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文段一: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近来,我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一个雾霾的时代,让我们提升内心的光线,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何谓精神明亮的人?我的理解是:精神意义上的“年轻人”。
②具体地说,是有着清晨特征、闪着露珠、身披霞光的人,是有行动品质的理想主义者,是头脑合格,有公民意识和共同体责任的人,是性情温美、内心充满诗意的人,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③在我看来,教育的目标、读书的任务,即繁衍这样的生命类型:精神明亮的人。
④如果说,大学侧重培养的是能力,是专业技能和系统化智识,那中学孕育的就是种子,是本色和基因,是生命的奠基工程,尤其在基础信仰、生命性情和价值观的常识启蒙上,它显得更为关键,比如对生命和个体的态度、对大自然和动物的态度,比如独立思想、人道主义、宽容精神、自由信念、悲悯情怀、体恤意识、共同体责任和使命感。如果说社会能让一个初出校门的人轻易变质,那说明这种子还不够强壮,不够结实。
⑤读书,就是育种。读什么书,就是育什么种。个人的心灵发育史和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作为精神食粮,一个人在少年时代读的书,塑造了他一生的性情、格调、品位乃至信仰,决定了他的内心气质、价值走向和审美趣味。
⑥吃饭可以不挑食,但读书应该“挑食”。而且要挑对食,专挑美食来吃。什么是好书?书该如何读?我个人体会,它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考核:语言系统、美学系统、价值观选项系统。适合少年人的书,应分别或同时在以上三个方面有所贡献: 第一,展示语言的准确、生动和美,包括创造性使用,以显现汉语的能量、逻辑、技巧和魅力;第二,提供自然美学、情感美学、生活美学、艺术美学、人格和精神美学;第三,输送优秀的价值观选项,供孩子们借鉴、比较和录取。
⑦读书的最大利益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人,把人做对、做好、做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确是人生最幸福的事。读书也是旅行,内心之旅,它穿越的是人类史上那些璀璨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一个人即使踏遍了全世界,若回不到自己的内心,那在精神上依然足不出户、孤陋寡闻。
⑧老师,尤其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课堂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你读什么书,孩子就会读什么书;今天的孩子读什么书,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样子。
文段二: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却不改其乐。古人的物质生活如此匮乏,却依然快乐, 他们到底乐在何处?在我看来, 他们的快乐源自于精神的高洁与自由, 因为精神丰盈明亮, 他们才能安贫乐道, 挣脱物质的束缚, 驰骋于精神世界的快乐。“孔颜之乐”告诉我们,只有精神饱满明亮,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才能成就人生理想。苏武北海牧羊、陶潜南山采菊, 伟岸信念支撑的一样是幸福的人生!
②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追求幸福人生, 就要求我们青年人用青春的力量, 勇于担当时代的责任。用强大的毅力,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这毅力, 是远航的船的风帆, 有了帆, 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③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就不能甘于平庸。周国平曾说:“一旦人不甘于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 而总想为生活确立一个具有恒久意义的目标, 他就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④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就要摆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在我看来, 个人生命意义就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不断认清自己, 提升自己, 奉献自己,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