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桂和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你娘说想你

她爹又来电话了,这是熟悉的电话号码,老家现在对她来说,就是这么一串简单的号码。她拿起电话,那头传来了爹的声音:“你娘想你了,让我给你打个电话……”突然,电话那头没有了声音,她愣怔住了,蓦地泪流满面。

电话那头的爹还是没有说话,她听得见那压抑着的喘气声,还有抽泣的声音。她算了一下,她娘离开人世整整七七四十九天了。拿着电话,她的思绪却飘向以往的日子。

18岁那年,她在县城里上高中,爹走了十多公里的山路来城里,给她带来粮食和做好的菜肴。有一次,她去参加竞赛,下午四点多才回校,爹就蹲在校门边等,看见她回来,把东西塞给她,然后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零票,说,你娘让我给你的,你娘说你要吃好。不要惦记家里。说完就走了,她打开塑料饭盒,里面的饭菜满满的。现在想起来,爹饿了整整一个下午,节省的他还要饿肚子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回家。

28岁那年,她在省城工作几年了,家里安了电话,爹隔几天就来电话,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你娘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你娘说你赶快成个家吧”“你娘说……”那段日子她很怕接到家里电话。有一次,她有点烦了,对电话那头的父亲嚷了一句:“你只会说‘我娘怎么说’,你不会说点自己的想法呀?”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现在回想,她对爹有点愧疚。

30岁那年,她与丈夫一起按揭买房,房价高,首付还差一点钱,爹不打招呼,就辗转坐车来到省城,速了路,她费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他。她数落他一阵,他静静地听着,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末了,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给她。这是她工作后每月寄回家中的钱,爹娘一分不花都给她攒着。她送他到车站。车子开动的到那,爹在车窗内对她喊:“你娘说了,以后不要每月给她寄钱,我们有钱!”

36岁那年,她娘生了一场大病,她回家探望,发现爹突然间苍老了,背也驼了,发也白了,她的心突然有点痛。她要回去工作了,爹送她,一路上都不说话,她对爹说:你回去吧。爹还是站着,她只好先走了,爹在她身后说:你娘说了,安心工作,她的病撑得住。

娘病逝了,她回家奔丧,想好好安慰爹几句。他还是那副沉默木讷的样子,看不出悲伤。她对爹说,好好珍重。爹说,我知道。爹依旧送她,还是站着看她走远,她期待爹能冲她的背影说一句,但是没有。

她拐过一个小山头,再回头看,爹还站在原地,眼望着她的去向。

侄子打电话,无意中说起爷爷,他说:爷爷每天都要去奶奶的坟前一次,一去就是大半天。

娘去世之后,爹很久没有打来电话,再接到电话的时候,就是这一次。爹在电话那头说:闺女,没事,俺……俺……就是有点想你了。

那头的电话挂了,一阵忙音。她没有说话,放声哭了起来。

她决定明天就踏上回家的路程。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你娘说想你”,直接表达了“她爹”对“她”的想念之情。 B、文章采用倒叙的顺序,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以时间为序,插叙了她18岁、28岁、30岁、36岁时爹和她之间的往事,表现了父亲深沉的爱。 D、“她决定明天就踏上回家的路程。”表明她想念自己的母亲,想回家去看看。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突然,电话那头没有了声音,她愣怔住了,蓦地泪流满面。

(3)、父亲为什么每次都说“你娘说想你”或者“你娘说……”?
(4)、你怎样理解“她决定明天就踏上回家的路程”这一行为?
举一反三
小明和你阅读一篇游记,你们边讨论,边做旁批。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我是个俗人 , 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这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于是在近处便爬鼓楼,登台城,眺望一下玄式湖;远处,只去了一趟幕府山,由燕子直游到三台洞。燕子矶其实并不高,但对生长在苏北平原的我说来,自然是颇有“登泰山而小鲁”之慨了。况且当时的长江是直抵矶下的,还大有惊涛拍岸的气概。登临其上,连我这个俗人,俯瞰万里长江在悬崖下滚滚东去,东风拂衣,也仿佛飘然欲飞。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脚步声。一回头,上山的原来是拉我来此的那位人力车夫。

    “好玩么?”他似乎随便地问我,并且笑笑。

    “好!”我有点惊奇,心想:他也有此雅兴?便反问:“你也上来看看风景?”

    “哎,”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说道,“没什么好玩的,快去三台洞吧!”

    我微感不快,他偷偷地跟着我上山来,是怕我不给车费从小路逃走么?还是怕我耽搁他太多的时间,不愿等候呢?总之,把我一生中难得的雅兴冲散了。我便跨下崖石,悻悻然下了山。

    小明:这位车夫真有意思,我想他当时催促作者的表情一定是 (紧张而急切)的,因为他担忧作者的安危。

    沿着幕府山,从头台洞、二台洞一直游完了三台洞。他一路上再没催促过我,而且把有关这三个洞以及那“铁索链孤舟”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地讲给我听。我们感情接近了,一起在三台洞喝了茶,吃了点心。返回的路上,他的腿脚也欢快得多。再经过燕子时,他停了车。

    “怎么?”我问。

    “你不再上去玩玩么?”

    我笑了笑以示感谢,说:“天不早了,回城吧。”我也想赶回东南大学食堂吃晚饭。

    车夫操起车杠,不疾不徐地奔走在回域的路上。几分钟后,他悠闲地和我攀谈起来。他从我的姓氏、家乡、在何处读书一直问到是否结婚等等,为了报答,我也问了他这一切。

    突然,他问:“少爷,你为什么单身一人出来游玩?”

    我怎么回答呢?学习班里同学数以百计,确实没交上一个朋友。勤奋好学的人年岁都较大,不大注意我这十六岁的娃娃;二十岁上下的青年也不少,但男的多纨绔子弟,女的么,我还没有勇气去接近。我那时确实是孤独、甚至孤僻的。我只好回避问题,反问他:“一个人不能出来游玩么?”

    “哎呀!”他回过头来対我笑道,“少爷,你刚才可吓死我了!”

    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他又回头笑笑,说:“你没看见山上那块木牌子?……”

    那块动人猛回头的牌子我是见过的。突然,我精神上受到然一击,满脸发烧,说不出一句话来……

    五十八年过去了,惊心动魄的事经过不少,但至今难以忘怀那位四十上下、纯朴憨厚的车夫。我虽然当时并不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却第一次从他身上感到劳动人民无私的爱!

    南京的冬天是阴冷的,但一想到在南京认识的这第一位朋友,我身上总感到温暖。

(选自《最忆是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有删改)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轮车夫

    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部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

    ⑤“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⑥“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⑦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⑧“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⑨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⑩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⑪“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⑫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阅读《竹笋印象》,完成下面小题。

竹笋印象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又说,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阅读

冬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小船)。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中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研(研:用石块摩擦,使密实而光亮)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S 君口占(口占:作诗文不起草稿,随口而成)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 A.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B.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④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顶军帽

①红军长征路过村子时,村里的老人告诉阿柴,红军是给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于是,他整天跟在战士们身后,看着红军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粮食,与乡亲们一起推磨、割草………他看到红军战士头上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军帽,越看心里越痒痒。一天,阿柴找到指导员,说:“报告指导员,我要参加红军!”看他一脸倔强的神情,指导员同意了。

②部队走得急,军装来不及发。阿柴对指导员说:“那军帽呢? 头上没有军帽,算什么红军呀!”指导员摸着他的头,说:“别急,以后一定发给你!”阿柴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惦记着那顶神气的军帽。

③就这样,他跟着部队进了雪山。巍峨壮丽的雪山寒气逼人,泛出刺眼的白光宣传队的战士们在队伍中穿梭着,每当走过阿柴身边,他们总是会说:“____”听了宣传队战士的话,阿柴觉得翻过雪山并不困难。

④进入雪山后没多久,阿柴的鞋子就破得没法穿了。他的双脚很快就被冰雪冻得麻木了,双腿也慢慢被冻僵。它们开始不听他的指挥,每一步都像灌了铅一样。“扑通”一声阿柴倒在了地上。他想要站起来,但是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⑤指导员从后面赶过来,大口地喘着粗气。他看到阿柴那黄黄的小脸冻得发青,看不出一丝血色,两只脚由于穿着破草鞋,已经冻得又青又红。他急切地把阿柴无法动弹的双腿焐在怀里。阿柴摇摇头,目光暗淡地说:“指导员,这路太难走了,我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没说话,在干粮袋里摸索了一阵 , 掏出一小块煮熟的牛皮,用冻得发抖的手哆嗦着递给阿柴。阿柴没有去接,他知道这是指导员舍不得吃节省下来的口粮。更何况指导员在战斗中受过伤,现在还没恢复呢!指导员硬把牛皮塞到阿柴手里,说:“快吃,一切行动听指挥。”阿柴颤抖着接过了牛皮。牛皮下肚,阿柴感到身体暖和了一些。指导员把阿柴扶起来说:“站起来!你可以的。”阿柴慢慢地站了起来,但这时,他发现指导员的脚像是被冻在地上一样,迈不开半步。阿柴拼命帮指导员搓着双脚,又搬着指导员的脚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指导员终于缓过劲来,又能勉强迈开步子了。

⑥指导员拍拍阿柴的肩膀说:“我要跟你打个赌。我们来比一比谁先翻过雪山,你肯定比不过我。”阿柴说:“那可不一定,我行军速度可快了!”“要是你比我先翻过雪山,我的军帽送给你!”指导员认真地说。阿柴的眼睛亮了,二话不说,拄起木棍,迈开大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走了起来。虽然又冷又饿,可一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军帽,他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⑦指导员看着阿柴,心里想,年轻人是希望,是未来,他们一定要到达胜利的终点。指导员叫住了阿柴,不紧不慢地说:“阿柴,我看你还不一定能赢得我这顶军帽呢。”阿柴不服气地说:“指导员,我一定比你快!”对军帽的渴望让阿柴全神贯注,尽管走得吃力,但是每迈出一步都强而有力。

⑧指导员渐渐落在后面,他停下脚步,再次叫住阿柴。他庄重地把自己的军帽摘下来,戴到阿柴头上 , 又正了正,端详了一会儿,满意地说:“阿柴,你赢了。”阿柴拒绝道:“我可不需要你让着我,我靠自己的真本事赢。”“哈哈,你已经赢啦!比赛到此结束,你看你比我往前多走了一大段呢。指导员又拍了拍阿柴的肩膀,微笑着说:“你快走吧,不要误了下山的时间。”

⑨阿柴虽然觉着指导员的话怪怪的,但是掩不住带上军帽的满心欢喜。他乐呵呵地摸着军帽说:“那,那我就戴着吧。”阿柴感觉自己戴上军帽,是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了。

⑩过了一会儿,阿柴意识到指导员没有跟上来,他回头看去,发现指导员一动不动地坐在雪地里。他赶紧跑过去,喊着:“指导员!指导员!”谁知,指导员就这么突然倒了下去,脸上还留着刚才的笑容。阿柴一下子跪倒在指导员身边,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指导员那冰冷的脸上。

苍茫雪山,堆琼积玉,雄伟壮丽,刺眼的白光越发犀利。阿柴的眼神却越发坚定特别是阿柴军帽上那颗红色五角星,在弥漫的风雪中显得尤为耀眼……

(取材于俞春放《十四岁的长征》)

阅读《荷叶青青》完成下题

荷叶青青

许永

①夏天,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让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古人歌咏荷花的诗句不少,可仿佛都不是我要找的。在那些斑驳陆离的句子里,渐渐地浮出祖母的笑脸,把我的心照亮。

②老家的院子不大,却一年一年地种着一缸荷花。祖母对荷花下的功夫让人吃惊。河泥是专门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种藕的时候,祖母也要自己动手,一枝枝种下去,弄得双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

③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们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小荷蔫了。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祖母满脸笑意地看着它,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孩子。

④夏天到来的时候,荷叶自由地舒展开来。天太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常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的独特风景。祖母也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茶倒水,请人家欣赏。

⑤忽一日,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请她进来坐坐,可女人摇摇头,说出一番话来。原来,女人的孩子生了一头疮,中医开的药里要用到新鲜的荷叶,她是来讨荷叶给孩子治病的。看到那孩子一头的疮,祖母咝咝地吸着凉气,好像要替孩子承受痛苦。祖母凝视着荷叶,思索片刻,拿起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那枝最大的荷叶,送给母子。

⑥荷叶是夏日里最清凉的东西。以往每年,祖母都要分送几枝荷叶给左邻右舍泡

茶。这年,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天,祖母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枝荷叶,荷花缸里也就越来越萧条了。不过,孩子的疮倒是一天天好起来。

⑦家里的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就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满脸笑意,说:“荷叶派上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⑧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荷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