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共同体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阮华君的《身在“辐”中要知“辐”》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辐”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

    ③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④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人体组织中的每一个细胞,一旦受到核辐射,就会无差别地破坏人体细胞中原子的化学键。当破坏的程度非常之大,人体自身无法修复时,就会出现致癌、致死等情况。更可怕的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原子化学键,人类的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一旦生殖细胞基因发生了突变,就有可能遗传给后代。据说,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当地有些老鼠受到核辐射,基因发生突变,如今有的老鼠已经和猪仔差不多大了。

    ⑤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⑥我们天天接触的都是非电离辐射,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⑦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在家用电器中,微波炉算是“辐射剂量”超大的了,但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

    ⑧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医院的放射治疗室用特殊材料制造,以免辐射外泄……

    ⑨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

    ⑩当然,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1)、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什么是辐射、、辐射并不可怕的原因、等,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条理清晰。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爷爷最近胸部有些不舒服,想去做个CT,看看有没有心脏病。(CT检查就是进行X线检查,CT的辐射属于电离辐射),结合本文知识,你会对爷爷说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呐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境,是声呐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摩擦力。当它快速冲刺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赏,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吗

    ①“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治愈疾病,维持健康,食物也有酸碱之分。我们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②这套说法你一定经常听说,它被不少人奉为养生经典。然而,就在2018年11月2日,这套理论终于被“官宣”为伪科学,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罗伯特.欧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这位罗伯特就是大名鼎鼎的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他将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归类为酸性食物将蔬菜、水果,谷物、鱼类等归类为碱性食物。他不仅写了四本书来推广这套理论,还大胆地以这套理论为依据治疗癌症患者,癌症患者按照他的要求,放弃化疗,采用他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吃碱性食物,注射高达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针剂,最终导致癌症患者病情恶化到四期。

③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从哪里测定?罗伯特的理论语焉不详,因为根本就无法测定。流遍我们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间,是偏碱性的,胃液pH值在0.5—1.8之间,可以说是非常“酸”了,而再向下到了肠道,又变成碱性的了。排泄物尿液,酸碱跨度非常大,pH值从四点几到八点几都有可能。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比如胃液需要用酸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达到消化目的,同时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肠液偏碱性,是因为胰蛋白酶需要碱性的环境:尿液酸碱度跨度大,是因为肾脏有调节作用。人体是酸是碱,测哪里,还是取均值?显然都不合适。

    ④在中医理论里,也没有酸碱体质一说。国医大师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认为体质秉承于父母,和遗传有关,同时又和生活地域、生活习惯、所患疾病等有关。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去峰填谷”,做一些改善。

    ③人体不好说酸碱,那食物呢?在食品化学分析中,食品燃烧后所剩灰烬中,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如果灰烬中含有较多钾、钠、钙、镁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碱性溶液,这就是食物酸碱性说法的由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⑥其实,我们害怕的“酸性体质”,是被偷换了概念,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以肿瘤为例,人在患了肿瘤之后,可能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这是病在前,酸在后,而不是因为体质偏酸导致了肿瘤产生。

    ⑦那我们该怎样选择饮食呢?其实,就两点:全面、均衡。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这样的饮食结构才能称为健康的饮食结构。

文学文本阅读

半颗良心

    ①一天下午,年轻的母亲波塔开车带着两岁的儿子去银行办事。小家伙躺在后座婴儿车上睡得正香,波塔轻轻吻了儿子的额头,便悄悄下车。几分钟后,当她从银行出来时,不禁大吃一惊:自己的车不见了,而儿子还在车上,

    ②偷车的人叫伍尔德,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几天前他母亲得了重病,需要一大笔手续费,这笔钱令伍尔德一筹莫展。母亲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他无法眼看着母亲因无钱治疗而离开自己。

    ③无计可施的伍尔德想到了抢银行,这天下午,伍尔德做好了准备后选择了市中心这家银行。正在他准备闽进去时,意外看到了波塔那辆崭新的汽车停了下来,这让伍尔德眼前一亮。

    ④偷车,对于汽车工出身的他来说可比抢银行容易多了,他很轻松地打开了车门,然后像开自己的车一样疾驰而去。伍尔德认识一个叫罗斯的人,他专门收购偷来的二手车。伍尔德得手后马上给罗斯打电话,说母亲正等着做手术,自己的车急着出手,两个人约定在市郊交货。

    ⑤半个小时后,伍尔德来到了交货地点。趁着罗斯还没到,伍尔德开始检查车况。在查后座时他吓了一跳,后座上竟然有一个两岁的孩子正在熟睡。

    ⑥马达声传来,伍尔德知道罗斯到了,但眼前的这个孩子该怎么办呢?

    ⑦罗斯看完车后,非常满意,让助手将现金交给伍尔德。这时伍尔德提出了一个要求——把车里的孩子送回市里。“你疯了吗?”罗斯嚷道,“现在城里的警察正在寻找这辆车和这个孩子,带他回去等于自投罗网。”

    ⑧看着罗斯离去,伍尔德一阵茫然。他把孩子放在地上,静静地看着他,小家伙仍在熟睡,根本不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伍尔德狠了狠心,向公路边狂奔而去。就在这时,一阵哭叫让他停住了脚步——孩子醒过来了,伍尔德忍不住回过头。此时,太阳已经西斜,暮色从天边涌上来,孩子的哭声在这空旷的野外回荡着,让人感到心神不安。伍尔德索性捂住耳朵一步步向前定,但孩子的哭声依然能钻进耳朵里,如一根线牵扯着他,让他无法再迈出一步。此时,伍尔德面前又浮现出母亲的面容,可怜的母亲,此时一定正在医院盼望着自己拿回救命钱,伍尔德的眼泪潸然而下。同样,那个孩子的母亲呢?她一定也急切盼望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归来。

    ⑨伍尔德不敢再想下去了,他转身走了过去,小心地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⑩一个小时后,伍尔德抱着孩子走进了医院,他打算先把母亲的手续费交上,然后把孩子送到那家银行停车的地方。但就在这时,一群警察将他包围了。原来,罗斯驾车去销赃时被高速公路上布控的警察拦截下来,随后,他供出了伍尔德将去医院的信息。

    ⑪伍尔德被捕了,孩子重新回到了波塔身边。伍尔德被带离医院时泪流满面 , 他与在医院中等待自己的母亲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了。

    ⑫一个星期后,狱中的伍尔德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内容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伍尔德先生,不用担心你的母亲,她已经成功做完了手术,身体正在康复之中。至于你,你还有半颗良心,只要不放弃自己,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⑬信的署名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⑭看完信后,伍尔德默默做出一个忏悔的姿势,然后泪流满面

小说故事会 

镇堂之宝

揭方晓

①归源村,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村口有家药堂,名叫“德济堂”,在这里已传了三代,代代医术高超,又不欺穷谄富,村民们视之如亲似友,不当外来户看。

②德济堂现在这位掌柜名叫陈须浮,尽得祖辈真传,三根手指轻轻一搭,便知病人阴与晴、圆与缺,拣几样自己炮制的中药,吩咐病人拿水一煎,只几天必定药到病除。

③这德济堂有些古怪,至少在陈须浮儿子陈小浮看来是。古怪之处就在神龛上面不供奉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天下公认的中医祖师爷,也不供奉陈家列祖列宗,却只供奉一只白铁皮盒。铁盒还上了锁,黄铜钥匙一直挂在陈须浮腰上,无论寒暑、夜昼,须臾不离身,他人根本甭想摸一下。

④问及白铁皮盒里装了什么,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吝啬得要命。不过,若问起自家祖上从哪里来,这神一般的医术又打哪里起,陈须浮便慷慨多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

⑤据陈须浮介绍,陈家祖上居住在遥远的建昌府,一个古老的地方。那里中药炮制技艺特别有名,上下游产业聚合而成的药帮,人称“建昌帮”,其源于东晋,兴于宋元,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药技流传赣闽四十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

⑥后来,由于战乱,建昌府老老少少,特别是药帮中人大都外出逃难。陈家祖先是建昌药帮中数得着的大户,遣散众婢仆及学徒,金银细软啥都没带,只带了豚刀和雷公刨这两样中药饮片加工工具,以及那个号称镇堂之宝的药,千里奔逃,来到归源村。从此世居于此,用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及中药炮制技艺,混口饭吃,转眼就是百十来年。

⑦豚刀及雷公创,陈小浮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就跟它们打交道。豚刀亦称建刀,体重、把长、刀面阔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适合切制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刨又称药刨,适合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刨片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厚可薄,省时省力。

⑧用刀,是最考验药工手艺的。有一回,陈须浮酒后兴起,当众表演了一次“刀功”。只见他右手抓起一把硬如木柴般的中药,塞进豚刀之口,左手操刀,飞一般地上下切之。没几下,刀前的箩筐里便铺了一层薄薄的药片。陈须浮随手抓起一把,迎风扬去,那药片,竟如飞絮般,在空中飘飘扬扬,半天才堪堪落回箩筐里。

⑨陈小浮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从此沉下心来,勤学苦练,寒来暑往间,各种技艺突飞猛进,隐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陈须浮打心眼里高兴。

⑩老人,仿佛都有预知百年之事的能力。这不,一天晚饭后,陈须浮突然叫住了陈小浮,告诉他说,自己腰上的这把黄铜钥匙,可以打开那神龛上的白铁皮盒。只是,须得等自己百年之后才能打开,历代陈家人都是这规矩,不可破。

⑪陈小浮觉得好好地说这话太不吉利,将父亲好一通埋怨。不料第二天早上,陈须浮竟然真的没有醒过来,如同睡着般,无疾而终。含泪料理完父亲后事,陈小浮拿过父亲那把沉甸甸的黄铜钥匙,颤抖地打开那个白铁皮盒。里面无他,只一个鼓鼓囊囊的黄纸包,如寻常中药般。再打开那黄纸包,黑乎乎的一堆,鼻子凑上去一闻,土腥味扑鼻。

⑫陈小浮瞬间明白,这肯定是自己祖上从建昌府向南奔逃时,从脚下抓的一把家乡的泥土啊。泥土如药,治相思。“家乡之土”不正是天底下最好的一味中药吗?

⑬多年以后,当陈小浮躺在太师椅上,惬意地唱着戏曲段子,两岁大的孙子爬到他身上,指着神龛上那白铁皮盒,问那里装有什么时,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任宝贝孙子怎样撒娇,也缄口不语。

⑭风,穿堂而过。陈小浮腰间那把黄铜钥匙碰到桌沿犄角,哗哗作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与世隔绝

李娟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但是,几天能遇见一次外人呢?而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亏他家地窝子门口还支了很高的架子用来挂电话的信号搜索天线),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胡大(真主)啊!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

在牧场上运营载客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非法运营车,俗称“黑车”。车况之恶劣,能震惊所有的城里人。那样的车在荒野若隐若现的,软塌塌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简直没法超过二十公里。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少有交警),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如果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碰到一辆的话,简直让人想要……想要……想要放鞭炮!——是的,只有鞭炮,只有我们汉族人的这种玩意,只有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噼里啪啦”瞎咋呼的猛劲才能准确表达此种激动!

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这附近的牧场,去往南面送人。大约两天后北返。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这令我很难理解。且不说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而且,她不是马上要走了吗?马上要去到水源充沛的乌河之畔,干吗不去到那边再洗呢?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了。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而“尊严”需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

想想看——茫茫荒野,无尽土路,突然,视野中出现一个姑娘的身影。车开到近前,大家一看:竟如此光鲜整齐!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似的,而并非从土里钻出来一样……在这个粗犷沉寂的世界里,这样的情景既令人惊奇,也给人慰藉,还平添了欢乐和希望。

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还打开上了锁的木箱,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

还坐下来打扮了一整个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样的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廉价又香喷喷的化妆品,擦了粉底。光梳头发就梳了半个小时,然而即便梳了半个小时也没见梳出个什么花样来,只是光溜地绑成一条马尾巴而已。

照我看来,有车的这个消息也未免太渺茫了些。不过是口耳相传的一则听闻,既没办法直接和司机证实,也说不准会不会有啥意外和变动。但大家还是把它作为确凿的事实接受了。

这一天很冷。一大早,只有一行脚印在结满白霜的地面上踩出黑色的粪土,一线绵延,穿过整个沙窝子消失在沙丘顶端。因加玛要走,头天晚上嫂子煮了一大锅肉,早上大家接着吃了些剩下的肉和肉汤。然后各干各的活,谁也不打扰正在打扮的加玛。等时间差不多了,戴足所有首饰,穿着干净外套和体面小皮鞋——虽然很薄,却是她最漂亮的一双鞋的小姑娘突然抱住嫂子亲了一口,嘴里嘟囔着一句汉语:“我爱的妈妈!”于是嫂子也微笑着亲了她一口。我说:“时间还早,再背一袋雪再走吧?”她不理我,扭着身子继续和嫂子撒娇。

告别荒野令她非常快乐。头一天晚上就已经打包好了行李。隔壁萨依娜也过来给奶奶捎了一小包糖果。嫂子给奶奶捎了两条塞着马肋骨的马肠,一包煮熟的肉,两张前段时间冬宰剥的羊皮,还有一只直接埋在羊粪灰里烤出的面饼。这种烤法烤出的馕最香了!所有东西统统用一块白布包着。除此之外,嫂子还额外给了加玛几块比较贵的糖果,使她高兴得喊叫起来。

然后这姑娘又翻出一只小小的空钱包敞开了伸向居麻——要钱。居麻立马给了一百块,更是令她大乐。她原计划是要五十块。另外居麻还给奶奶捎了五百块,是生活费和治病的钱。

戴帽子时,女儿手持两顶帽子郑重地向爸爸征求意见。居麻说雪青色的好看,于是她立刻端正地戴在头上,遮住额头。看着这么整齐、快乐的女儿,居麻微笑无语,卷着莫合烟耐心地等她收拾利落。比起体面的女儿,父亲非常灰暗。他还是穿着那双补丁迭补丁的大头鞋,破旧的外套皱皱巴巴。比起女儿的兴奋,他有些失落,精神不振的样子。却解释说昨夜没有睡好:“肉汤劲儿太大。”

然后两人出门上马,居麻送她去遥远的汽车路边等车。传闻中那辆车大约会在今天中午时分经过附近的荒野。两人的马消失在北沙梁那边的荒野深处,我站在沙丘上看了许久。

少了两个人,我和嫂子备感寂寞。她一人去干羊圈里的活。我背完雪后,去萨依娜家帮着绣花,下午两点才回家。结果回家推门一看,父女俩正围着矮桌继续吃早上的剩肉……他们说,在那条路边等了四个小时,冻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回来了。看来车要么远远未到,要么早就走过了。

晚上,给奶奶捎的钱以及给加玛的零花钱又统统收了回去。虽然说好等出发时再给,但加玛还是很不乐意。我也觉得很奇怪,干吗要收回去呢?怕她乱花吗?问题是这荒野里到哪儿花钱去?

又过了几天,通过隔壁的电话(之前一个多星期没信号了)得到一个稳妥的消息:有一辆小货车会前往旱情严重的北面牧场送冰,并于当天返回乌伦古河一带。于是父女俩决定赶去那边的亲戚家坐等车来。但那里很远,得骑两三个小时的马。加上等车,当天居麻未必能赶回。

于是又一轮告别开始了。隔壁又来表达了一遍对奶奶的问候。嫂子又开始打包给奶奶捎带的物什。居麻重新给钱,重新算账。这次又多给了二十块,还额外抓了一小把零钱。加玛喜滋滋地数了又数,反复感慨:“这么多啊,这么多钱啊……”

这回还是一大早起来,长时间梳头发、抹头油、打粉底、别头花。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当父女俩骑马的身影再一次消失在沙丘背后,我还在幻想:等到傍晚,门一开,两人又笑嘻嘻地回来了:“你好吗?身体好?——哎!还是没车!”

可这一次真的走了。居麻第二天中午才回来。他向我们形容了那车的样子。说他一直看着车完全消失了才转身回家。嫂子又仔细地问了一些细节。然后夫妻俩长时间陷入沉默之中。

加玛走了!像一百个人走了!剩下的我们多寂寞啊。从此夜晚更漫长寂静。

节选自《冬牧场》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