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课外阅读《苦糖》。

①我小时候,有一次父亲病了,亲戚拿了二斤白糖来探望他。父亲说这么好的东西过端午节再吃,母亲就把糖装进一个黑罐子里,用一根粗麻绳拴着挂在屋梁上。

②一天,家里大人不在,我把弟妹哄出去玩,自己留在屋里。我的血一下子热了起来,那罐子里的东西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滋味,叫作“甜”。要是那白色的晶体爬在舌尖上,咕噜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③狂喜之后,我在凳子上垫了三块砖头,站了上去。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物时,我的心缩了一下,只捏了一小撮,舔了。

④我扔了砖头,把凳子搬走,发誓不再吃了。可是那凳子和砖头又来了,这下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在嚼咽的时候,我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

⑤一个多月后,我的小手蘸完了最后一粒糖。端午节到了,罐子被母亲从屋梁上拿了下来,我等着挨顿饱打。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⑥从那天起,我发誓要让母亲天天有白糖吃。后来我成了牧羊人,当了兵,上了大学,成了记者,又是个学者。每次回故乡,我包里总会带些白糖。

⑦而我自己,从那以后,很少再吃白糖。

(1)、下列关于“我家的白糖是怎么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过端午节了,父亲买的。 B、父亲病了,亲戚来探望时送的。 C、父亲买来要去探望亲戚的。 D、母亲买来给“我”吃的。
(2)、对文章第③段中“我的心缩了一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怕被发现,有点担心、害怕。 B、触摸到了糖,“我”很激动。 C、即将吃到糖,“我”很开心。 D、“我”被发现了,很害怕。
(3)、“我”从那以后很少再吃白糖的原因是( )。
A、“我”吃完了那罐白糖后觉得腻了不想再吃了。 B、“我”家生活条件好了,白糖吃够了。 C、“我”觉得小时候偷吃白糖很对不起家人。 D、“我”觉得白糖很苦,不喜欢吃了。
(4)、文章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糖给了母亲伤害。 B、糖给了“我”一段苦涩的童年回忆。 C、糖是苦涩的。 D、“苦糖”说明“我”家里生活很苦。
(5)、“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母亲当时会怎么想呢?
(6)、请你提出一个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举一反三
请你读一读下面的校园故事,体会镜头里的师生情谊。

举手的秘密

黄林

①小学三年级时,我转学到了另一所学校。因为课程进度不同,老师讲的很多内容,我都听不懂。提问时,别的同学全都高高举起右手,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而我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敢举手。后来,出于虚荣心,有的问题我明知自己不会答,也举起了手。刚开始还蒙混过关几次,可不久就露馅儿了。

②那是在一节数学课上,一位刚调来的姓高的女老师给我们上课。高老师提问时,我习惯性地举起了手。那次,高老师偏偏就叫了我。我的脑袋“嗡”的一下蒙了。我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我隐约听到旁边同学窃笑,眼泪很快流了下来。

③那一节课我什么也没听懂。放学了,我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里伤心。就在我泪流满面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吃惊地回头,看见了高老师亲切的笑容。

④高老师耐心地问清了我的情况,微笑着对我说:“这样吧,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就和大家一样举起右手。如果你不会,你就举左手。这样我就知道你到底会还是不会了。”

⑤从此,每次提问我都可以从容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举起右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每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直到今天,我的心里仍然保存着一份感激。 (有删改)

阅读《风吹白鸽拨琴弦》这个音乐故事,完成练习。

风吹白鸽拨琴弦

    ①英国街头,在伦敦的鸽子广场,感受到的不只是异乡风情。

    ②这天,云淡风轻,我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慢慢逛,细细看,在转眼的瞬间,一位老人映入眼帘。

    ③我驻足,观察着他:他穿着米黄色风衣,戴着一顶黑帽子,鼻梁上,深色镜框下镶着一双深邃的蓝色眼睛。他坐在藤木长椅上,手拿着原木色吉他,独特的气质,合适的穿着,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他布满皱纹的手,开始缓缓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绵延流出。我的目光停留在他的指尖,他的手法变化多端,节奏轻快,手指的转换让我目不暇接。突然,他双眼微闭,身体有节奏地晃动。这不用琴谱的曲子,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我心里不由得暗自赞叹。

    ⑤在他正前方的琴袋里,装满了铜币。这些铜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如此和谐。一曲终了,我缓缓走上前,俯身弯腰,几枚铜币轻轻落下,声音清脆,这是我对他琴声的致谢。我望着他,笑了笑,本想夸赞他的琴技高超,却觉得此刻无言胜有言,他也回报了一个慈祥的笑容。

    ⑥我正准备转身而去时,又一曲响起。开始反复快奏回旋,似流水潺潺,清澈明丽。忽而节奏轻快,伴着拍打琴身,如二重奏般奇妙。一会儿琴风又突转,像悲伤的颂歌,叙述着忧愁。最后高亢激昂,让人赞叹。他好像在变着世间最高超的魔术,浮动的手影,颤动的琴弦,如此契合。

    ⑦我不打算再去繁华的商店,便走向他对面的环石椅,背靠着花坛,静静地坐着,远远地望着,微闭双眼,陶醉在这无限的美好中。

    ⑧“小姑娘,你也在听他弹吉他吗?”一位东方中年女士问我。“对的。”我微笑回答。“其实你别以为他是卖艺的。我移居到剑桥五年了,常常在广场看到他。后来听人说他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而且现在生活也很富足,但是他就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这里弹吉他,本来只是为了传播快乐,后来竟有人把他当作卖艺的,给他钱。开始时他有些手足无措,但慢慢地,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音乐的肯定,心里也获得了坦然和更多的快乐,便欣然接受了。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我可以肯定,他从来没有弹过相同的曲子。”听后,我对老人多了几分敬佩。长年累月,不弹相同的曲子,这得有多高的造诣?

    ⑨我朝他的方向望去,此时,不知他又在弹奏一首什么曲子。 我忽地发现,在他身旁,有一群白鸽,这些白鸽扇动着翅膀,似一片白色的海洋。那情形,似乎是在为老人伴舞,相互配合得那么默契,好似多年的挚友。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白鸽飞舞,也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人物合一的震撼场面。

    ⑩我朝他的方向,再次深深鞠了一个90度的躬。

——作者黄舒灿,有删改

课外阅读。

____

①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②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③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④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⑤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⑥“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⑦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黏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⑧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还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帮助。

阅读短文《家徽》,完成下面小题。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战乱时期,一家就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干活才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条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的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来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晃晃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而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A.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得残废不可。”

⑤贼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吧,它也许能帮你家度几天日子。”B.贼要说什么却没有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些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刻在门上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盖房或换门时,都保留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阅读理解

____

周 锐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视频讲解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一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四岁能让梨,你十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儿子,你真不让?”“爸,我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才开始吃。 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别人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批注一:____是从____的方面进行批注的。

第二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上面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儿子吃到碗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育儿子说。

批注二:____是从____的方面进行批注的。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作谦让状。 “那我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面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面藏着两个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你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批注三:____是从____的方面进行批注的。

黎明时分

寇建斌

①夜,黑如墨,沉如铁,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②交通员老高送来最后一份情报,催促她赶紧撤离,说这里已经暴露了。

③她撕开床单绑成绳,推老高从窗户逃走;立刻打开电台,摁键发报,这是一封极为重要的情报。

④远处已经传来杂沓的脚步声。

⑤她仿佛没听到,有节奏地敲击摁键。夜像面鼓,被清脆的键音敲击得砰砰直响。

⑥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促。

⑦她端坐如故。

⑧门外传来野兽般的吼叫,屋门被踹得地动山摇。

⑨她依然凝神静气,有节奏地敲击。

⑩那张小纸条化为灰烬,随着键音飞远。窗外那条床单做的绳子已解下,丢到一个隐蔽的角落。她冲着老高走的方向轻舒一口气,用手指理了理头发,又坐下来摁键。

⑪这次她摁得很轻松,嘴唇翕动,脸上甚至还带着笑容。门轰然洞开时,她刚好敲完最后一个字符。

⑫一群野兽闯入,窗户被砸开,清亮亮的光刷地透进来。她知道,已是黎明了。

⑬面对一张张狰狞的面孔,她坦然地笑了,说:“你们来晚啦。”

⑭城外攻城指挥部,译电员译完城防兵力部署分布图,并按首长指示电告给各攻城部队后,再译后边的电文,被发报的这位熟悉的老地下党难住了,那是几组怪异的数码——5566556112312222 321567 21

⑮首长要来看过,一脸肃穆,说:“我来译吧。”

⑯在大家诧异的目光注视下,首长放开喉咙唱起一首歌:“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