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同步练习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在5G领域,国家正在启动全面的独立组网5G基础网络建设,三大运营商计划2020年内要建成60万个基站;在数据中心领域,因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互联网龙头企业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都在加快建设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旷视、依图等企业正在建设人工智能开枚平台,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医疗读片等领域支撑生态化发展。

【材料3】

正如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淘宝、京东主导的电商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微信、滴滴等主导的社交和共享经济时代;4G网络的普及,带来了无线宽带应用时代。随着“新基建”成为现实,“新基建”的“网络效应”会带来大量目前无法预知的高成长的新业态。

【材料4】

随着“新基建”成为现实,不仅原生的数字化产业将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也将成为在线的产业,中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和互联网技术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随之所带来的是整体经济运行更加透明的信息传递、更少的中间环节和更加高效的资源组织方式。“新基建”有可能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

(1)、用简要的文字说说什么叫“新基建”。
(2)、分点探究“新基建”的特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11届常委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我们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排列,分为四组。这四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共六个节气,请看下列表格:

季节名称

节气

春季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

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现在我们把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再分为前后两半,立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季节的前半段都是以“立”字引领,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个季节的后半段,又都是以这个季节的名称引领,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也就是春天从“立春”开始了,夏天从“立夏”开始了。每个季节后半段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个季节“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有人会很容易理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这个季节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北回归线)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南回归线),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把上述这四个季节的八个节气准确的称之为四始四中,因为它们是界定一年中各个季节和不同时段的分水岭。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厨房烙饼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饼铛有多热,饼放到里面都不会马上成熟,烙饼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然界也是如此,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还并不是我们感觉最热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又与地面的接受过程有很大关系。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大暑出现在夏末的原因了。

上面我们说的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那么其它的节气呢?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两个字便可以知道这是天气晴朗温暖阳光明媚的季节。从“谷雨”两个字也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处”含有隐退的意思,这是暑热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来显示当地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并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和律诗、京剧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其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平反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②对联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 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 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 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是看句 末字的平仄,即 “仄起平收”。

③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增添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之为春联。史料 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 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 “ 旧桃换新符”。 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桃木板不够写了, 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④据说最古老的春联是孟昶在疫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到朱元璋时,正式有了“春联”的命名,他命令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 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自此,对联正式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一  直延续到现在。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春节将至,年轻人把不加班、不脱发这些接地气的愿望写进春联,还融入了音符、 代码、英文甚至化学元素,写成了别有一番风味的 “现代春联” ,让年味有了浓浓新意。

②提起春联,不少人都会联想到那一副副对仗工整、结构精巧的传统对联。如“人勤 三春早,地肥五谷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文字的搭配组合不仅表 达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辞旧迎新的欢喜心境,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而且平仄相调, 让春联的音韵动听悦耳,或错落起伏,或铿锵有力。

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这项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不少年轻人将 互联网中的流行文化套用到春联中,产生许多忍俊不禁的“现代春联”,从学生的“天资 聪慧啥都会 逢考必过蒙都对”,到白领的“脱贫脱单不脱发 加薪加职不加班”,以及养 宠人士的 “无所事事小橘喵 好吃懒做狂长膘” ,各种 “脑洞大开”的春联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关注,而且还形成一门特色的定制春联生意。

④有人担心这种“万物皆可写春联”的做法,会拉低春联的门槛,消费春联的传统蕴意。 其实,春联无论是高雅还是通俗,其本质还是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简单地说,就是 图个吉利。而这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才是春联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再说,春联不只 是人们撰写新年愿望的工具,其实还可以是一个展现个性的平台。与其千篇一律地挂着那几 句重复多年的 “生意兴隆”,不妨给这些 “返璞归真”的现代春联一些包容和空间。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现代诗诗论)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造成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在形式上和谐呼应。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表意更为新颖别致。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材料二(现代诗赏析)

中国结

余光中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苦笑/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你的红丝线不够长/怎能把我的童年/遥远的童年啊缭绕/也太细了,太细/那样深厚的记忆/你怎么能缚得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我的回答是摇头/说不出是什么东西/梗在喉头跟心头/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我要的只是放松/却不知该怎么下手/线太多,太乱了/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纵观余光中咏史怀古、咏古文物以及故国风物为题材的诗作,不难看出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巨大情结——中国结。中国结就是中国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深层次的情感纽结。余光中有两首以《中国结》为题的诗作。余光中诗文选集中,有一本就以“中国结”命集。可以说,中国情结是余光中诗作的精魂。

   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扎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透过余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殷殷家国之情。

材料三(现代诗阅读调查)

材料四(现代诗活动)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一些特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朦胧诗派以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牧野等为代表诗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