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白银市、武威市、嘉峪关市、临夏州2023-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温馨时光

胡启涌

瓦房上铺了一层明晃晃的霜。一排排瓦垄,像钢琴的白键横放在大山间。四野阒寂,一地霜白。降霜要比落雪冷,霜风掠过屋顶呜呜直响。过了一阵,躲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满脸羞红地看着大地,满地的霜就退场了。瓦上的霜融化成水,顺着瓦沟滴落下来,溅起朵朵水花,一朵追着一朵地绽放在檐下。晶亮的水珠儿溅落在几盆花上,让花朵与叶子鲜亮了许多。

冬日阳光暖暖,湿润润的瓦房泛上了一层年深月久的斑驳。炊烟从青瓦间升起,飘飘袅袅。对一群早醒的麻雀来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暗示。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在屋里忙着侍弄灶火的大娘,最懂它们的心思,舀上一碗碎米从屋里出来。随着一道漂亮的弧线,碎米簌簌落地,一群鸟儿在院子里争抢起来。大叔拿上一把扫帚,准备清扫院子里的积水,不料吓飞了正在进食的鸟儿。大娘一脸不悦地朝着大叔说:“你忙这一会儿干啥?等雀儿吃了再扫吧。”“这些麻雀都被你惯坏了,每天早上都来讨吃的。”大叔嘀咕着。“这么冷的天,雀儿去哪里找吃的?只要一年收成好,麻雀吃点算啥子。”大叔便不说啥了,等麻雀收拾完院里的碎米、纷纷飞落在屋顶上,才站起身来开始打扫院子。

一收一放间,竹子扫帚从水泥地面划过的声音,就像霜风吹过竹林。扫过水,大叔俯下身子,把被风吹倒在地的花小心扶起,拴在竹篱笆上。房前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有半人高,大叔担心柴火被雨水润湿,找来一块塑料布盖上,还用几块砖头把塑料布的四边压实。大娘在屋里忙着做饭,系着一条素色的围裙,坐在灶前的小木凳上,往灶里添上几块柴。火势更旺了,烧得“噼噼啪啪”直响,映得大娘满脸红光。

大叔收拾完院里的活儿,进屋时手里拎着一把香葱。这是在自家菜园里扯的,香葱绿得水灵,须根上还挂着黑黑的泥土。大娘接过香葱,冲洗干净。一段切菜的轻快节奏在木屋里响起。“老头子,你再去菜园里弄些白菜和萝卜来。今天早上煮火锅,打霜后的蔬菜好吃。”大娘边忙着手里的活,边与大叔说话。

炉火正旺,锅里泛红的辣子汤已煮沸了,满屋子荡着腾腾热气。大娘往锅里添着白菜,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霜打的白菜不一样,又脆又甜。”大叔手握一杯刚泡好的茶,坐在炉子边,不禁笑侃起来:“说得叫人嘴馋,好像比山珍海味还好吃一样。”“哈哈哈……”老两口开心大笑起来。笑声吵醒了屋里睡得正香的小花猫,它跳到火炉边的沙发上,又钻进大娘的怀里。

孩子们在贵阳和遵义工作,已分别打来了电话,说回老家过年,还特地叮嘱两位老人,说现在超市里什么年货都有,到时候买回来就是,家里就不用操心准备了。但是老两口总觉得不备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不踏实,于是又忙着张罗。大娘将自家种的绿豆备好,打算做孩子们喜欢吃的绿豆粉,还把黄豆细心地筛选了一遍,拿一半煮豆豉,拿一半生豆芽。大叔也不闲着,把酿米酒、做汤圆的糯米选好,实实地放在屋里,还把烙绿豆粉饼用的秸秆堆放到厢房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随时用都是干燥的。就连烟花也已订好了,包娃儿们放个够。

酿米酒要经过两天的恒温发酵、二十天的装罐密封才酿成,要早些准备才不误孩子们回来吃上开坛米酒。大娘将酿酒用的铁锅、木盆、甑子、簸箕、筲箕通通刷洗一遍后,开始泡米、蒸馏、拌曲。酿米酒是山里人的一件大事,每一道程序都不得马虎。大娘把拌匀酒曲的米饭盛在木盆里后,用拳头在正中摁下一个小坑,这就是酒窝。大叔用纱布将酒曲米饭盖上,然后小心地将木盆放在锅里,再用稻草和蓑衣罩住木盆保温,开始发酵。大娘来到灶前,把手伸进灶膛里试了试温度,不温不火,最佳温度。一切已妥,就等出酒了。

大娘正准备解下围裙歇会儿,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掏出来一看是女儿打来的视频电话。正准备点开视频时,大叔摆手示意:“去院子里。”“为啥?”“你在灶前视频,不就露馅了吗?孩子见我们准备这些,又该担心我们累着了。”大娘听了点点头,转身就到院子里。舒心的笑声在院子里响起,院前树上的一对喜鹊叫得满院子喜气荡漾。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1日)

(1)、本文题为“温馨时光”,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温馨的画面?
(2)、小逸认为,应该在文中写出大叔、大娘和孩子们的名字。小文却认为,不写具体的名字更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3)、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鸟儿们心领神会地从竹林中蹿出来,叽叽喳喳地飞落在房前的柴垛上。

(4)、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虚构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本文则展现了当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有何异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方便食品
        ①方便食品的优点是烹饪简单,易于储藏。满足这两点,重要的是保质。几十年来,人们研发出三种制作方便食品的方式:脱水、速冻和抑菌。
        ②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其中也包括微生物,如果把食物中的水分去掉,导致食物变质的微生物便很难存活,食物保质期也就会延长。
        ③方便面是将面条先像织布一样盘织在一起,再经过蒸煮使之熟化,而后便放入油锅炸透定型,脱去面条中的水分。用油炸来脱水,不光是为了让面条易于保存,更重要的是能令它经热水一泡便迅速回软涨发。因为面粉中富含小麦淀粉,如果只是简单烘干,它便会在面条表面形成一层类似保护壳的膜,水分子很难进入。而经油炸后,这层膜上会形成许多微小气孔,水分子便可由此进入,使面条变软涨发。
        ④ 方便米线和方便粉丝也是人们常吃的东西,它们的原料分别是大米和土豆(或红薯),它们所含的淀粉中小麦淀粉很少,因而米线和粉丝的脱水,完全不需要油炸,蒸煮后直接烘干就可以了,再遇热水时,便能直接吸水涨发。但是米饭和粥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米粒在煮熟后,黏性会变得很大,互相粘在一起,直接脱水无法保证每粒米的干燥程度一致,所以对它脱水就要换另一套路。淀粉在湿润的环境中,若经短时间加热,性状将发生改变:变得本身虽不黏,但再遇热水就会非常黏软,且体积膨胀,这个过程就叫“α化”。经过“α化”处理并烘干的大米便得名“α化大米”,也就是方便粥饭的原料。然而遇热水后的“α化大米”,并非是米粒做熟的状态,只是具备了类似的口感,好在并不影响营养和消化。
        ⑤速冻又叫急冻,也就是把食物急速低温冷冻,通常在-18℃ 以下的环境中才能实现。除了脱水、速冻,对付好氧性微生物,最好的方法是隔绝空气,让它们不能有氧呼吸。这就需要一个密封的环境,真空包装的食品就是这样做到的,将包装袋中空气全部抽走,既不会影响食品的风味,又可以延长保存时间。罐头的保鲜也是同理。而要想消灭厌氧性微生物,就必须依靠防腐剂了,当然它对好氧性微生物同样奏效。如今,最常用的防腐剂是亚硝酸盐、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这三种物质能破坏微生物体内的各种酶,但因此也多少带些毒性,故而罐头和真空方便食品不要吃得太多。
                                                                                                                                                                                                                        (取材于《省事与保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屋

周克武

    ①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②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料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③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④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⑤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去,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燎地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一馋嘴猫”……

    ⑥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⑦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项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像春燕衔泥一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⑧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⑨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⑩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⑪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我与儿

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大人小孩成群结队去看电影……在我的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⑫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气派的“小二层”。

    ⑬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可以装下多少人

龙学锋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数量为何增长越来越快?地球的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少呢?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

    人类是如何增长到72亿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的一段视频描述了人类数量的增长过程。10万年前,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还不到100万,而人类一直到近代才开始迅猛增长。人类用了将近20万年时间,才达到10亿人口数量。随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到公元1世纪,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约为1.7亿。但不久之后,现代科技和医学迅速发展,加上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仅仅过了200年,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2亿。

    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

    许多专家认为,一旦人类的总数达到90亿到100亿左右,地球的状况将开始变得像坟墓。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限制是固定的。”除了有限的水资源,地球能够生产出的食物总量也是有限的。即使人类以最高效的方式生活,即所有的谷物全部供人类食用,而非低效地将部分谷物分给牲畜,之后再转化成食物能源——地球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但实际上,这14亿公顷的耕地不可能养活100亿人口,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只吃素菜。因此,威尔森认为,从粮食的角度出发,地球养活的人数不可能达到100亿。

    人类已经透支了地球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会越来越严峻,诸多问题需要人类去认真面对。

当前,地球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97.47%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在占比不多的淡水资源中,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利用起来的只有0.34%。淡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差异。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40多个国家闹“水荒”。世界粮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水量相对减少24%。同时,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和现代工业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按照现在的产量生产及消耗下去,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可维持80年左右,储量最多的煤也仅能供应二三百年。此外,地球上的非能源矿产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

    除了“供给”枯竭危险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监测显示,1992年到2013年,虽有42个国家的年均碳排放量在下降,但全世界人类年均碳排放总量增加了60%,达到980亿吨。由于森林被毁等因素,地球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科学模型显示,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导致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这将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底1期,有删改)

链接一:理论上地球能承载多少人?

突破百亿人口,是不是地球最大的承载量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最大容量说,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二是最小容量说,一些生态学家以人类能得到的植物能量为基础,认为地球所能养活的合理人口为75亿左右。三是中等容量说,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约102亿。(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科学进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回顾科学技术百年走过的历程,科技发明确确实实助长了人口增长。一方面,医学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短短100年里完成了医学史上95%以上的发明和发现,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在1940年,因感染而死的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5%;今天因感染而死的人,比率还不到3%。另一方面,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

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50%,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的资源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摘自网络,有删改)

阅读《瓷的华章》,完成各题。

瓷的华章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在你的脚下,人们利用你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了奇妙的钧瓷。

    ②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在车上打了个盹儿,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③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一再凝视。宋朝,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光照着历史,这不屈的泥土便从未停止续写瓷的华章。

    ④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和柴草或是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垕,就是一个大的瓷场 , 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⑤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坡上,这样取土或许更加方便。人住的是石头窑洞,烧的是石头窑体,放眼望去,会望见鳞次栉比的苍然。

    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所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那样,一切就全在想象中了。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⑦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窖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

    ⑧卢师傅默默地守在一座窑前,窑里的火焰早已熄灭。他慢慢起身,嘴里絮叨着什么,在众人面前带着一点矜持,大家似乎是要看他掀开新娘的盖头。他终于打开了封口,探身进去,恭谨地取出一件“大洗”。那大洗子怎么了,完全没有那种流光溢彩,而像一个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再取出一件,还是同样。它们是在抵达生命辉煌顶点的时刻,遭遇了不幸吗?那粗糙扭曲的外形,表明它经受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⑨满怀期待的人们散去了,老卢还在看着两件不成器的东西,拿起又放下。我似乎体会到了他的心情。炉子外边,好大一堆被失望与懊恼打碎的瓷片,堆满了烧瓷人的内心。那是瓷殇

    ⑩当地有句话:“十窑九不成。”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⑪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 , 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声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潮一样汹涌。

    ⑫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魂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唤醒,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激发,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一千三百摄氏度的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⑬一个女孩站在一个瓷瓶前,带着景仰的神情,伸出手又缩回来。我知道那种感觉,有一种爱就是这样,想看又不敢看,想摸又不敢摸,别后的回味比现场还深刻。我知道,在那一刻你已经和她心脉相通。

    ⑭神垕,                       。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⑮竟然还有女技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

    ⑯又有人进来,小声地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⑰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是呀,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不能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你一下子惊醒了,她们是在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

(有删改)

【注释】①钧瓷: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②开片: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③窑变: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④洗:宋钧窑的主要器型之一。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子挂满山岗

洪忠佩

①寒露,风搭在弦上,与银杏、乌桕、红枫一起在山岗奏起深秋的曲调。在悠长的曲调中,一树树柿子吸饱了阳光,橙黄中泛起红色,仿佛油彩。这样的斑斓、明艳在白墙黑瓦的宅子周围蔓延,山岗与村落融合成了一个调色盘。

②走进婺源宅山村之后,我才发现原生态的山村人家是“宅”在山腰上、“长”在树荫下的。树荫浓密的,当属高耸粗壮的香樟、楠木、木荷、橘树、栲树、豹皮樟、红豆杉。那隐于树林之下的古道、路亭,与山村是连成一体的。山上没有水田,村民便发展林下经济、山地经济。他们既种苞芦、番薯、辣椒,又种茶叶、油茶、板栗、柑橘、柿子。

③“七月米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秋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柿子宛如灯盏,透着暖人的光,每家每户都忙着采摘。等待果实成熟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一旦果实进入成熟期,时间又不等人。俗话说“割禾抢时,晒谷抢天”,采摘树上的果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④背篼、竹篮、箩筐都派上了用场,上树的上树,提篮的提篮,挑担的挑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想象,在那么陡峭的山坡上,还要爬上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柿子树,再去采摘,若是没有多年练就的功夫,是无法做到的。

⑤倚在树杈上的大程眼尖,一下子看见了我,他挑了一个成熟的柿子扔过来,算是打招呼了。他笑道:“摘柿子总感觉手脚和眼睛都不够用,明明是一杈一杈去摘的,结果发现枝头还有‘瞎眼柿’”。我剥去柿蒂,撕开薄如蝉翼的柿皮,鲜红的果肉立即显露出来,一口下去,甜滋滋的,果汁饱满,果香充盈口腔

⑥柿子树下的小孩呢,一个个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专挑成熟的柿子过着嘴瘾。一位个子稍高的少年,正埋头把软些的柿子拣出来,一一放在竹篮里。

⑦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闲着,他们趁着天气晴好,专挑较硬的柿子,一一削去柿皮,在竹盘竹簟中晒起了柿饼。他们刀法轻柔而娴熟,没有半点拖沓。在笑谈之间,在弥漫的果香中,所有的辛劳都消散了。

⑧柿饼制成后是扁扁的,起皱,泛着一层白霜,掰开却色如琥珀,吃起来甜而不腻,软糯而有嚼劲,隐隐透出干果独有的清香——这是辛劳与阳光的造化。

⑨偏于一隅的宅山村,自从几年前水泥公路从山下铺到了山上,节假日上山采摘的城里人多了,上门收购的商户也来了,还有人以柿树和山村为背景用手机进行直播。宅山的柿子,可谓是“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了。

⑩一个6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丰收之年产柿子上千斤的农户比比皆是。只要树上能够长出柿子,就无需考虑怎样去销售。想想,着实令人艳羡。此外,橘子、板栗、蜂蜜,以及野生的猕猴桃、金樱子、香菇、木耳也成了抢手货。

⑪柿子在当地还有个俗名——鸟儿柿。宅山村被群山包围着,山多,意味着鸟多,而柿子正是鸟类喜食的果实。对柿子最为贪嘴的,莫过于山斑鸠、白头鹎、红嘴蓝鹊。它们立在枝头啄食柿子时,尾巴一翘一翘的,仿佛被柿子的味道迷醉了。

⑫山风拂来,阳光斜照。远远望去,很难判断让柿树枝丫抖动的,是鸟,是风,还是采摘柿子的村民。那一刻,浮现在我眼前的只有柿子,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②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

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