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凉山州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三:手机其实不是我们焦虑爆棚、毁掉青春的罪魁祸首,它只是为你的拖延症提供了一个暂时回避的理想出口。你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关手机什么事?毁掉你的是重度拖延与不自律。

材料四: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1)、以上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2)、你赞同上面的哪一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泼水节掠影

    ①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素来就非常迷人,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西双版纳,一睹傣家人的泼水盛况。我是在西双版纳部队长大的,耳闻了许多关于泼水节的趣事,可一次都没有参加过。耳闻不如目睹,今年的泼水节,我是一定要参加的。正好,团部的车今天要去勐摆寨,我可以借此机会亲身体验一下泼水的感受.、

    ②汽车在大道上奔驰,看到窗外一闪而过艳装的傣家小姑娘,我心中涌出无限的兴奋和新奇。

    ③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过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缅甸、泰国、老挝等国也过此节。我国的傣族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欢度泼水节。而西双版纳是傣族的主要居住地,最大的泼水节就在此地举行。

    ④下了车,走在勐摆寨的林荫小道上,沿路参天的古树遮蔽了阳光,只听得树林里传来呼呼的风声,风里夹带着野花的馥郁和野果的清香,多么迷人,多么醉人!

    ⑤再过一段就是勐摆寨竹林.这不只是竹林,还是果林,栽种的都是亚热带特有的果树:芭蕉、香蕉、橘予、黄果、柚子、柱果、椰子、槟榔……

    ⑥来到独木桥边,这是到寨子的必经之路,望着桥下湍急的流水,使人发颤。傣家人说,能走过独木桥才算勇敢的人,由此可见傣家人的勤劳勇敢,

    ⑦走过独木桥,眼前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花花绿绿的筒裙,星星点点的小棚架下更是别有风味:有卖粽子的,有卖糯米饭的,有卖凉鸡的,有卖米线的,有卖甘蔗酒,还有许多亚热带特有的水果,一字摆开。,那又香又大的波罗蜜,那散发着阵阵清香的橘子,还有……简直让你站在那儿不想走。那手镯、那耳琢、那项链的光彩,仿佛比以前更加鲜艳夺目,更加金光灿灿,耀眼迷人。

    ⑧你瞧那位少女,身着质地考究的筒裙:红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那衬衫,像蝉翅,又像彩蝶的翅膀,轻柔而美丽,简直跟舞台上的少女没什么两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一块七彩的天地,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i、

    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赶摆,而泼水节期间的赶摆是最热闹的,给泼水节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⑩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举着火把,爬上事先准备好的十多米高的竹竿上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高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真是巧夺天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慧丰富了幸福的生活。

    ⑪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就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人,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最兴奋的还是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躲又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⑫举起相机,想把这个快乐场面留下,冷不防一盆水把我和相机浇了个透。要在平时,那还得了?可是这过节,过泼水节,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

    ⑬水,到处都是水,泼得你睁不开眼,泼得你慌了神儿,、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⑭一盆盆水像一朵朵闪闪的银花,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他们来看一看傣家人的“风习”。

    ⑮水还在泼,歌还在唱,打响了脚鼓,敲响了锤锣。

    ⑯跳起了孔雀舞,他们在和孔雀比美,为欢乐歌舞,为幸福生活增辉。

阅读《一双皮鞋的秘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一双皮鞋的秘密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

       星期六回家,我对妈妈说了。妈妈半天没说话,只是盯着我。好久,她才说,非买不可吗?我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妈妈说,你快要交学费了吧?我又点了点头。妈妈又说,你的学费还没攒够呢!我听了没说话,把头转到了一边。妈妈说,你爸爸在地里刨葱,你去看看吧。

       我去了地里,爸爸正在刨葱。见我不说话,爸爸问,怎么了?我还是不说话。爸爸就不问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可我却觉得很闷,头就像被谁用棍子打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到了地里。她把我想要皮鞋的事给爸爸说了。爸爸听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晚几天买不行吗?我不说话,我想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就穿上新皮鞋。可我说不出口,我知道我的家境很穷。

       爸爸说,你想要皮鞋,行,你肯下力气吗?我说,肯下力气。爸爸说,邹县的葱比咱这儿贵好几分钱,只是路太远了,我一个人拉排车怕拉不到。我当时就说,我帮你拉。

       邹县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路,我和爸爸吃过晚饭,就拉着一千多斤的葱上路了。刚开始,我觉得还行,没怎么费力。大约走了有二十里路,就觉得浑身上下酸酸的,排车的轮子好像坏了。我和爸爸吃力地前进着。爸爸说,你能坚持到邹县吗?我咬了咬牙,说,能。爸爸就不再说什么了。

       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头发。晚上已经很冷了,可我们身上却流着汗。为了一双皮鞋,我豁出去了。

       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我就走不动了。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时的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爸爸说,不近。我说,咱歇一会儿吧。爸爸说,你不想要皮鞋就歇一会儿吧。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价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

       我说,那咱赶路吧。爸爸说,咱一口气赶到。我咬了咬牙说,行。

       那天葱卖得很好,一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一千多斤就多卖了一百多块钱。我心里很高兴,我的皮鞋有希望了。

       一回到家,我就躺在了床上。我一夜没合眼,累坏了。待我醒来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到了我手里,我心里很高兴。妈妈说,花了一百多块呢!

       星期一,我就穿着皮鞋去了学校。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我不信。同学给我指了出来,我的心当时就凉了。

       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说真的,我当时沮丧极了。后来我回家,爸爸问我,怎么没穿皮鞋?我说,我得省着穿。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爸爸说,你要想穿上名牌皮鞋就得好好学习。

       我一直保存着那双皮鞋。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和爸爸拉着一千多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我和爸爸辛辛苦苦多卖的钱,被卖皮鞋的人给骗去了。至今我都没有给爸爸说那是双假皮鞋,我不想让爸爸伤心。如今我已结婚生子,我不再为了一双皮鞋而发愁。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让我知道了做人的艰辛。那双皮鞋怕是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一天,我陪爸妈吃饭。妈妈说,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我说,我穿上皮鞋到了学校就知道了。妈妈说,可你没说啊。我说,我知道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爸爸突然说,有个秘密你们都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我和妈妈一听,都愣了。爸爸继续说,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鞋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

       爸爸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的背也已经驼了,但我却忽然发现,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在他面前,我只能仰望,一直到永远。

(佚名 文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握一把月光

高林瑜

    ①因子,清池荡漾。月光像盛开的花朵落在肩上。白天聚拢在心中的那些困顿杂芜,变得轻如柳影。

    ②月光银粉般朗润轻泻,澄澈清凉,在心田上,舒展着,荡漾着——没有喧哗和浓艳,也没有炫目和缤纷。清灵寂然,透着股禅味儿。它圈了或缺了,都是生命的美质,是一种精神涅槃。月光是孤独的,不炽热,不局促。宁和静慢,给人神圣和安宁。这样的时刻,最适宜一个人去寻找自己,抚慰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自己。

③月,散着澄黄的光,走在残缺的路上。月,是天之心。它的圆润与鲜亮其实永远不会缺的。缺的,是人自己的心。而我眼中的这轮月,不是缺了,只是一点黑暗与荒凉暂时遮蔽了它罢了。哪怕数日后,它彻底被黑暗湮没。它依旧是圆的。无须伤恨、怨叹、忧愤。我曾见过被风暴裹挟的无垠稻田。风在狂翻,所有稻穗,竟齐齐隐入风暴的方向,起伏,旋舞。当阳光再次照耀,所有的稻穗又昂起头,蓬蓬勃勃。有时屈就,就是抗争:就是用沉重的付出,去隐忍。是啊,月,为下一次圆润,也必须承受渐渐深入的残缺和幽暗。

    ④月光,是一种淡淡的甜,轻浥心尘。我突然想起一些历史的月光。那枚赤壁的月,使苏子领悟乾坤风云,超然世外:那片春江花月,使王若虚丰获旷古的哲理;那轮松间明月,使王维坚守一生的恬淡;那朵菊篱月辉,使陶渊明隐去忧....这月,一清至骨,让人想起“真水无香,真人无名”这几个

    ⑤月光,是洁净幸福的花朵,让人在迷醉中领悟人生:生命如月,当圖时就圆,当缺时就缺吧。它或亏或盈,或黑或明,质本圆满。月亦如人,或乐或忱,或梦或醒,心清自安。世间百态,纷纭莫测,不完美。绿意是给春天的,饱满是给夏天的,安详是给秋天的,清寂是给冬天的。而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我曾想。

    ⑥月光,是我的乡愁。常让我心存怀恋。【A】 那月的光影。像一片扬花的麦子。像一垅吐须的玉米,像一畦莱蔬吧。让我想起村口的石碾、井台,屋后的杏树、槐树,篱边的一簇簇芒花。还有月光深处,油灯下纺棉花的母亲,手持燃烟的艾篙驱逐老屋蚊蝇的父亲。也让我想起,哥哥们带着我,和一群群乡民铺开凉席,睡在麦场的月光里,睡在麦秸浓浓的芬芳里。萤火虫鸣,柔綿轻荡;庄稼与花朵的味道妖娆。在江南快二十年了,如此明媚的月光,我再也没体味到。只是在思乡之夜,这童年的月光,就会在心口燃烧,发疼。

    ⑦月光,给我丰沛的熏陶。把无数渴望还给了我,引领我走进一种精神。当心情残伤时,我常面对它,用明净的月色隐没自己,在幽静的深处给自己疗伤。我知道:那是我心灵的月亮,亏了或缺了。我无须怨叹悲伤什么,只能等待下一次心的复圆。

    ⑧当秋果上露珠发亮时,月光就挽着玉米高粱谷穗的手变黄。【B】收割后,原野、泥土开始憨睡,月光与风雪中的油菜冬麦便静静过冬。这是四季轮回。那人呢?

    ⑨五十载,月光是我静夜的粮食,用思想的泥土涵养我。它是我的故乡,我的田园:是我的根与归途;它,是我生命的果。它让我明了:人生不一定非得用沉重或苦难去雕饰,也可以用清灵的幸福去点綴。我们弥补不了所有人生的残缺,但我们可以盈握一捧生命的月光,让内心永远宁静、虔诚、庄严。

文学作品阅读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②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③“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④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⑤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⑥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⑦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⑧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⑨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⑩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察”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