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提高练

文章中对方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反驳对方论点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①晨光初露,夕阳西下,在城市的公共绿地,在乡间的草丛花径,总不乏行走的身影。行走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

    ②行走是一项强健体魄的体育活动。它能让你久坐的身板,佝偻的腰背,如花一般向外部世界呈现开放的姿态。心脏搏动得更加有力,血液流动得更为迅速。

    ③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说:“行走之于我是一种收获大于利益的活动,因为从中我得到了大量非金钱可以衡量的益处。”是的,行走更是一项丰富的精神活动。

    ④行走,让你放松心情,获得心灵的自由。它让人们暂时卸下生活重担,抛却烦恼,忘记自身的身份,孩子般地度过一段简单快乐的时光,享受当年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月色时,那种“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境。

    ⑤行走的人们,关闭了手机,远离了微信,不经意间就会发现自然的美丽风景:乱石间生长出的一棵树,天上飞过的鸟群,顺道而流的小溪……______身处大都市,行走也会让你发现,春天,街心公园还是鸟语花香;秋天,梧桐树照例被秋风染成一片金黄。从某种意义上说,行走就是以平等的姿态,体验自然力量的真实存在,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⑥行走有利于促进思考,邂逅创造的灵感。

    ⑦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墨子,是在行走游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流派。汉代的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布昂学园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喜欢一边行走一边与学生谈话,因此而拥有“漫步者”的雅号;18世纪德国康德总是沿着同一条路行走思考,后人便将此命名为“哲学家之路”;梭罗把他以“行走”为主题的哲学随笔,命名为《散步》。可见,无论中外,那些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多是行走的热爱者。影响世界的许多创新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出来的。

    ⑧行走的意义非同寻常,应该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年轻的朋友们,请迈开你的双腿,甩开你的双臂,开始行走吧!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 题。 

最好的偶像, 就在当下

①谁是你的偶像?岁月流转,掠过满天星斗。从董存瑞、雷锋,到钱学森、陈景润,再到当红明星……偶像的更迭, 映射着时代的变迁, 也不断改写着偶像的内核外延。到了思想 观念多元的“90 后 ”“00 后 ”一代, 你了解他们的偶像观吗?

②曾有人认为当下的青年沦于英雄虚无主义,然而事实证明,他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 闪光的偶像,并赋予崇拜行为全新的含义。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他们来说, 最好的偶像就 在当下。 他们认为当下, 只要有爱心, 有担当, 就能成为“全民偶像 ”“ 民族脊梁 ”!

2019 9月,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湖南农业大学演讲,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     大型追星现场 袁老九十大寿的小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过亿,青少年网友纷纷送上祝福。     著名“三农 ”问题专家温铁军、 经济学家陈平等知名学者的视频纷纷在 B 站获得了年轻人的 追捧, 70%是“90 后 ”“00 后 ”。 无论是“追星现场 ”还是各种媒体的数据和报道,都透露 出这样的信息:年轻的粉丝群体将追星对象指向了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指向他们所代表的科 学精神、 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屠呦呦、 孙家栋……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了更积极的 正能量目标。

④更有事实证明, 他们不仅善于选择闪光的偶像, 而且能够向偶像学习。媒体人黄帅说 :“不少‘90 后 ’‘00 后 ’会为‘感动中国 ’人物的事迹洒下热泪, 在面对这些偶像人物时 ,他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 而是用他们的精神引导日常生活。 ”高二学生张晓宇在“粉 ” 上刘慈欣后,连带“粉 ”上了托勒密和哥白尼,一幅爱因斯坦的照片,被他挂在了卧室的墙上 。他已经立志将来考取天体物理专业。“我要成为他那样的人。 ”

⑤从“颜值即王道 ”到“追最闪亮的星 ”“见贤思齐,为我所用 ”, 当代青少年的偶像 观正走向成熟。 其中, “贡献者 ”“ 中国赞 ”“人民英雄 ”等词语成为关键标签。 当代青少 年, 成长于快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国家强盛使他们有着更高的奋斗起点, 共和国闪亮的星将 是他们奋斗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⑥无论哪个年代,当青年把当下民族不屈的脊梁视为最闪耀夺目的偶像时,我们就有信仰,国家就能发展,民族也有希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为中国精神

①《感动中国》自2002年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20年来,上至航天英雄、科学院士,下至普通百姓,“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或在拼搏中奋进,以凡人之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把“感动”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书写着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②“他们”的背后是不因来路迢迢而改变的为民坚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扎根高原的吴天一院士风雨兼程五十载救治上万藏族群众;“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隐姓埋名三十年不改初心本色,一生为国家深潜;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终其一生与冰雪斗争、同时间赛跑、向贫穷宣战……坚守的力量润物无声声自远,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中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朴实为民的深厚感情。我们感动于这些逆境中坚守的身影,怀揣拳拳赤子心,知重负重,以生命赴使命,用初心诠释中国精神。

③“他们”的背后是不因前路坎坷而淡忘的艰苦奋斗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在霓虹灯的丛林中,陈贝儿用脚步丈量大地,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向世界传递两岸同胞的灿烂笑容;在奥运赛场上,飞人苏炳添以高度仰慕高度、以速度赞美速度、以力量致敬力量,用汗水赛出了“中国风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拼搏向上、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让我们明白,每一份感动的背后,是拼搏奋进迎难而上的担当。

④“他们”的背后是不因风云变幻而懈怠的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是什么?奉献是顾诵芬院士心中“蓝天寄深情,为国铸‘战鹰’”的坚定执着,是航天英雄头顶“仰望星辰大海,逐梦浩瀚太空”的奋力奔跑,是“中国巨人”杨振宁口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价值的坐标,感受到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身上有着一种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特质,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和燃烧着自己,温暖和激励着千万人始终充满做事创业激情,为梦想而勇往直前。

⑤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因此,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民为民坚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些心存善念的凡人英雄,激励平凡之人勇敢前行,推动中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实用类文体阅读;阅读回答问题。

成大事者必自律

①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一群小孩子,将他们每个人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并放上糖果等,并告诉他们等工作人员回来再吃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然后用隐藏的摄像头观察他们,结果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孩子经受住了糖果的诱惑。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心理学家发现,实验中没吃糖果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事业上大都比较成功,而吃了糖果的那些孩子少有成就,且失业率偏高。可见,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②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现实中,自律像一个导航仪,具有定位以及引导、纠正人生航向的功能。一般来说,自律者皆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而且,自律会衍生强大的自我管控能力,让一个人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不断地战胜自我、成就自我。

③自律是成大事者必备的能力。晚清名臣曾国藩既无显赫家世,也无过人天赋,考了7次才中秀才,后来之所以能在9年间连升10级,一条重要的秘诀就是自律。他修身有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对普通人来说,这些事情要一一做到非常困难,但曾国藩做到了。难怪有人说,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才能拥有自由行走世间的底气,成就自己想要的人生。

④自律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保持自律则需要坚定的毅力。一旦做出一个决定,就要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给自己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写长篇小说时,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写作5小时,即使提不起劲儿,每天也要写满10页,每页400字;即使文思泉涌,也要在10页左右打住。村上春树说:“要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一个人若想通过自律来实现目标,不但要有“逼一逼”自己的狠劲,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坚持。没有强大的意志力,自律就是一句空话。

⑤一个人不自律,不仅难以成就事业,更可能毁了自己:有一个关于马和骑师的寓言,讲的是骑师驯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的缰绳解除掉了。马在原野上飞跑,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越来越大胆了,一路狂奔,不仅把骑师摔下来了,还冲下了深谷,粉身碎骨。现实中,自律犹如给人生套上缰绳,能防止人们误入歧途、身败名裂。

⑥自律的人虽不一定成功,但肯定会比别人走得更远,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以说,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他人生的高度。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生命之花必定会绽放得更加绚烂精彩。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题。

明亮而不刺眼

陈鲁民

①我特别喜欢余秋雨《黄州突围》里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浅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②人活一世,草木一春,只要努力奋斗又不太笨,做到人生明亮并不算太难,无非是事业成功,梦想实现,声名显赫光彩照人; 而要做到人生不刺眼就更是容易,默默无闻,低调内敛,为人谦恭,出语平和,这也正是我等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但要做到明亮而不刺眼那就有些难度了。一个人既功成名就又不喜张扬,既名闻天下又不摆架子,既身居高位又颇接地气,既文武全才又不恃才傲物,这样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如同凤毛麟角,也因此而难能可贵。

③因为,一般来说,明亮与刺眼成正比,自然界里不论什么光源,都是越明亮就越刺眼,越暗淡就越柔和。太阳比月亮要明亮得多,自然也刺眼得多,人们可以随时欣赏月之皎洁媚,作诗颂歌,“把酒问青天”;而赏日则多是早看日出晚见夕阳,大部分时间是无法直视太阳的。人也是如此,越是成就大、名气大,就越是光芒万丈,刺人眼目,这也是常态,虽很正常却并非什么好事,因为难以接近。做人的理想境界还是要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让人如沐春风、如浴冬阳。

④明亮而不刺眼,是做人成熟的标志。一个不成熟者,稍有成就便会四处夸耀,生怕有人不知道,有点本事就不知天高地厚,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地球离了我就不会转,这就是刺眼的明亮,让人很不舒服,别人不仅不会心生敬意,反而会心存厌恶。而一个成熟者,不论业绩多大、声望多高,都不会狂妄自大、轻视他人,他们发出的光芒是柔和、温暖的,既有可见光也有不见光,让人乐于接受,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

⑤明亮而不刺眼,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有的人明亮不足却刺眼有余,高高在上,眼高于顶,让人望而生畏,可敬而不可亲。而一个睿智的成功者,肯定也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强烈的吸引人的力量。要吸引人就不能太刺眼,盛气凌人只会让人不敢直视,避而远之。

⑥明亮而不刺眼,是那些真正伟人的标配。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不修边幅,不讲究吃穿,常穿一身普通服装,在街头聊天品茶,与常人无异。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不恃奖而傲,每日从实验室回来,照常过日子,就像邻家大婶,珍贵的勋章也被她拿来给孩子当玩具玩。他们的明亮因不刺眼而永恒,英名流芳百世。

⑦明亮而不刺眼,才能吾道不孤,朋友遍天下。早年的苏东坡,恃才傲物,有些咄咄逼人,明亮而刺眼,得罪不少人。人到中年,东坡成熟了,做事扎实,对人真诚,处世稳重,低调谦恭,依旧明亮却不再刺眼,虽被一再贬谪,朋友却越来越多。好友参寥和尚,专程到黄州陪他住了一年多时间,精神上给东坡很大支持。老友巢谷,不顾73岁高龄,从四川去海南看望东坡,结果病死途中。朋友情谊安抚了东坡饱受摧残的心灵,支持了他充满魅力的一生。

⑧或许是我活得不够明亮且有点嫉妒心吧,天生对那些明亮而又刺眼者有一种排斥感,无论你本事再大,成就再高,名声再响,一旦牛皮哄哄、颐指气使,我都会敬而远之。明亮只能使人产生敬畏,不刺眼才能使人感到亲近,愿你做个明亮而不刺眼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①今春以来,江西省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游人如织,分外热闹。这里不仅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打卡,更是创业青年的福地。据统计,截至2023年,“景漂”创业者达2.4万余名。这里也是民间艺人的宝地,在陶然集、春秋大集上,来自各地的紫砂手艺、建水手艺、铜雕手艺、玻璃手艺、木工手艺、制茶手艺、丝绸手艺等作品琳琅满目。这里还是国际艺术家汇集的胜地,通过举办“72△青年设计师计划”“陶溪川新款发布会”以及陶瓷电影周等各类活动,其品牌效应愈益彰显。以文化为魂、以陶瓷为基,陶溪川把“流量”转化为“留量”,使“创意”发展成“顶流”,让“文脉”喷涌出“活力”。

②千年瓷都通古达变、重焕光彩,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并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出具体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需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需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精神富足。

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创造是文化绵延不绝、始终繁盛的关键所在,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驱动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源泉。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助于牢牢构筑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首先,守住“文化根脉”,关键在传承。对待文化遗产必须保护第一,尽可能做到应保尽保。其次,实现“旧邦新命”,关键是创新。比如,近年来河南卫视推出的一系列爆款节目,从憨态可掬的“唐宫小姐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水赋”,从“元宵奇妙夜”到“端午奇妙游”,都是成功案例的代表。再次,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和受益人,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创造力,饱含着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激发出全民族整体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强。

⑤拓展公共文化共享空间。在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让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质增效,需要共享资源平台、引入专业团队,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更新速度,决定了创新创造活力释放的程度。要鼓励创新、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充满朝气的创作氛围。比如,2023年底正式开放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其设计理念突破了既有模式,馆内建有智能化立体书库、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艺术文献馆、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等,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丰富了公共文化空间,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⑥探索文化内容与形式协同创新。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文化形式的载体也是文化留存、传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厚重博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形神兼备的。比如,自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火后,北京市先后推出了“兔墩墩”“龙墩墩”等文创产品,物件虽小,但内蕴丰厚,不仅延续了中国春节文化、生肖文化的特色,也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融合,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⑦积极推进文化业态创新。伴随时代发展、技术进步,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业态创新为我们扩大文化阵地、加快文化发展提供了新途径,也为文化创作生产和消费方式迭代创造了新机遇。我们要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先进技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而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制高点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