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课外阅读《苦糖》。

①我小时候,有一次父亲病了,亲戚拿了二斤白糖来探望他。父亲说这么好的东西过端午节再吃,母亲就把糖装进一个黑罐子里,用一根粗麻绳拴着挂在屋梁上。

②一天,家里大人不在,我把弟妹哄出去玩,自己留在屋里。我的血一下子热了起来,那罐子里的东西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滋味,叫作“甜”。要是那白色的晶体爬在舌尖上,咕噜一转,那神奇的滋味就会在整个口腔里激荡开来,化成温柔的流体。

③狂喜之后,我在凳子上垫了三块砖头,站了上去。当我的指尖触摸到那神物时,我的心缩了一下,只捏了一小撮,舔了。

④我扔了砖头,把凳子搬走,发誓不再吃了。可是那凳子和砖头又来了,这下我抓了一大把,满满塞了一嘴。在嚼咽的时候,我怔怔地盯着某处,甜出了泪水。

⑤一个多月后,我的小手蘸完了最后一粒糖。端午节到了,罐子被母亲从屋梁上拿了下来,我等着挨顿饱打。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⑥从那天起,我发誓要让母亲天天有白糖吃。后来我成了牧羊人,当了兵,上了大学,成了记者,又是个学者。每次回故乡,我包里总会带些白糖。

⑦而我自己,从那以后,很少再吃白糖。

(1)、下列关于“我家的白糖是怎么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过端午节了,父亲买的。 B、父亲病了,亲戚来探望时送的。 C、父亲买来要去探望亲戚的。 D、母亲买来给“我”吃的。
(2)、对文章第③段中“我的心缩了一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怕被发现,有点担心、害怕。 B、触摸到了糖,“我”很激动。 C、即将吃到糖,“我”很开心。 D、“我”被发现了,很害怕。
(3)、“我”从那以后很少再吃白糖的原因是( )。
A、“我”吃完了那罐白糖后觉得腻了不想再吃了。 B、“我”家生活条件好了,白糖吃够了。 C、“我”觉得小时候偷吃白糖很对不起家人。 D、“我”觉得白糖很苦,不喜欢吃了。
(4)、文章为什么以“苦糖”为题?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糖给了母亲伤害。 B、糖给了“我”一段苦涩的童年回忆。 C、糖是苦涩的。 D、“苦糖”说明“我”家里生活很苦。
(5)、“可母亲只是抱着空罐子发呆,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母亲当时会怎么想呢?
(6)、请你提出一个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举一反三
新的一年会有新的成长,剧目二准备排练成长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落苏【注】的尊严        李新章

①刚念小学时的那个假期前,母亲宣布了一项规定:“明天起,你们兄弟仨每劳动一次,我记工分,假期结束宣布总分,予以奖赏。”在干活方面,哥与弟天赋异禀,而我总比他们慢一拍。

②假期结束的那天晚饭后,母亲该宣布名次了,只见她给了哥哥一个番茄,递给我一个落苏,又把一根黄瓜给了弟弟。

③次日上学路上,三弟责怪母亲没公布总分和名次。大哥却说:“公布了,番茄是甜的,应排第一。黄瓜是脆的,该排第二。 落苏不甜不脆,不能生吃,排最后。”说完,他特意朝我看看,我红脸,低头,不敢看他,暗想:落苏软,该让人捏。

④放学后,我见母亲在菜园里,便上前问她:“妈,落苏代表最后一名吗?”母亲说:“我不这么认为。你想不想当第一个学会种落苏的儿子?”听到“第一”这个词,我忙笑着点头。

⑤跟母亲学种落苏,从选种开始。交秋后,母亲把晒干的落苏搓碎。在秋风中,扬弃所有瘦弱的种子。

⑥次年春节后,母亲教我用打钵机打了四十个土钵,每个里面投放三颗落苏种子,支起棚架,盖上薄膜,静候发芽。

⑦两周后,出苗。再两周,等秧苗长到一虎口高,便可连苗带钵移种到钵洞之中。凡长出两苗或三苗的土钵,须拔去弱苗,只留最健壮的一棵。

春风暖脸时 , 四十棵落苏均长到齐腰高了,水灵灵的。陆陆续续地开出小花,幼稚地笑着 , 露出五瓣浅紫色的门牙,一看就是落苏的孩子。几天后,菜园一隅满是落苏花,春风一吹,晶莹的小眼睛还一个劲儿地眨啊眨。

⑨那年,落苏长势特别好,换来的经济收入远比往年多。母亲说:“落苏丰收,老二付出了大半年的坚持和努力。”那一刻,我终于成为全家人目光的焦点。

此时“我”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长大后我才明白,母亲用智慧和爱,呵护了一个男孩脆弱的尊严。

【注】落苏:茄子。江浙沪一带的方言将“茄子”叫作“落苏”。      (选文有删改)

邻里有爱走搭石

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①我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那是一条十里狭长的山村,人们逐水而居。五六个小村庄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亲、赶集,唯有反复跨溪而行,除此,别无选择。小溪最窄处仅五六米,最宽处也不过三十米,平时水最深处也不过一米。

    ② 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蹬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搭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多天走搭石。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有一次,我出于好奇,一道道数了数,十里路竟走了三十二道搭石。十三年间,我每天要走六十四回搭石,总共走了千万回,对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

    ③1977年末,我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工作。当我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脱( )( )裤走搭石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 )( )有序,足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 )( )

    ④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记忆里,如他们留在水中的倒影。当我见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发现搭石不稳,退回岸上,找块好石头搭上的情景……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长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的勤劳、热心公益和互 助礼让与尊重的美德。这样,我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现在,我的家乡十里山村已经贴着山根儿修了公路,人们进进出出,骑自行车、摩托车,坐汽车,再也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会消失的,永远会摆在村庄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那种美永远存在。

作者;刘章     选文有改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

    雨果(1802—1885)是法国著名文豪。在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我国圆明园以后,

    1861年11月,他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这桩丑行。下面是他复信的摘要: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如果幻想也可能有原型的话,那么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定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宝岛,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人们经历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民。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它仿佛是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

    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