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新乐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中外关联,清末财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中的历史

表1   清代后期财政收入结构情况(单位:万两)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6.40

499

11.62

470

10.98

4250

1891

2367

26.39

717

8

3711

41.08

8968

1903

3546

33.80

1250

11.91

5340

50.90

356

3.39

10492

——据《清史稿》《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清代续文献通考》等

表2   1911年全国财政支出结构统计(单位:万两)

项目

数额

比重(%)

项目

数额

比重(%)

行政

2563

8.5

实业

573

1.91

司法

683

2.27

交通

4891

16.3

民政

2025

6.74

官业

795

2.64

财政

1853

6.16

工程

26

0.86

海关

583

1.94

交涉

345

1.15

常关

148

0.49

军事

8437

28.1

典礼

75

0.25

防费

124

0.41

教育

1339

4.45

赔款欠款

5117

17.0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

表3   晚清外债用途分类(单位:万两)

外债用途

举借笔数

举借数额

所占比例(%)

赔款借款或赔款转化为外债

6

79388

61

各种实业借款

85

37456

29

塞防与抵御外侮借款

23

7950

6

行政经费借款

59

4099

3

镇压国内起义与革命外债

35

1695

1

——许毅、金普森、隆舞华等《清代外侦史论》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中的晚清是怎样的时代?

举一反三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䜣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