文化财富”是活态的、不断被发展和创新的。

非遗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遗在传承弘扬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据重要位置,非遗传承人的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遗产中最精华部分。书法遗产中揄扬“疏体”、抑压“密体”都是传承人对书法遗产实施的改造和拨转,累积成今天厚重的书法遗产,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书法如此,其他非遗门类及亚类如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等概莫能外。

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美好生活需要”等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特点,需要寻求突破点。新时代中国非遗要在发展观上寻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实施统筹分类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非遗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辐射效果,保持个性并增强国际话语权。

(改编自王福州《新时代中国非遗的文化使命》)

材料三:

某平台上18个区域型非遗产业带成交额

(摘自互联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