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总体的品鉴。把握的 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例如“郊寒岛瘦”中,何谓“寒”?何谓 “瘦”?说这话的苏东坡本人也未必能作出精确的回答。他只是把自己对孟 郊、贾岛这两位诗人的总体感受说了出来,其中的意味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那么诗歌的艺术分析依据什么呢?我想首先就是诗歌语言。当然,文学是 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语言。但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诗 歌(抒情诗)连故事、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予读者的就是语言。所以诗歌的艺术分析第一步就是语言分析。如果从语言学角度给诗歌一个定义,不妨说诗 歌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书面语言,成为了特异的语言形式。诗 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 子成分等等。各种变形都打破了人们所习惯的语言常规,取得新、巧、奇、警 的效果;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弹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了语言的启示性, 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甲】

 词语是构建诗句的材料,也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 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分析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得意忘言是诗歌鉴 赏的法门。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其一是词语的精炼 与意象的密集。中国诗歌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 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乙】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 据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中国诗歌艺术的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的灵 活性。在这方面,汉语语法的特点给诗人以极大的方便。汉语句子的组织常常 靠意合而不靠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词 和词,句和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不仅增加了意象的 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的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 多想像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

 由语言和意象的研究再进一步就是意境和风格的研究。词语的组合构成诗 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 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察读者的鉴赏心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风格也有密切 的关系,诗中经常出现某一种意境,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某一种风格。诗歌艺 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对诗人风格的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值,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一定的差异是很自然的。

 诗歌的艺术理论、艺术分析、艺术鉴赏,单从诗歌本身入手,就诗论诗, 难以得其三昧。诗歌艺术和哲学、宗教、绘画、音乐有密切关系。诗的思维离哲学思维是很远的,但又是很近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既深入到言、意、 象、境和风格的范畴,又旁涉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在广阔的文化 背景上遂能充分展示中国诗歌艺术的完美与晶莹。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 符号再返回平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 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 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 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 创造的形象。【丙】

当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像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 至今还记得。这一首诗只有20个字:“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 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 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 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 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 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 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 的想像得到了显现。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由于不直说,因而增加了欣赏者的 困难。诗人总是不直接向读者灌输,他们只是含蓄地点拨你,然后给你天女散 花般想像的自由。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是说明着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这是 诗的一般规律,也是欣赏诗歌必不可少的一种思想准备,或者叫做训练。

【丁】要善于寻找并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不可停 留在表面意思的掌握上。

 (节选自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讨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阐释了如何依据其特 点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材料一认为分析语言最重要,材 料二认为想像最重要。 C、材料一认为欣赏中国古代诗歌,不需要细密分析,而应注重直观的感受, 靠的是欣赏者的悟性。 D、材料二认为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读 者读诗时的想像活动。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屈原诗中的“木叶”到杜甫诗中的“落木”可以看到古诗中自然景物意 象内涵的传承与丰富。 B、诗歌语言含蓄,内容跳跃,有不少的留白,因此读者欣赏诗歌时需要充分 发挥自己的想像。 C、风格是古代诗人最高追求,读者对某一诗人诗歌的总体感受不同,对其风 格描述也就不同。 D、要真正领悟诗中“三昧”,读者不仅需要丰富诗歌鉴赏知识,还需要提高 哲学等领域的修养。
(3)、下列诗句不能印证材料一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当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我们当然知道,它的意思 不限于字面所传达的,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意。

A、 B、 C、 D、
(5)、请你以下面两句诗为例,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向同学们分享你对中国古代诗 歌语言艺术特点的认识。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120字。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量子世界的“中国神探”

                                                                                     万玉凤

    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让薛其坤以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身份进入公众视野。

    荣誉背后,是每天早上7点到实验室,夜里11点才离开,这个作息时间薛其坤保持了20年。

    在学生眼里,薛其坤乐观,幽默、充满活力,大部分时候都很和蔼,还经常买好吃的“贿赂”他们。但对实验技术与科研训练,薛老师的要求却近乎苛刻。

    写报告,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他都会挑出来;操作仪器,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他都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做到闭着眼睛都能操作无误。

    薛其坤说,不能让学生为了发文章、好找工作而来做实验,而是希望他们志在把某个科学问题搞清楚,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科研的基本技能,让他们学到从科研执行者到指挥者的方法和路径。

    “练好‘童子功’,科研机会来了,你就能抓住它。”学生常翠祖就尝到了甜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凭借在薛其坤科研团队打下的扎实功底,成功帮助麻省理工重复实验并验证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要想真正进入科学殿堂,“童子功”只是第一步。薛其坤也是在国内做了5年基础研究,又在日本、美国留学,经历了近乎“魔鬼式”的科研训练之后,才渐入佳境。

    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0多年后,2013年3月,薛其坤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这是中国科学家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效应,也是世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科学发现。

    薛其坤将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秘诀,归结为“团队攻关十高超的实验技术”,相比于积累了近20年的实验技术,他更看重团队攻关的力量。

    薛其坤深知,要想真正实现协同作战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实验物理领域,就像一台机器,只有每个零部件都能发挥最大作用,才能运转良好。

    “这不仅要明晰大目标,还要确认每个人的攻关重点,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加之基础研究本身的不确定性,随时可能遭遇挫败。”薛其坤说。

    在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4年多里,除了经常组织篮球赛、羽毛球赛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外,他还常常和团队成员一起“泡”在实验室,在生长和测量样品的过程中,启发他们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怎么做高水平科研。

    可每次得奖,薛其坤却“往后缩”,把年轻人推上去,并注重平衡每个人的机会。在周围的人看来,也只有薛其坤才能凝聚起这么多力量去做这项研究。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评价他:“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总能找到顶级的合作伙伴,并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现在,我国在科研重大发现上,已经有了‘点’和‘线’的突破,下一步期待‘面’上的突破。”薛其坤认为,这离不开高校的人才培养。

    薛其坤说,我们曾经经历了特殊的时期,像他这代人接受正规的系统科学训练已经很晚,所以需要比别人更加刻苦弥补这个差距。他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学生一代身上。

   “国家连续多年来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都大幅增长,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传承下去,让研究少走弯路。”薛其坤说。

    他凭借自己对国际科研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在制定学校科研工作规划时,在交叉学科布局、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设计。

但薛其坤时刻都能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管做教授,还是做科研、管理科研,他都要求自己,“必须把功夫用到”。

回国十几年来,薛其坤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假期和周末,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每年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

 “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人才培养也要循序渐进。”面对“钱学森之问”,薛其坤认为,解决的关键在时间,“中国科学大发展才搞了20多年,再有10年、20年,这个问题或许就不难解决了。”

                                          (摘编自2015年《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2012年10月12日晚10时35分,薛其坤院士至今清晰地记得这个时刻。“我从实验室回家刚把车停好,就收到学生常翠祖的一条短信:‘薛老师,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等待详细测量。’”

 这一刻,距离美国物理学家霍尔提出反常霍尔效应已经过去133年,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终于在中国实验室里得以实现。为了这一刻,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已经努力了4年多。(《薛其坤院士:微观世界里的魔术师》)

 ②回国十多年间,无论在中科院还是在清华,他都保持着“7 - ll”作息。清华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说:“我曾与其坤一起出差,晚上12点回到北京,他仍坚持要去实验室再看看。”(《“科研的快乐让我停不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女

契诃夫

    黄昏的阴影已经落在车站的小花园、站台和田野;车站遮蔽了落日,不过,根据从机车里冒出的一团团烟雾以及它们被染成的淡淡的玫瑰色来看,显然,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去。

    当我在站台上走来走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大多数散步的旅客都往一节二等车厢那拥,带着异样的神情停在车厢旁边,仿佛这节车厢里坐着一位什么知名人物。在这节车厢旁边我遇到不少好奇的人们,其中有一个正是我的同车旅伴——一个矮个子炮兵军官,聪明、热情、好客,跟我们在旅行中偶然相识、没有深交的人们一样。

    “您在那儿看什么呢?”我问。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眼睛向我示意一个女人。这是个年轻姑娘,十七八岁,穿的是俄国服装,头上什么也没戴,只有一小块披巾不经意地搭在一个肩膀上;她不是乘客,想必是站长的女儿或妹妹。她站在车厢的窗子旁,跟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乘客谈话。

    这姑娘是出色的美女,这一点,无论是我,或是跟我一起欣赏她的那些人,绝不怀疑。

    要是照老规矩把她的外貌一部分一部分地描绘一番,那么她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那一头淡黄色的、波浪起伏的、厚厚的秀发,它们披散着,头顶上系着个黑色的发带,至于其他的部分,要么不太合适,要么就是很一般。她那一双眼睛,是出于卖俏呢还是由于近视,总是微微眯缝着,鼻子微微向上翘起,嘴很小,侧影轮廓不分明,肩膀窄得与年龄不相称,尽管如此,姑娘给人的总体印象依然是真正的美丽,望着她,完全可以确信:俄国人的脸无需严格的整齐端正便能显出其美丽,不仅如此,倘若把这姑娘的翘鼻子换上一个又端正又完美的,结果倒使这张脸丧失了全部的妩媚。

    站在窗旁谈话的时候,姑娘因傍晚的潮气而瑟瑟颤抖,她不住地回头看我们,一会儿挺起身子两手掐腰,一会儿又抬起手整理头发,她有说有笑,脸上的表情忽而惊奇,忽而恐惧,我就没见过她的身体和面容有安静的时候。她的美的全部秘密和魅力,恰恰在于这些细微而无限优美的动作,在于她的微笑,她脸色的变化,在于她向我们投来的匆匆一瞥,在于这些优美的动作与青春、活力、笑语声中流露出的心地纯洁以及我们所喜爱的小孩、小鸟、小鹿、小树身上的纤弱与和谐。

    这种美是蝴蝶的美,它只能与华尔兹在花园里飞舞、欢笑和快乐相映成趣,却不能与严肃的思想、悲伤和宁静相容;似乎只要站台上吹过一阵大风或下上一场雨,她那柔弱的身体就会枯萎,她那变幻莫测的美就会像花粉一样消散。

    “这样……”军官在第二遍铃响过后往自己的车厢走时叹息了一声。

    而“这样……”是什么意思,我无法判断。

    也许他感到惆怅,极不情愿地离开美女和春的晚会,走回窒闷的车厢;也许他跟我一样,正不由自主地为美女、为自己、为所有垂头丧气走回自己车厢的旅客而惋惜。也许他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也许这种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在我们这节车厢旁边,乘务员正胳膊肘靠着月台的扶手站着,往美女那边观望;他那张脸因昼夜不眠和车厢的颠簸而疲惫不堪,显得憔悴、松弛,令人腻烦,现在却流露出脉脉的温情和深深的忧伤,仿佛他在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清醒、纯洁、妻子、儿女;仿佛他感到追悔莫及,因为姑娘不属于他,他已未老先衰,愚蠢迟钝,满脸粗鄙,要得到一般人或旅客们的幸福对于他不啻登天。

    第三遍铃响了,汽笛长鸣,火车懒洋洋地启动了。站务员、站长从我们的窗前闪过,接着是花园、美女以及她那奇俏、天真、慧黠的微笑……

    我把头探出车窗外往后看,看见她目送火车走后在站台上走动,经过电报员所在的那扇窗户,朝花园跑去。车站已不再遮蔽西边的景色,田野敞开了胸怀,但太阳已经落山了,一缕缕黑烟在绿茸茸的禾苗上蔓延。在春的大气中,暗淡的天空下,我们的车厢里,处处是忧伤。

    我们熟识的乘务员走进车厢,点起了蜡烛。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节)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投食下的阅读饥饿

鲁敏

    ①投食,一个比拟,像动物园里那样,给笼子里早已不猛的野兽丢些死鸡活鸭……这是个有点调笑的说法。调笑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适感。我老觉得,我们现在的阅读很像是投食模式。投食的主要表现是榜单、书目、名人推荐、月选季选年选等。一到周末或月底的进食时间,流水线一样的资讯平台就开始推送了,详尽的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切成很小的碎块、撒好了提神的调料和悦目的花边,排列整齐地进入到我们各自所趴着的笼子里。如果你是一位在某个领域小有名声的人士,出版社还会直接把书给扔进来。这情况多么令人满意,你都不用动半根指头,就可以非常及时地进食到本季最时新的读物。

    ②某天,有个摄制组来家里拍东西,主持人随手拿起茶几上一本书,语调喜悦:“哦,我刚刚在某老师家也看到这一本哎。最近,老是听到人说哎……”我立即知道,我与“某老师”,还有别的一些老师,准是在同一时间被空投了同样的东西,都是刚刚打开包装,热气腾腾地放最靠手的地方,而这本书的下方,稍微带点陈灰的,是一堆同样来源的书。我不知道,我将在何时、或者是否真的会去拿起刀叉张开嘴巴……绝非胃口不好,相反,阅读上,这些年我一直饥饿,这满目琳琅、饱食终日的饿,已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听听,连我自己也要脸红了,多么矫情的令人反感的说法。

    ③我当然知道真正的供给不足是什么样的。从五十年代的前辈们那里,我们都听过许多关于阅读的故事,在那灰蓝色的回忆光圈里,他们到废品回收站找书、到贴有封条的仓库偷书、步行三个小时到一处去借书连夜急读并于次日凌晨交到下一个风尘仆仆的接力者手中。我的一位同行,是六十年代生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多次用一种不可思议地语气提起,他整个青少期的阅读,就是靠各种“意外”与“撞运气”,得以与某书碰上,然后就抱住死啃,啃得连碴子都不吐。他最神奇的是在垃圾堆里捡到过好书,拍拍灰,塞裤子口袋就拿回去读了……每每听之,我总是啧啧不已,并且有种向往的心态,觉得那种匮乏,一方面是残酷的、压迫的,可其中又有种初恋般的纯度与浓度,甚至带有传奇的美感。

    ④我这心态显然也是不大健康。这所谓的美感,是出于我的主观视角,是对比而生的,对比于当下的食欲僵死。投食而来的那些书单,一拨又一拨,挤挨挨、满当当地进入视线,爱恋的感觉就此稀薄了,似已没了起初的忠贞和虔诚,因它们不是我日思夜盼、苦苦求索而来的,甚至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伴有轻微质疑的。常常的,打开一本书,那样讲究的字体与排版,花了大心思的封面,体贴的、连配套的书签都备好了,可是啊,负疚地长叹,不想打开。我害怕会碰到反复碰到的情况,那既不甜也不苦,既不烫也不冰的滋味,都搅动不了齿舌,更何谈心肠与脑袋。当然,是可以看的,足可以翻上大半天,并也会条件反射地发笑与点头称是,直看得圆滚滚的、挺胸凸肚,可随后只消半个黄昏,就没了,就饿了,加倍的饿,空洞到极点的饿,并伴有异常的伤心,为那书,为它那好看的样子,为我对它的无情遗忘。更绝望的是:那不独是那本书的命运,那更是我的、我们的。

    ⑤我饿着。我羞耻于这种饿,像得了道德败坏、见不得人的病。这怨不得别人的,为什么会在大丰大收、供给丰沛到过剩的背景下如此之饿?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去荆棘、去莽原、去冰雪中捕食的能力,从被抛弃的垃圾堆里、从加锁的门背后、从被打包变卖的废品中,翻找到那些破旧、残缺、没了用处、味淡如水的,但真正适配自己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吃大路货?为什么要叼起降落到眼跟前的发亮玩意儿,好像新晋小开总要赶上新品发布似的,哼哼唧唧地表示津津有味,以大合唱、团体操的标配方式来阅读、思考、发声?想想看,这真是可怜而贫瘠的局面!

    ⑥大概正是出于这种恐慌的心理,每次看到书单,看到排行榜,看到几乎像课堂作业般整齐的赞美式反馈,我总升腾起一阵迷雾般的焦虑,我不知道我能否有勇气立即站起身、跑出去,趁着肢体与脑力尚未完全绵软,离开这无需任何心力的富足之地,跃入旷野,跃入干涸,激活被干扰和驯化过的视觉与嗅觉,恢复那种挑剔但准确的灵敏,重新长出野蛮有力的肌肉……最终,在视线尽头的大地深处,在被忽略被冷落的地方,在依稀可辨的光线中,遭遇到我一直寻找和渴求的那本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钱钟书

    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④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正跟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⑤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

(节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雀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联对、區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裂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为了更好地暗示出这种意境的本质,艺术家除了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构成具体的风景形象之外,还吸取了诗词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作为辅助。前者使用的是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后者表现为园林中各风景区或主题景致的题名、厅堂亭榭的匾额、柱上的楹联、山石上的镌刻,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炼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杭州的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亲临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由此可见题名在自然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之不同,各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园中主要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再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每一个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很透彻地道出了园林创作同诗歌创作相类似的特点。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 在一些主要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 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

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的联想,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然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发生联系。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且能使游览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

(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