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一 两宋对外派遣使节的主要国家有高丽和交趾。因地缘关系,宋朝在较长时期内都希望与高丽保持良好关系以牵制辽、金。自建隆三年(962)至隆兴二年 (1164)年,宋朝共遣使往高丽30次,其中册封使七次,祭奠或吊慰使两次。派往交趾的使节,也主要是册封使、祭奠使,如天圣六年(1028)李公蕴卒,宋遣王惟正“为祭奠使,又为赐官告使。除德政(李公蕴之子)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对于东南亚、中亚等地,也偶尔遣使,如雍熙四年(987)宋太宗遣内侍八人携金帛“分四纲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每纲赍空名诏书三道,于所至处赐之”。
——摘编自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
材料二 1793年7月,马戛尔尼率使团到达大沽。其后,迎接官员多次向马戛尔尼提出演习叩头礼的要求,得到的回复是:“本特使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样做:贵国皇帝钦派一位同本使地位身份相同的大员穿着朝服,在英王陛下御像前行本使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同样礼节。”9月8日使团进入热河后被告知: “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9月11日,和坤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节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乾隆帝终于同意了英使以觐见英王礼节(单腿下跪)见中国皇帝。尽管冲突在形式上得到解决,乾隆帝仍十分不快,他严令相关官员:“伊等如妄有干请,即当辞言义正,严加驳斥。”
——摘编自刘凤云《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材料三 在经历数年西方列强单方面派遣公使常驻北京的尴尬局面后,总理衙门于1867年开始组建由美国公使蒲安臣带队的外交使团,并于次年2月出发,先后访问了英、法、美等11国。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这是中国大员第一次出使欧洲。1877年,清廷根据《烟台条约》规定,派郭嵩焘前往英国为马嘉理案道歉,之后即常驻英国并开设公使馆,接着又相继在美、法、德、 日、俄等国开设使馆,派驻使臣。此外, 清廷还主动在马尼拉、槟榔屿、悉尼以及纽约、檀香山、横滨等华人居住地,相继设置了领事馆。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一 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每《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惯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
材料三
体系 | 宗藩体系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时间 | 古代 | 近代 |
行为主体 | 根据东方政治文化构建的宗主国(中国)和藩属国(周边国家) | 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主权国家 |
目标诉求 | 维系宗藩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 排他性的利益,对原料、市场和投场所的争夺 |
权力结构 | 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其内部形态通常随着宗主国的盛褒而变化 | 水平型的均势权力结构,其内部形态随着体系内国家力量的消长而变化 |
组织原则 | 依据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不同地位而规定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 主要体现在大国协商和国际法的应用 |
互动方式 | 宗主国和藩属国主要依靠朝贡体系维系彼此之间联系 |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并不断向外扩张 |
发展趋势 | 区域性,日益封闭,在西方国际体系的冲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宗藩体系寿终正寝 | 西方列强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
——据胡忠礼、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与启示》整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