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对比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甲】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死也不倒下(节选)

【乙】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1)、阅读选段【甲】,完成练习。

①找出选段中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摘抄下来。

②“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句话中的“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2)、阅读选段【乙】,完成练习。

①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特务与吉鸿昌的对比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②对题目“死也不倒下”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坐在椅子上死,可以不倒下。

B.他死也不愿倒下。

C.吉鸿昌临死也不向敌人屈服,体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段【甲】着重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B、选段【乙】着重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C、这两个选段都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视死如归、不惧牺牲的崇高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论“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
         ①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我们不时就会看到诸多“富二代”的是是非非。“富二代”也逐渐成为人们诟病的“反面教材”。最近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又再次将“富二代”推上了风口浪尖。看到镜头中被打者满脸的鲜血时,我不敢相信打人者竟是一个未满十五岁的孩子。震惊之余,我不能不问一句“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②中国有句古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中国父母早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该如何教育孩子则成了个难题。“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曾一度成为许多父母奉行的教育经典。今天,当我们再度重温“富门寒教”和“寒门富教”时,却尴尬地发现它竟成为了当下部分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
        ③当今的“富门寒教”让人震惊,更让人寒心。飞驰的车轮碾过两个年轻的生命,肇事者李启铭却大声地叫嚣着“我爸是李刚”;疯狂的赛车终结了一个青年的人生,“飙车手”胡斌却冷漠地与朋友谈笑风生;挥舞的拳头肆虐地砸向他人,打人者李天一却大喊“谁敢打110?”富门之子践踏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而他们背后不停道歉的父亲们却让人痛心。面对受害者,父亲李刚几度哽咽地承认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父亲李双江也痛苦地承认自己没教育好儿子。子不教,父之过!仔细听听这些家长的道歉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严重失衡——“富”于物质却“寒”于教育。一个是公安局长,一个是歌唱大家,他们自身就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是能力不够还是方法不对?我想都不是,是他们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的教育却太少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关爱而非随手可得的物质。这样的“富门寒教”不可取。 
        ④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
        ⑤今天的“寒门富教”让人感动,更让人痛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中国无数寒门家长一直坚守的信念。为了给孩子挣得学费,家长们背井离乡去做“农民工”。孩子们留守在家中,努力地用他们试卷上的分数点燃着父母的希望。到了暑假,这些留守儿童背上书包象成群的候鸟飞向父母的怀抱。很快,他们出现在父母的工地上,学着垒起砖瓦;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菜摊前,学着斤斤计较;他们出现在父母的车间里,学着闹中取静。面对这些孩子,我们或许会为他们的艰难生活投去许多同情的目光,可谁又能真正明白他们笑脸下的快乐与满足呢?寒于物,却富于心。寒门家长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爱子女,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我们为这样的“寒门富教”而感动,但也为无数寒门学子而痛心。还记得温总理说过:“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在残酷的教育竞争中,无数寒门学子背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⑥富门“寒教”让孩子如“脱缰”的野马,释放着青春的个性一路狂奔;寒门“富教”让孩子如“带枷”的耕牛,负载着沉重的希望默默前行。贫穷不是羞耻,富贵也不是罪恶,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我们有爱,孩子们就会有笑容。教育无关乎穷与富,无论是“寒门”还是“富门”,我们都应做到“富”教。父母要用关爱为孩子开辟出教育的沃土,社会要用公平为孩子浇灌出教育的花朵。

阅读回答问题。

母亲的来信

苏联  克拉夫琴科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④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⑤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爱好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来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⑥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⑦……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⑧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慰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⑨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⑩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⑪“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⑫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⑬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馀——10卢布。

⑭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模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馀”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⑮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儒雅竹刻

施立松

①简舍知秋竹刻馆外,馆主朱宏苏把几枝枳椇递给我。我才知道,他刚才在墙角的草丛里走来走去,低头寻寻觅觅,就为找这几枝枳椇。“很甜!”他说,“前两天还极酸涩,经了霜就甜了。”

②那是去年入冬第一天,我在“儒生雅士辈出”的儒雅洋村。古村坐落在浙江象山西部蒙顶山脚下,保存着许多清末的建筑。像一部线装的书,徐徐掀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写满了光阴的故事。

③竹刻馆的灰墙,已遍布岁月的痕迹。零度的气温下,院子里养荷花的石白结了厚厚的冰,荷的枯梗败叶像琥珀一般凝固在冰层下。或许就是这一夜之间,风刀霜剑褪去了枳椇的酸涩。

④“小时候一直想在家门口种一棵,撒过几次种子,却都没长出来。”朱宏苏拨弄着手里的枳椇,顶端圆圆的部位,用手指轻轻一搓,露出一粒扁平而光滑的种子。“后来才知道,枳椇是插枝的,春来时,剪枝插,不用怎么侍弄,挺好养活的。这是我十岁那年插的。”他指指头顶的枳椇。

⑤朱宏苏是土生土长的儒雅洋村人,从小在雕梁画栋的老房子里长大,对房子里那色彩艳丽又栩栩如生的雕画十分痴迷。近竹而居,喜欢上竹刻,就像潜藏的基因被唤醒一般自然而然。他打小师从民间艺人石永生,后又进入象山德和根艺美术馆深造,学了一手精湛的竹刻手艺。十年前,他在象山县城自家房子六平方米的车库里,创立了知秋竹刻工作室,算是给自己的作品一个栖居之地。

⑥他创作的仿陶罐系列,有竹的轻盈,又有陶的质感。我最喜欢《桑蚕图》茶叶罐,蚕在桑叶上蠕动啃食,纤毫毕现,鲜活灵动,仿佛能听到沙沙的蚕食声。

⑦几年前春节回儒雅洋村过年,朱宏苏萌生了回村去的念头,为古村重新焕发昔日的生机尽一份心力。可家人不理解:好好的日子不过,折腾个什么劲儿!别人都是走出来,你还要回村去?那时,外地高薪聘请他去负责当地的竹文化产业,资源、待遇,都是难得一遇的好机会……

③那一天,他坐在村边的浩瀚竹海里,看着阳光从竹隙细细碎碎地洒下来,像一张金色的细密的网,林间浮动着的丰沛的负氧离子,让他神清气爽。几个深呼吸后,他决定了,留下来!这里才是安放自己心灵的地方。

⑨不久,朱宏苏的简舍知秋竹刻馆在何恭房祠堂落地,成为对外推介美丽儒雅、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挂牌时,他是欣喜的,又有些沉重。扑面而来的,竟是村民的质疑和误解。

⑩一颗心沉沉地直往下坠。最难受的时候,朱宏苏还是去那片竹林。石隙间,一棵竹子刚刚破土,竹身被石头挤压得有些扭曲,竹尖却笔直向上,这纤弱却又坚韧的小精灵啊!他的心仿佛被稳稳地托住了。事实不必辨别,真诚无须喧哗,他坚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⑩中秋前,他给在外地打工的乡贤打电话,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举办“我爱儒雅”中秋茶话会,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规划,赢得大家的信任。再后来,他又策划“儒雅山居”番著烧文化节。儒雅洋村有烧制番薯烧的传统,取蒙顶山甘甜的山水和自家种植的番薯,用独特的制作方法烧出口感醇厚的番薯烧。番薯烧文化节吸引了县内外无数的目光,一时间,来赏儒雅洋村山水古建之美的旅客络绎不绝,为儒雅洋村攒足了人气。

⑩朱宏苏每天都要到竹林里走走,听听竹子拔节的声音,摸摸竹身光滑的绞理,和竹站在一起,生命就丰盈了。他总能从密匝匝的竹丛里,找到他想要的竹秆和竹根。

⑬竹刻馆挂着许多他的作品,巧中带拙,但我似乎更喜欢他的一些“小玩意儿”:细而曲的竹秆上,顶一枚戴着草帽的浑圆如意;竹节上潜藏着一只安静小螃蟹的镇纸;有的像一枚板栗,有的什么都不像,就是好看,浑圆细腻、竹色油亮,像染了岁月的包浆。

《人民日报》(2024年03月27日 第20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雪天里的一抹暖阳

文  浅夏紫梦

①“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有折竹声。”

②白居易的这首凝重古朴、清新淡雅的小诗,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那一晚,我的小城也被一场大大的夜雪覆盖。

③清晨推开门,我立马被外面厚厚的大雪惊到了,虽然通过天气预报知道有大雪,但没想到雪会这么大,厚厚的一层覆盖了大地上的一切。太阳虽然还藏在地平线以下,但雪的寒光映的天色亮堂了好多。

④踏着没过脚踝的积雪,我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向公交车站牌。奈何,公交车一直不来,我心里非常着急,我在远离县城的乡镇中学上班,是一名班主任,我的学生有一部分在住校呢,我很惦记他们,另外我也担心走读生们是否已安全到校。

⑤等车的人们一边冻得在原地躁着脚,一边议论着公交车是否还发车。听着他们的牢骚,我越发焦虑,心想万一公交车不来不就白在这里浪费时间嘛,于是我就顺着公交车线路一直往前走,大有公交车不来我走也要走到单位的架势。可是徒步走的并不顺利,没有车辙的地方雪太厚,有车辙的地方路又太滑,我行进得相当艰难。以往走一千米路程也就需要十分钟,可是那天却要付出比平时多两倍的时间在雪地里跋涉。

⑥就那么走了一小时,还看不到公交车的影子,我已经走的满身是汗了,呼出的热水凝在头发上化成了一层白霜,我也感到了疲惫,明显觉得腿脚不那么轻便了。我意识到公交车停运了,“怎么办?想什么办法到达单位?”我在心里一遍遍地问自己。

⑦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我必须拦截一辆出城的私家车搭载我去单位。可是,想拦车也不容易呢,我不好意思伸出手拦车,看着一辆辆车从我身旁经过,我心急又无奈,眼看太阳离地面越来越高了,想着孩子们也不知怎么样了,情急之下我终于伸出了手,但几辆车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依次从我身旁滑过去了。我猜测可能是因为雪天路滑,车辆不敢随便停靠,再者人家也不知道我这陌生人的意图,怕给自己葱来麻烦吧。

⑧我越想越心急,“不能这么犹犹豫豫了,否则一天也到不了单位”,我对自己说。于是我拿出不顾一切的勇气,伸出胳膊有力的向过路车辆挥手,很快就有一个司机把车停在了我的身旁并答应搭载我一段路,我一边向司机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坐在了他温暖的车里。

⑨司机是个年轻人,他知道我的职业后,和我聊起了他的学生时代,并告诉我他很尊重老师,也很崇拜教师这个职业。在岔路口处,他还一个劲地对我说,“老师,实在不好意思,如果我不是赶时间的话,就一定送你到单位的。”我感谢着司机小伙子的热诚,心里如洒进一缕阳光,暖暖的,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⑩接下来我用同样的办法又搭到一位好心人的车,是一辆送孩子去一所私立学校上学的车,碰巧那个学校和我们单位离的很近,我跟司机说过感谢的话之后,就和那个孩子聊起了她的课业情况,聊了聊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到我下车时,我深表感谢的话还未说出口,那司机就抢先向我道谢,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感谢我跟他孩子的交流,并表达了他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我目送他们离开,温暖的阳光照耀在他们车顶的积雪上,一片灿烂的光芒。

⑪我带着满满的温暖和感动踏进学校的大门,心情颇不平静,这一路搭车的经历,不仅温暖了我,也让我收获到了每个好心人对我职业的尊重。

⑫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在自己孩子面前所流露出的那份真诚的尊重,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熏染和传承。这,就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民族的希望。

——选自2023-11-05《月亮湖文学》原创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