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议论文《决定成功的利器》,完成下列各题。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甲]谓之“圣人”;[乙]谓之“愚人”;[丙]谓之“君子”;[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丁]处应填:

(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5)、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白鹅(丰子恺)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亢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畜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时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比鸡、狗偷饭吃。

     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学会看病   
      ①儿子比我高了。
      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③“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④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⑤“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⑥“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⑦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⑧“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⑨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⑪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⑫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⑬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⑭“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⑮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⑯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作者:毕淑敏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母亲的菜园子

①那天,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就立刻赶回家,一进门,母亲就哭着说:“儿子,对不起,妈给你闯祸了。”原来,母亲见阳光好,就把她种着蔬菜的盆栽全搬到阳台上去晒,结果不小心,一个发着茂盛蒜苗的盆栽掉了下去,刚好,把一位女士的狗给砸了个正着。被盆栽砸死的狗是只贵夫人,而且贵夫人的肚子里还怀着幼崽。当母亲听说她这一盆蒜苗可能要砸出去几万块的时候,她一下就蒙了。

②我接着母亲安慰她,说:“没砸到人就好,至于狗,我们赔。”晚饭母亲没有吃,我想,这一夜,母亲一定辗转难眠,隔着一道墙,我似乎听到了她重重的叹息。第二天早上,母亲对我说:“云娜现在反应不那么强烈了,孕妇最危险的时期也已经过去,你们白天都上班,我一个人待着没什么意思,想回老家去。”我拗不过她,只好送她回去。望着她那瘦小的、倔强的背影,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她晚年所遭受的孤独和这个城市对她的排斥。

③晚上回家,再也没有温暖的灯光、热腾腾的饭菜,我和云娜又恢复到之前的忙碌生活中。打开冰箱,只见保鲜区满满三大屉的蔬菜,蒜苗、西红柿、辣椒,这些都是母亲的盆栽作品。再一回头,发现阳台上那些简易的塑质盆栽都不见了。

④其实,母亲完全可以不受这份累的。几个月前,妻子云娜怀孕了,她喜欢吃蒜苗,母亲听邻居们说市场里的蔬菜都有大量农药残留,孕妇吃了不好,她冥思苦想了多天,才找到盆栽这个解决办法。她去买了很多大蒜回来,一瓣一瓣剥开插进盆栽的沙土里,每日浇水,半个月左右就会发出鲜嫩的蒜苗。我还记得云娜第一次看见蒜苗盆栽的惊喜表情,她说这盆栽既能生产无公害蔬菜,又能当风景,母亲简直太有思想了。

⑤晚上临睡前,母亲打来电话说,邻居们已帮她把老屋收拾妥当,她种了一辈子的蔬菜,真的很喜欢这份营生,她还想让她的孙子吃上绿色蔬菜,所以她决定明天就去找人翻地,种一园子的菜,然后定期送到城里给我们吃。我知道我劝不住母亲,只好嘱咐她,要种菜可以,只当消遣,绝不能累坏了自己。

⑥日子一天天过去,一个周末中午,我从项目现场赶回来给云娜炖汤,忽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让我赶紧去车站接她,她来给我们送新鲜蔬菜了。云娜听说母亲来,腾地站了起来,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

母亲变得更瘦更黑,但精神很好,她笑着对我说:“给你们带了豆角、土豆、黄瓜.西红柿、鸡蛋,还有小葱,这些菜都是自家种的绿色蔬菜。”云娜在一旁捧着西红柿边吃边说:“这样太麻烦了。”母亲看云娜吃得香,笑得更开心了,说:“就冲云娜,我也得好好种菜啊。

⑧母亲几乎一个星期来一趟,她怕每次带多了不新鲜。从乡下到城里来回两个小时的车程,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我真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却也知劝她不住。我不想再让母亲来回奔波,每到周末便早早去母亲那里,把一堆堆新鲜的蔬菜拉回来。

⑨那天,母亲送我出门时一直闷闷不乐。我问了几遍,她才说,这一片要动迁了。我说:“不是早就说过要动迁吗?”母亲说:“是啊,可真要搬走了,还是有点舍不得,以后,没有地方给我孙子种菜了。”

⑩两个月后,母亲把二十五万的动迁款都给了我们,那一刻她目中坦然,我知道上次的赔狗事件已成为她的心魔,如今总算可以释然。

⑪儿子顺利出生后,母亲有了精神寄托,闲下来时又开始围着阳台转。云娜偷偷和我说,妈可能是想种菜了。刚好,住在顶楼的刘叔要把阁楼租出去,于是我们租了下来。这是送给母亲的空中菜园子。

⑫有了这间小小的阁楼,母亲的晚年生活再次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她在这个城市里终于有了自己专属的菜园子,母亲在那间阁楼里养了三年的蔬菜盆栽,后来又接下了接送儿子上托儿所的事,就在她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时候,她被查出胃癌晚期。

⑬那是我人生中最阴暗的日子,母亲病重,房产行业日渐不景气,事业面临危机,琐碎的日子慢慢磨蚀了我的意志,我似乎再也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拉着我的手说:“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都会好的。”

⑭母亲走的时候,正是盆裁长得最好的时候。郁郁葱葱的蒜苗像一片躲在角落里的小森林,大概是这座城市里最清新的景色了。它们的生命力很旺盛,一茬又一茬不停地生长,被割掉也还会重新再长出来,我想,我懂得了母亲的话:日子,都是这样过来的,慢慢都会好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