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6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3)、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举一反三

七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相关探究问题。

【探究一:实物史料】

(1)小张同学收集的实物史料,结合实物介绍,你认为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实物名字

实物照片

实物解释

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大多数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在湖南、河南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①司母戊鼎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

②甲骨文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

③铁制农具考古发现证明了:________

【探究二:文字史料】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材料二: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孟子》

(2)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该学派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3)材料二的这些名言分别是谁说的?概括他们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探究三:归纳论述】

材料: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功效。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00字左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耕作效率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开垦荒地自主耕种,从而出现了土地私有制。随着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各国统治者也纷纷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拥有土地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地主阶级。铁犁牛耕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进而整个社会的各项制度也随之逐渐改变,也就是上层建筑发生改变。

——摘自王鑫《试论高中阶段历史因果解释的边界问题》

材料二   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摘编自【美]詹姆斯·W.汤普逊著《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时,巨大的贫富差距、深重的人文灾难,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严重撕裂,工人开始斗争,社会动荡不安。后来,议会制定《工厂法》《劳资关系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有意识地把法律的天平倾向弱势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工人得到了选举权,通过这一做法把工人阶级从体制外拉到体制内。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据此得出观点,经济变革推动社会变革。请围绕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