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 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映射江水, 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痤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以冬月, 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l)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地阅读、观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明  ②心旷神

 ③成明霞  ④踏胜危石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3)、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不足 150字,不能全面详尽地描摹焦山景色。此文是择最令作者称心快意的场景,着重记叙山上的四种景观。 B、【乙】文开篇所云“快事”,即迸发出作者不胜欣喜的感情。 以后的具体记叙中,笔墨间时时沁透出愉悦放达的情绪、潇洒脱俗的襟怀以及履险探胜的游兴。 C、【甲】文课文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甲】文第二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填空和简答。

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 晓起观海门日出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我 •狗
        小时候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的心猛得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