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 ,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其君,下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绝,是亦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谋之一A不见B用C则安D知终E不复用也F不知默默以待G其变H而自残至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这里指诸侯封地,与《过秦论》“享国之日浅”中的“国”意思相同。 B、害,这里是伤害、损害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相同。 C、得,这里是满足、满意的意思,与材料二“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中的“得”意思不同。 D、举,这里是全、都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中的“举”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初即位,贾谊制定并实施了改历法、变服色、定法制、定官名、兴礼乐等礼法制度,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B、汉文帝本想重用贾谊,但在别人的挑拨下疏远了他,并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在渡过湘水时,他以作赋凭吊屈原的方式自伤。 C、苏轼认为贾谊若得君臣支持,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便不会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 D、苏轼认为贾谊才华出众、志向远大,本有机会实现抱负,但因气量狭小和见识不足而抱憾终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②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5)、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臣子应如何避免贾谊式的悲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 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榜掠:鞭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