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考试卷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已经成为热点活动,研学游持续升温,热度不减,家长和孩子们都热衷于研学活动,为此,小文收集了研学旅行材料。

材料一:

根据教育部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旅行产品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

(整理自研学中国网)

材料二:

近年来,莲花山旅游区根据现有文旅资源特色,开发“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动植物科普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趣味财商教育”“康养简操体育拓展教育”“传统国学礼文化系列”等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通过赏、听、做、行,沉浸式体验,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莲花山旅游区根据季节不同特点,在主题研学课程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如在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季节,该景区在植物科普教育系列课程中重点推出《一颗莲子的生长自白》研学课程,在劳动实践教育系列课程中重点推出《手作莲花饼,趣味DIY》研学课程。每年冬季,莲花山旅游区都会吸引很多鹭鸟到这里过冬。该景区在动物科普教育系列课程中全新推出《小小鹭鸟观察员》研学课程。

岭南印象园以“古代岭南文化”为主题,复原岭南地区富有特色的街巷、宗祠、民居和店铺等,充分体现岭南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近年来,岭南印象园针对学生和亲子群体,推出了一系列研学活动,通过探索岭南文化研学活动,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发现和探索岭南,了解岭南文化、历史人文、建筑美学、手工艺术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岭南文化。

(整理自陈晓《沉浸式体验“玩中学”!番禺研学项目体验感十足》,有增删)

材料三:

当前,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传统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科技旅游等,因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让孩子们在旅途中明理、学习。日前,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景区)大成殿内,举办了2021年度南京暑期亲子研学旅游产品发布会,共发布4大类别70个产品,包含“历史的教科书”“自然的大课堂”“文学的大都会”“plus玩法”等主题,满足亲子家庭的出游需求。亲子研学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一种亲子活动方式,能够将户外课堂与旅行相结合。鼓励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探索,去完成行前设定的学习主题。

国际研学旅行是一种最好最直观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真实生活,看到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无穷可能。在国际研学旅行中,孩子们的同学,会是来自当地的本校学生,或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海外课堂妙趣横生,老师幽默风趣,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公共演讲、科学、橄榄球、戏剧,主题研究、小组讨论、动手实践,领略海外教育精髓,在欢声笑语中,实现360°全面成长。孩子们将来到那些曾在课本里出现的地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启迪梦想,在大英博物馆与灿烂文明对话,与考拉袋鼠等神奇动物亲密接触……从不同角度去触摸世界风情,精彩在你脚下。孩子们可以选择一个海外的“家”,也可以选择进入寄宿家庭,和“家人”一起生活,融入家庭日常,在生活点滴中深切感受当地文化。

(整理自燕郊网城、研学旅行等网站)

材料四:

个人参加研学游项目主要目的各不相同,如表1。中国研学游从方向上分,大致有国内研学与国际研学两大类,如图2。2020年前国际研学份额逐年上涨,2020年后,国际研学人数下降较大,截止2022年我国国内研学人数和国际研学人数分别是420万人次和30万人次。

表1个人参加研学游项目主要目的

旅游

开拓视野

提升技能

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

志愿者及义工

其他

5.81%

46.44%

33.51%

12.53%

1.45%

0.26%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

(1)、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小文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
A、中小学研学旅行通过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 B、中小学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的校内教育活动。 C、亲子研学鼓励通过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探索,去完成行前设定的学习主题。 D、国际研学旅行是一种最好最直观的方式,学生从不同角度触摸世界风情。
(2)、小文对研学实践进行了分析,以下说法符合材料的一项是 ____。
A、莲花山旅游区将沉浸式体验融于研学游中,让研学游更好地“寓教于游”。 B、岭南印象园针对学生和亲子群体,采用主题研学的形式发现和探索岭南。 C、南京暑期亲子研学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的大课堂”为主题满足亲子出游需求。 D、国际研学旅行可以了解世界风情和当地文化,但必须进入寄宿家庭去体验生活。
(3)、小文对材料作了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研学活动已经成为校内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B、国际研学旅行中,海外课堂妙趣横生,学生能领略海外教育精髓,实现全面成长。 C、表1中,个人参加研学游主要是开阔视野与升学或就业做准备,其次是提升技能。 D、图2中,2019年以后,我国学生国际研学旅行人数暴跌,2021年更是下降至冰点。
(4)、学校将组织学生前往增城二龙山研学,小文准备给学校设计研学方案。请你结合材料中的资源类型为小文列出两个可供参考的活动主题及目的。(二龙山打卡点:恐龙谷、玻璃桥、栈道、瀑布、花海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是“寄生虫”,它们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如果找不到寄生的宿主,病毒就会逐渐失活,如果所有的生物体内都没有了某种病毒,这种病毒就灭绝了——天花病毒就是这样灭绝的(只有一些标本被人为地保存在实验室里)。有的病毒一直在某种生物群体里传来传去,我们把这种生物称为病毒的天然宿主。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是某些鸟类,特别是水禽。换句话说,禽流感病毒已在水禽里传来传去传了很长时间了。病毒有个特性,传播的时间长了,其毒性就会慢慢地减弱。如果病毒毒性很强,快速地把宿主杀死了,宿主体内的病毒也就跟着死去,传播不开。如果毒性很弱,宿主就可以携带着病毒到处传播。所以根据自然选择,“旧”病毒的毒性会很弱,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禽流感病毒与水禽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水禽并没有生病的症状。
      ②但是这些感染了禽流感病毒的水禽虽然看上去很正常,而其实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禽流感病毒,这些水禽飞到哪,拉到哪,也就把禽流感病毒传播到哪。禽流感病毒离开了水禽身体后,并不会马上就失活,在环境中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环境温度越低,则存活时间越长。在28摄氏度的淡水中,禽流感病毒可存活一个月;17摄氏度的淡水中,可存活100天;如果冰冻起来,则可以无限地保存活性。在鸟粪中,禽流感病毒也可存活几十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吴岗

    ①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与繁华。

    ②《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断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a)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两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④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⑤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⑥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b)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三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⑦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战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⑧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至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⑨罗布泊消失了。

    ⑩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⑪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c)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⑫(d)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近日,“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刷爆网络,请你参加“语文封面”专题研讨活动。

材料一

近年来,本来就有不少人喜欢晒小时候的老课本,“回忆的游丝在纸张间穿行,我似乎又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有网友如此说:“‘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后,才让我发现,语文课本早就在学生时代带我行了万里路,但当时只忙着埋头苦读,刷题‘赶路’,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如今亲眼看过了不少祖国美景,才更体会到了‘语文’的浪漫。”

实际上,可以写进语文课本的山川美景、文化古迹数不胜数,都配得上“框”进语文课本封面,或被写进课本。网友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已延伸到自制“历史课本封面”“地理课本封面”等。就像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热爱山川,就像鱼儿热爱海洋,就像雄鹰依恋天空,就像鸟儿眷恋森林……”那种热爱是发自骨子里的。

有的还把山川美景的静态照片配上音乐,剪辑出会动的“语文书”。这样的创意表达方式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接触传统文化,既向传统文化寻找浪漫,也从中寻找精神力量。而一些传统文化项目为“争宠”于年轻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呈现,使自己“潮”起来,给年轻人以新鲜感,年轻人便亲近之、乐享之,这是可喜转变。自制“语文课本封面”其实是这种风潮的延续。

(人民日报客户端有删改2024.03.14)

材料二

内卷千回,不如走心一次。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真情实感的穿透力往往比“花式内卷”更能打动人心。“课本封面”视频之所以能够深深击中民众的心,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联想到之前出圈的城市,淄博情真意切的动车广播、“尔滨”那充满爱意的一句“小土豆”,无不因其真实、质朴的情感表达而感动游客。课本封面的爆火,启示各地文旅部门用更直击人心、更富情感共鸣的方式来推介自己的城市和文化。

沿着旧地图,不如寻找新大陆。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除了贴心周到的旅游服务和公开透明的消费环境之外,还需要有“出圈”的辨识度。在融媒时代,文旅推介不再是简单的砸广告、拍视频,而是善于用技术做出新意、为城市立好人设。

像“课本封面”视频模板,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手段,将地域特色与现代短视频传播手段结合,从而打造出耳目一新的体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河南现象级节目“中国节日”系列,首创“网剧+网综”,通过媒体融合创新,让全国甚至全球看到了河南之美。

____,____。课本封面的走红,事后能找到客观因素,但爆火是悄然而至。这也告诉我们,在文旅推介大湖中,你或许永远押不中下一个风口,所以不如主动去追寻风口、创造风口。比如,“尔滨”爆火的背后,就是因为当地早早做好了谋划和准备并且不断出新,花大力气全民“宠客”,最终才接住“泼天的富资”。

(浙江宣传有删改2024.03.18)

材料三

部编版语文封面

(选自微信公众号“随物志”)

材料四网络版语文封面

(选自网络 2024.03.1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019 年 3 月 23 日,武夷山第二届花朝节汉服游园会在武夷山中华茶博园举行。当日,游园会吸引了上百位汉服爱好者前来参加。人们身着汉服,游园踏春。

“汉服热”近些年越来越火,国内不少地方都成立了“汉服社”,高校接二连三出现“汉服女神”,小学流行“开笔礼”,大学则流行“成人礼”,许多年轻人甚至选择集体汉式婚礼,在终身大事上玩把“穿越”。

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也热衷于举办汉服活动,在异域吹起“中国风”,甚至连有些老外也成了“汉服粉”。随机采访500 位中国市民的调查问卷报告

你认为以下哪种服饰最具中国特色?

你对汉服的印象是什么?

有机会你会穿汉服吗?

汉服

30%

很好看

64%

一定会

14%

唐装

25%

穿起来麻烦

20%

38%

旗袍马褂

23%

恶心难看

0%

可以考虑

36%

中山装

22%

没有印象

16%

一定会

12%

(材料三)

全国人大代表钱建民:“我去欧洲访问,但凡接见我的官员都说我穿的汉服好看,如果我们都带头穿汉服,民族自豪 感就出来了。汉服不仅仅是服装,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钱建民还表示,文化自信不妨从身着汉服做起。老百姓喜欢穿汉服了,文化自信就体现出来了。

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这几年陆续有人来订做汉服。 喜欢灵便的就选丝绸、全棉的料子,喜欢挺 括的就选麻料。当前,我们正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扬中国梦。汉服浓缩了民族文化要素,身着汉服,就是一种流动的宣传。”

大二王同学:“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它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是一定要保护的。汉服中蕴含着的服饰美学对当代服装设计依然有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2024年2月17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幕,将于27日闭幕.据统计,“十四冬”在内蒙古的四个赛区—呼伦贝尔、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赤峰在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314.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01.17亿元.

    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对冰雪相关赛事活动的提前谋划和主动作为。2023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20项“跟着赛事去旅行”2023-2024全国冰雪赛事目录,组织开展了“全国冰雪消费季活动”,鼓励各地组织开展冰雪消费活动,丰富冰雪消费场景.

(摘编自王春燕《国家体育总局:主动作为助力冰雪经济发展》,新华网2024年2月24日)

【材料二】

    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的“火爆”,也让相关配套产品持续热销。这个冬天,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城四区“佳艺帽业”店铺负责人陈光富一直没闲着.“节前接到一个北方客户的补单电话,需要采购2000顶帽子围巾一体的加绒帽.”据陈光富介绍,在冰雪旅游的带动下,这款兼具帽子和围巾功能的加绒帽“走红”,入冬以来已经卖出十几万顶。

    北京冬奥会加速了冰雪运动的普及,冰雪装备需求随之增长,带动国内企业在产品制造、创意设计、品牌塑造上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中国原创冰雪装备品牌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前不久,在哈尔滨市举行的2024中国冰雪旅游发展论坛上,力达克丝张家口冰雪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入围“2024年冰雪装备十佳品牌”.

(摘编自柴雅欣、李云舒《“冷冰雪”点燃“热经济”》,新华网2024年2月19日)

【材料三】

 2024年的第一个“网红”城市非哈尔滨莫属.据统计,元旦3天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个数字双双达到历史峰值,人造月亮、飞马踏冰、逃学企鹅,这些精心策划的新场景、新玩法,把东北地区优质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游客制造了一波又一波惊喜,也带动了冰雪经济提质增效.

    哈尔滨不仅将冰雪玩出了新花样,还拿出满满的诚意,把游客“宠”出了新高度.在机场玩快闪花式迎客,在广场建“温暖驿站”方便游客落脚,,地铁、冰雪大世界到太阳岛区间摆渡免票……东北人民的待客之道不光体现在这些暖心细节里,还体现在不断改善服务、强化管理的硬核举措上,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爆发式增长,冰雪消费厚积薄发,最冷省会城市成为最热打卡地,带动餐饮、住宿和零售等行业销售不断走高,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了较强的活力.

(摘编自《冰城哈尔滨为何热起来》,新华网2024年1月5日;王忠岩《春节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黑龙江网搜狐新闻,2024年2月20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