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小白鸥-情境题】语文六上鲁迅专题展第八单元自测卷

将选好的课内文章布置好后,还需要一些鲁迅所写的其他文章来丰富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认知,你推荐了《一件小事》,请你和聪聪一起赏读吧。

一件小事

鲁 迅

①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

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地看不起人。

②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

⑤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⑥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⑦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⑨“您怎么啦?”

⑩“我摔坏了。”

⑪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⑫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⑬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来。

⑭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⑮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⑯我没有思索地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⑰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 我还能裁判车夫么? 我不能回答自己。

⑱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年七月

(1)、面对车夫的行为,“我”的看法/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选文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

车夫的行为

“我”的看法/态度

老妇人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车夫多事,自讨苦吃

搀着老妇人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

③  

(2)、选文第⑧段中的画线句使用了描写的描写方法,体现出车夫的精神品质。
(3)、请你阅读选文第⑬段,说说该段中的加点字“大”和“小”分别指什么?“我”为什么这样认为?
(4)、新考法 探究性 读完选文后,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车夫的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链接材料】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木兰从军(节选)

佚名

    ①一日,夜深人静,木兰奉命巡营,忽见宿鸟惊飞,自北而南。她怀疑敌军会夜袭,便去找元帅商议。他们设计将人马撤出大营,四下埋伏,等候来犯军队入网。木兰又带领一队人马,埋伏在来犯军队回营的途中。

    ②对方这次发动了全军偷袭,心想定会马到成功。他们摸进大营来,却只见空寨一座,自知中计,想退回去时,四下伏兵已杀来。来犯军队死伤无数,好不容易退出营寨,又遭遇木兰拦截。来犯军队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木兰一边派人禀报元帅,一边进城安民,并吩咐士兵严守军纪,不得妄动百姓一草一木。

    ③作战中,木兰手臂上中了箭,在营中休养,贺元帅前来探望,并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木兰。木兰推说箭伤发作,请求返乡休养。这时几名将领也来探望,大家鼓动木兰答应亲事,木兰只好谎称自己家中有妻。

    ④朝廷宣召有功之臣,赏赐黄金玉帛,许多人来向木兰道贺。木兰却说道:“我不愿升官受赏,已决心还乡。”木兰向元帅说明自己为国立功,不图富贵,并执意回乡,元帅只好应允。

    ⑤木兰回乡时,百姓沿途招待,家中父母姐弟出来迎接。全家团圆人人欢喜。木兰脱去战袍换上女儿装又回到织布机房安心织布。

批注:木兰脱去军装回归家乡也寄托了人们对阖家团圆的渴望。

    ⑥不久,贺元帅又来为自己的女儿提亲。花父推说木兰受了风寒,染病在床。贺元帅执意要去床前探病。花父无法再推托,只得唤来木兰相见。木兰身穿衫裙,走上堂来。贺元帅仍说要见木兰。花父说:“就是她。”贺元帅看了很久,才恍然大悟。花父安排酒宴,向贺元帅请罪。酒宴过后,木兰将贺元帅请到织布机房说:“以前国家多难,我才代父从军。为国效力,不求名利。如今国内安定,我愿依旧勤于纺织,尽我本分。”贺元帅听了,十分钦佩,便回朝去了。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有删改)

阅读《荔枝》,完成相应练习。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居家过日子,老人就是这样一辈子过来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地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⑤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是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信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课外阅读。

①古时候,有一个人家里非常穷,衣服上全是补丁,家里的米缸里蜘蛛网到处都是。他走投无路,只好四处借钱,买进了画画用的家当开始作画。可是,他一日画一幅画,一年都没有人来买。他看到没人来买自己辛辛苦苦画出来的画,心里很是困惑。
ㅤㅤ②他为了解开这个困惑,便上山(寻找  找到)一位隐居的大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但他求师心切,经过千辛万苦,终于看见前面隐隐约约有一座草屋。他欣喜若狂,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飞快地跑上前。到了门前,他(轻轻  重重)地地敲着门。过了一会儿后,门缓缓打开,一个童子走出来问道:“您找谁?”他高兴地说:“我来找大师请教。”这时,里面传来大师的声音:“进来吧。”他小心翼翼把脚踮起来走路,生怕踩坏了园中的植物。他走进了屋子,上前施礼,随后问道:“大师,我有一个困惑,您能帮我解开吗?”大师点了点头:“说吧。”“我一天画一幅画,却一年没有人来买,为什么呢?”大师笑了笑说:“你倒过来试试,一年画一幅画,恐怕一天就可以卖出去了。”
ㅤㅤ③这个人并没有急于回家,而是去看桃花树。现在正是春天,桃枝萌生新芽,几个星期后,长出了粉红的花朵,满枝都是,像一朵朵燃烧的红霞。他顿时灵感大增,马上拿起笔,画了起来。他每天画几笔。时间像飞箭,转眼一年就过了,他的画也正好完成了,画中桃树生动的形象令人陶醉,宛如身临其境。最后,这幅画以高价卖出,他突然茅塞顿开;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认真、要持之以恒,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

记不清妈妈对我说过多少话,但有些话我却会记一辈子。

“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妈对我这样说。那时,我家六口人散落在四个地方:爸爸进了呼兰学习班,妈妈去了北京的凤凰山农场,姐姐去了密山的生产建设兵团,我与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家已经没了家的样子,幸好姥爷赶来,这个家才算有了一个大人,我半懂事不懂事的,就开始帮助姥爷持家了。

当时,家里的一切对外联络都由我担当。写信给天各一方的爸爸、妈妈、姐姐,寄信、寄邮包等都是那时学会的。那时布票多珍贵啊!布票、线票、粮票、油票、肉票……我都小心地放进抽屉里。我熟知种种票证的用法,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精打细算。

妈妈偶尔回家看到我给弟弟补的裤子上补丁摞补丁,她说:“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其实,当我还是小女孩时,就已经跟妈妈学了。妈妈曾拿来两块布,剪上三角口子,绷上补丁或扣让我和姐姐学着做针线活儿,像完成作业一样让她检查。那时我没想到玩一样学的本事到过苦日子时用上了。后来我想,假如当时妈妈说:“可怜的孩子!”我也许会哭,为自己,为弟弟;而妈妈说:“得去学吃苦。”

我就不以为苦是苦了,而是受了一种鼓励,去学该学的,甚至以苦为乐。于是,我补衣服的针脚越发细密了,还学会了做棉裤、缝手套、纳鞋底、绣花。我很有兴致地在书包上绣上:为人民服务。还在枕头上绣上菊花,叫“战地黄花分外香”。

苦日子把“物尽其用”四个字深深地烙在我的行为里。衣服褪色了,染一染;短了,接一接;实在太破不能穿了,也不能扔,用来扎拖布。直到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式拖布,但我仍喜欢自己扎拖布,扎好了,抖落抖落那整齐的旧布条,仍能体会到一种快意和成就感。妈妈的话让我学会吃苦,学会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确实让我受用一生。

(作者:敬一丹。选文有删改)

课外阅读。

做毽子(节选)

汪曾祺

我们小时候踢的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选两个小铜钱,大小厚薄相同,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的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鹅毛管如果不易得,就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这和插在鹅毛管中相比,踢起来尤为得劲儿。

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的毽子,必被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这样的鸡毛,用手摩挲几下,往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

死鸡毛就粘不住。后来我才明白,大概活鸡毛经过摩挲会产生静电。活鸡毛做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毽子上的鸡毛讲究要“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鸡毛。赭(zhě)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我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瞄”上谁家的鸡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趁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公鸡,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毽子。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一只上好的毽子摆在桌子上看着,也是挺美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