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写作 课时基础练 语言要连贯测试试卷

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是那样的娇气,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一阵杜鹃啼,____;一阵风起,____。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举一反三
非文学作品阅读。

“减负”如何治本?

(事件回放)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 13 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 3 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 5000 元。与此同时,家住广西柳州的李女士儿子即将进入小学,为了填满孩子的暑假时光,她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 7 天都排上了课。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

(现象探究)

    探究一: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以“研学旅行”为例,近年来,各地都掀起了研学旅行的热潮,大量机构蜂拥而入,市场异常火爆。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 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探究二: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 5 节课,10 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探究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一种典型的“剧场效应”。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因为教育焦虑,也因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诱导,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校外培训大军。教育秩序因此被打乱,最后本不愿意参加的人也被“绑架”着加入其中。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希望孩子在成长跑道上占据优势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剧场管理员”不履行好维护秩序的职责,情况就很可能会失控。家长把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校外培训中,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家在教育竞争上不断加码,站起来看戏还不能满足,还要站在椅子上,而教育资源的总量并不会因为竞争层层加码而增加。每个人都试图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可能就是集体受损。

(专家观点)

    多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为中小学生“减负”。然而,“减负”不能只靠国家和学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 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资料编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图上旅行

张凌云

①作为地理爱好者,我醉心于长时间地盯着地图,或者索性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描摹出地图的模样,持续一场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游。只要对着地形图,我就会熟练地穿越时空的罅隙,腾挪跃动,自由飞翔……

②我站在一小块深绿色之上。绿色代表着低海拔,200米以下是深绿,200米至500米是浅绿。此时,我身在中国正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一望无际的平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接下来,我将由东往西,去做绿、黄、棕、褐、紫等色彩不断变幻的游戏,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等地貌不断地更换。

③我决定不按直线,稍打破常规,折向西南。平坦的地势渐渐消失,眼前山峦起伏,穿插着各种平地缓谷。这里是中国三大平原的终点,通称江南丘陵,横亘在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上,颜色也由浅绿变成浅黄,不少山峰安用深黄色标注,海拔已超过1000米。我腾挪在江西湖南的腹地上,在庐山井冈山街山之间任意切换,满面扑来的是清凉的山风和连绵的翠竹,还有偶尔飘过的茶香和辣椒香。

④越过雪峰山,我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这里颜色以深黄为主,但我瞥过云贵高原,又折向西北,寻找传说中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在广袤的中西部有它的存在,近乎于一个奇迹,这块浅绿色的圆形盆地,地势平缓,环境宜人,自有文明起,就一直是西部重镇、巴蜀之间的各种演义,除了金戈铁马和风云际会,更多的还有酒楼茶肆和滚滚红尘。

⑤告别四川盆地,我径直北上,穿越汉水谷地,关中平原,到达陕北高原。陕北高原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塬广布,地表覆盖着厚达几十米的松软黄土。站在陕北苍茫的大地上,我仿佛听见来自蒙古高原的北风,年复一年地默默搬运堆积着黄土,又仿佛听见头扎白毛巾的老乡,远远地唱着苍凉的信天游,还仿佛听见铿锵的安塞腰鼓,精壮的汉子们手执鼓槌,鲜艳的红丝带来回飘舞……

⑥离开陕北高原,我向西向南,踏上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伟岸的高原,也有着地球上最雄峻的山脉。地图上的黄色不见了,代之以浅棕。深棕、褐色、紫色,每变换一种颜色,海拔上升1000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的地方居然用白色标注。哦,终年积雪的雪线!凡间的色彩已不能说明高原的挺拔,那是接近天穹的地方。

⑦我像一个朝圣者艰难地跋涉着,依次穿越汉民族的万山之祖昆仑山和藏民族的各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脚下也越来越高,最后到达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对着地图上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我知道,现实世界里,今生今世都不可能攀上这座最高的山峰,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此刻我正如高山兀鹫,自由翱翔在世界之巅,俯瞰所能见到的一切。我看到十多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一路排列,它们就像不发一言的巨人,矗立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就此凝固,唯有离太阳最近的阳光照耀着这片永恒之城。

⑧或许是其境过清,不宜久居,我向北轻轻一跃,飞越了整个青藏高原,进入新疆境内。此时,我正在昆仑山下,即将踏进塔里木盆地的主体——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沙漠的诗篇,如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_”等,但背景多是发生在阳关、玉门关以西,至多北疆一带,提及塔克拉玛干的很少。

⑨我略作停留,随即翻越天山,来到遥望阿尔泰山的准噶尔盆地,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既有莽莽高山,也有浅洼低地,准噶尔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其周围的一圈陆地,也不得不标注以低于海平面的军绿色。在这片人称中国死海的地方,我定定地站住了。

⑥惠风和畅,浅草依依,三三两两的飞鸟掠过湖面,又停在不远处的芦苇之上,远山连练,牛羊聚集,这田园牧歌般的风光,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遥远的北疆。那么,就让这里成为此行的终点站吧,我将找个幽静处躺下,轻轻逍遥走一段宁静时光。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