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贺州市2023年秋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 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微斯人

后天下之乐而乐

自是数年之后

外户不闭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邪?

(4)、结合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强烈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②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③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节选自《李生论善学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