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甲)文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征?
(2)、虚实结合是描写景物的一种方法,请写出甲)文中运用想象描写景物的句子。
(3)、描写景物还要运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注意顺序:

①两段文字共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②两段文字各调动了哪种感官?

③两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否相同?摘录段中词语加以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前面我已经说过,它捕获到一件东西;那东西一般无论对它自己或者对别人都是毫无用处的,那东西往往要比其应有的体积大六倍。它找到一个很不称手的地方,一把揪住了它。它使大劲把它举起,然后开始搬运,不是往穴里搬,而是朝相反的方向走,不是从容不迫,运用智慧,而是发了疯似的急赶,虽然那样只会白白浪费了它的气力。它被一个小鹅卵石挡住了路,它不是绕过了它,而是倒退着向上登 , 把它的捕获物跟着往上    , 在小鹅卵石的另一面   了下去。它气愤地   起来,   去衣服上的尘土,向手上   一口,恶狠狠地   住它的捕获物,把它又是往这面猛力地    , 又是往那面使劲地   。有一阵子把它向前    , 然后又   了屁股;有一阵子把它从后面    , 举动越来越狂暴;过后不久又把它   到空中,朝完全另一个方向一路使大劲挣扎过去。它碰上了一茎杂草,它从来不会想到绕过了它,不,它非爬过去不可。于是,它果然爬起来,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巅——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的尖塔一样。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海狮:为军舰护航
①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启用了一种新的秘密武器——19岁的海狮圣扎迦利。此前,这只海狮及其它一些长胡须哺乳动物已被送往波斯湾,与那里的美国海军军舰和关键装备一起航行。在此之前,他们已接受了防止敌方从事破坏活动的早期报警防御能力训练,只要有疑犯潜入军舰下面,海狮就能发现他。
②2000年10月12日,美国海军“库勒号”驱逐舰被炸,造成117名水兵死亡,39人受伤。此事件后,美国海军对“隐形战士”——海狮的需求更加突出了。虽然在“库勒号”驱逐舰被炸前,海狮就已经被派往“库勒号”所在海域执行任务,但当时进攻者在海面上,海狮未能发现。
③美军利用智能海洋动物为军舰护航的历史已经有30年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就开始利用海洋哺乳动物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来为军方服务。最初,科学家们选择了非常圆滑的海豚,海豚有功能超群的声呐系统。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很快就验证了海豚和海狮可以安全、可靠的携带一些重要信息。此外,他们在公海上执行任务时,还不需要其它设备和人员陪伴。在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曾使用过海豚。在80年代,有6只海豚被派往巴林港,以防止美国军舰受到敌军蛙人和水雷的攻击。而现在是首次将海狮用于“真实的作战环境”,此次调动海狮参与护航军舰还是一个临时性的试验计划,主要是检验海狮协同工作的能力。
④美国海军选择海洋哺乳动物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它们在光线非常黯淡的情况下,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水下声音方位判断能力以及能反复潜入近200米深水下的能力。据对海狮进行训练的教练介绍,海狮在水中狭窄地区活动比海豚更敏捷、机智。最近在巴林港进行训练时,圣扎迦利在照相机镜头前极为活跃,它不停地在小舢板上跳进跳出炫耀自己。在教练员发出的信号指挥下,圣扎迦利“噗”地一声跳入水中,翻滚了几次,再伸出头来,眨着黑眼睛望着教练,等待教练员发出下一个指令。教练用棍子猛击了几下充气式小艇的侧面,圣扎迦利立刻用它强有力的鳍状肢,迅速向前推进,同时,将重达1750千克的身体弯成弓形跃出水面,厚厚的毛皮泛着油亮的光泽,它贪婪地接受了因努力而获得的食物——一条鲜鱼。
⑤经过训练的海狮将承担发现给美国军舰带来威胁的敌方蛙人、潜水员或装有舷外发动机的小型充气船的任务。如果海狮发现了可疑“人物”,它就会浮出水面报警,舰上的人员接到报警后,就给海狮一个带有连线的夹具,让它将夹具固定到嫌疑犯的腿上,使其难以逃逸。随后,水面部队就像拽鱼一样将嫌疑犯拽出水面。
⑥美国海军也曾利用鲸作过实验。有一只巨头鲸成功地发现并将一个回收装置系到了一只安放在水下500米深处的仿制鱼雷上。
⑦现在,圣扎迦利和它的伙伴将花一定的时间习惯水温较高的波斯湾地区的生活。目前它们适应得很快很好,食欲也很好,体重也没有下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