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一:清朝名臣松筠(1752-1835年),史载他一生“施惠贫民,名满海内,要以治边功最多”。松筠调任伊犁将军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木叛乱已经四五十年了,但南疆的旧势力及其管理方式依然存在。他认为有必要在国家大法的指导下,制定一些地方性、民族性法规。针对当地现状,拟定了《回疆事宜规条十则》,旨在管控各族官员的行为和权限,确保“丝路”回疆段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材料二:在“丝路”新疆段的管理上,松筠除了摸清周边各族、各国的情况.还重点加强军事防卫,派驻军队,设置军台、营塘(卡伦)和驿站,派兵把守、管理或接待。松筠在新疆期间,采取措施,确保“丝路”中外“贸易时通”。域外各族、各国来华商人,都能按规定通关入境,台站、卡伦“其禁在于私越”,“几(通稽)查森严”,但对正常的商贸活动并不阻拦。松筠在任期间,积极组织货源,促进官方贸易,疏导和保护民间合法交易,使当地的”丝绸之路”贸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杨发鹏、李清凌《松筠在“丝路”新疆段管理的创造性成就》
请回答:
材料: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率军十万大举南下攻明。洪承畴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他的献策为清朝灭明,迅速统一中国立下了殊勋。
康熙初年,清廷多次称颂洪承畴“劳绩素著”。乾隆时,命国史馆编列明季贰臣传,并传谕把洪承畴同其他明朝降将一起列入《贰臣传》。
——摘编自徐永斌《浅析清廷对洪承畴的评价变化》等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有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名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宏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件》
材料:关于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中外专家多有论及。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中国地形,平原磅礴,扼塞交通,其势自趋于统一。故自秦以后,二千余年,中间惟三国南北朝三百年间稍为分裂,自余则皆四海一家。即偶有割据,亦不旋踵而合并也”。美国学者费正清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一体化现象发出感慨,并指出,“中国的地理因素实际上并不利于中央集权,更多的是制度的力量。”现代学者田余庆认为,“秦汉统一帝国,这样一个帝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军事﹣﹣政治帝国(古希腊帝国、古罗马帝国、拿破仑帝国),因为他们所建立的大帝国没有像中国出现秦汉大帝国之前那么一种几百年来历史的铺垫,没有这样一种坚牢的基础。”
根据材料提取任意一个观点并对其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