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少年,你准备好利剑与铠甲了吗?
①我上高中时,年少辍学、叫板规则的愤青开始在文艺界流行,敢于辍学去追寻梦想是一件酷酷的事情。我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不免也将自己裹挟进“应试教育是否有用”的动摇中。高二的某一天,我又一次面对一塌糊涂的学习成绩,我决定为梦想“揭竿起义”,当一名辍学在家专职创作的少年作家。
②事情如同想象中一般进展得并不顺利,自己的打算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父亲发怒,没有大学学历傍身,未来只能端盘子或搬砖头;母亲摇头,成为作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等考上大学后一切还不迟。但这些大人们总是脱口而出的观点,并不能动摇我早已坚硬的内心。那时的我信心十足,似乎眼前已经看到了那个在不久的将来少年成名的自己。
③我的作家梦还得从我初中说起。上初中时,我偷偷地买了近百本小说或杂志,从武侠到言情,从金庸到郭敬明,与纷飞的试卷和无聊的公式相比,那些课外书引领困在教室中的我,走向了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虚拟世界。渐渐地,当发现一些作者可能只是比自己大上三五岁的同龄人时,我突然也想写点什么。尤其是当我写的一篇又一篇小说得到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后,我的作家梦日渐膨胀。我这么有才华,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④整整一个月,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对明亮的屏幕我可以每天从早写到晚,毫无疲倦之感,每完成一篇作品,我都会急切地通过邮箱投出去。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我的文章石沉大海,那些杂志的邮箱没有给我半点回音,哪怕是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我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不知道如何才能让我的文章发表,也不知道未来的出口在哪里……
⑤有一天,父亲说:“把你最得意的一篇作品给我吧,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你发表。”父亲去了一家我原本看不上的当地小报社,找了在那里当编辑的老同学。傍晚归来,我满心期待地看着父亲,却看到他眼神里的闪烁,尽管他的反馈极尽委婉,但“文笔幼稚”“主题不明”“还要好好历练”这些来自编辑的话语却是那样刺耳。这些毫不留情的评价,如同一根根钢钉深深地插在了我的心上。那一刻,我明白了:构成这个世界的,除了少数天才,还有平凡的大多数。即便是天才,也要经过漫长的修炼才能诞生,而不是凭哪一条剑走偏锋的捷径一蹴而就的。
⑥我用一段封闭岁月与几十万字的废稿,验证了自己的稚嫩与狂妄。我主动向父母要求返校复学。重回书声琅琅的课堂奋战高考,偶尔想起休学时的迷茫与无助,还是会为青春的差点陨落而感到后怕。接下来的时光,再没有什么行差踏错,也再没什么值得多讲的故事。
⑦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某个闲适的午后,我将尘封在储物间的课外书和小说手稿清理出来,目视它们,感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自然而然地,在大学里我重拾起了文学创作。大学里专业的学习,让我的写作技巧也逐步提升。一开始我的文章依旧不能发表,我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一次比一次更努力,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的文章也开始见诸报端。发表的文章渐渐累积起来,也开了专栏,自由奔放的文学世界缓缓向我敞开了一扇宽博的大门。我可以骄傲地对当初的自己说,长大后的你,没有辜负曾经的梦想,这些梦想被舒缓但持续地保持着,让人在不那么年轻的现在,还能找得回一丝鲜活的少年感。
⑧时至今日,学渣属性依旧让我对那些遍布读书生涯的公式和单词感到抗拒,只是比之当年的选择逃避,今日的我却选择感激。是它们,用努力必有回馈的性价比,一路护送我得偿所愿,给了我闲适生活的底气。
⑨想开一家花店,想成为一名演员,想去周游世界……这些迫切长大才能实现的梦想,很多人都提前拥有过,奈何梦境与现实彼此对峙,寒窗十年,我们的青春半径注定被划在那方窄窄的书桌上。把不愿做的事情做好,是一种动人的品质,而与喜欢的事情迟一些相遇,也没什么不好。
⑩少年,上路屠龙前,你准备好利剑与铠甲了吗?
(选自《读者·校园版》2020年第8期,有删改)
时间 | 情节 | “我”的心理 |
高二某一天 | 信心十足 | |
在家创作时 | “我”投稿被拒,父亲解释原因 | |
返校复学后 | 后怕 | |
上大学后 | “我”重拾文学创作,开设专栏 |
这些毫不留情的评价,如同一根根钢钉深深地插在了我的心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