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一中寄宿学校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好忙”,“作业做不完”,“每天疲于奔命”,这是许多毕业年级学生生活的写照。忙碌的时候,心理会觉得很充实。然而实际上,陷入忙碌陷阱往往是失去了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

早在2012年,蒂姆·克雷德就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忙碌的陷阱》的文章,他提到许多人无法从精疲力竭、疲于奔命的状态中挣脱出来,犹如掉入了陷阱中。他们可能有这些表现:凌晨起床,深夜入睡,没有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吃饭匆匆忙忙,尝不出味道:每天抽不出五分钟看书、反思。

【材料二】

百度百科定义: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比较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

方法三:

四象限工作法

一条横轴和一条纵轴十字交叉,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和纵轴将平面切分成四个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象限。四象限工作法的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紧急和重要两个维度。第一象限是重要且紧急的事,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第三象限属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第四象限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事。示意图如下:

关注对实现目标更重要的,而非眼前的事情,是四象限工作法的重要理念。它按照以下原则来处理任务:重要且紧急的事情立即亲自动手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设定完成日期并亲自完成: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委托他人代办或拒绝: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移除不做。

方法四:GTD工作法

【材料三】

全球最年轻亿万富豪马克·扎克伯格对时间管理很有自己的心得。他经常提醒员工,不要每天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像从不停歇的齿轮,不给自己休息和放松的时间。这样就会陷入忙碌陷阱,这个陷阱最大的特点就是:越忙效率越低。为了帮助员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扎克伯格亲自做了ppt。他提到了以下方法:

一、每天总是安排满满的,但真正高效的工作只需计划4~5小时。

二、养成工作习惯,并持之以恒,你的身体会适应的。

三、工作一放松一工作=高效。工作时不休息,休息时不工作。

四、针对时间紧或有压力的任务,设置结束时间,万事皆可终结。

五、当你在状态时,就多干点;不然就好好休息。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合理的是( )
A、因为忙碌让人感觉充实,所以许多中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经常陷入忙碌陷阱。 B、GTD工作法提倡通过多次思考判断,最终筛出今天要立即执行的任务,被过滤掉的任务也并不是舍弃不管,而是分情况处理。 C、番茄工作法提倡适时的休息,其具体做法是每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 D、ABC控制法的主要做法是每天集中火力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平均分配时间,然后按照重要程度排列次序并依次完成。
(2)、请你结合材料,解释什么是“陷入忙碌陷阱”。
(3)、请根据【材料二】的文字描述将四象限工作法的示意图画出来。
(4)、以下是小渝的周六学习任务复盘记录(部分),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周六学习任务复盘记录(部分)

计划时间

任务

完成情况

未完成原因

8:00-10:00

背诵20首古诗

木完成

背了半小时后,就再也记不住了。

10:10-10:30

英语作文

完成

10:30-11:00

阅读《西游记》第一至第三回

完成

11:00-12:00

数学试卷一套

超时完成

做到一半想到明天和朋友相约看电影,不由打开电脑看完了上映影片的介绍和影评,选好电影后,继续做到12:30才完成。

13:00-14:00

散文阅读2篇

木完成

太困了,做着做着睡着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材料

作为一种寓教于游、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复合业态,研学游近年来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每逢寒暑假,研学游都会迎来一波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的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市场的持续升温下,研学游如何实现“研学优”成为热门话题。

研学游的火爆并非偶然。着眼供给侧,研学游这种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是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生动体现。聚焦需求侧,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把游和学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求真知、从游历中拓眼界的研学方式,自然受到青睐。

同时也要看到,研学游的快速扩张使得矛盾和问题频频暴露,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品质参差、管理混乱等问题受到消费者诟病。在盲目逐利驱使下,一些企业在缺乏专业研学课程体系设计、适配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经验和师资配备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研学游产品,实际上有“游”无“学”。

制定标准和规范的相关部门、研学游机构、学校、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等要携手并进、同向发力,以“研”为驱动力,以“学”为明确目标,以“游”为实践载体,起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从文旅视角来看,研学游是亲子出游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视角来看则是课堂教育的自然延伸,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理念的迭代。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让青少年既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祖国河山之壮美,感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能丰富阅历学识、增长实践技能,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9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来源:《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

材料三:

24h解锁“宝藏地图”:打卡萧山最火的旅行线路

“奥体线”宣传语追随“潮涌”脉搏,重燃城市律动

介绍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全民运动”的口号真正  落地到了许多杭州人的生活中。萧山作为多项亚运竞赛的举办场地,也为运动爱好者们准备好了一场热辣滚烫的健身竞技之旅。你可以先到访萧山体育中心,回顾亚运会足球项目的精彩瞬间;再依次参观杭州奥体中心的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以及其中的亚运会博物馆,重燃亚运盛会的热血。最后参观中国水利博物馆,了解水与人类文明的渊源,启润心智。

行程安排萧山体育中心-杭州亚运三馆-亚运会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

(来源:萧山文旅,有删改)

阅读

【材料一】中小学生劳动状况调研结果4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劳动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3991名中小学生开展了专项调研。调查统计如下:

    中小学生家务技能掌握情况

掌握情况

打扫卫生

垃圾分类

照顾家人

做饭

购买家庭用品

不会做

3.9%

33.2%

42.3%

59.1%

80.6%

会做

96.1%

66.8%

57.7%

40.9%

194%

【材料二】新课标1~9年级劳动教育清单(2021版)

1~3年级

4~6年级

7~9年级

1去一趟农场,亲手采摘水果蔬菜。

2到学校食堂帮厨、完成饭菜分配、收拾餐具等。

3学习卫生间的打扫方法。

4尝试捡豆子、剥鸡蛋等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

5解爸爸妈妈的职业、工作内容及工作状态。

..... 

1亲自体验一天里妈妈的“行动轨迹”。

2观看相关记录片、综艺节目等,进一步了解各行各业。3收集生活中的智慧小技能,挑选喜欢的技巧进行分享。

4去养老院体验照顾老人。

5尝试做一次小主播,宣传社区文明行为。......

1体验一次采茶、制茶的过程。

2在家庭举办“跳蚤市场”,感受创业乐趣。

3旧衣改造。

4尝试职业体验,完成一份行业报告或职业规划。

5主动帮父母亲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帮助社区的老弱病残。

......

【材料三】杭州网新闻

深耕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中心小学以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21

    彭公中心小学作为一所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学校,近年来在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彭公中心小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了层次递进、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低年级的基础生活技能培养,如整理书包、打扫卫生,到高年级的农业生产体验、手工制作等,每一项课程都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彭公中心小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各种实用的小发明、小制作,并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劳动技能与水平,也提升了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更树立了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意识。

    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资源,与周边农场、社区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亲手种植蔬菜、花卉,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____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呼唤“南方小土豆”,过去的2023年,借势流量打造网红城市是文旅业的焦点话题。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泼天富贵”进一步下沉到县域小城。

今年国庆假期,“跟着黑悟空游山西”成为热门玩法。上榜目的地中,山西的应县木塔、云冈石窟、小西天、悬空寺、鹳雀楼景区等游戏取景地的热度最高,其中山西小西天的搜索热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5倍。假期山西省外游客占比超过87%,还有很多外国游客跟着黑悟空游戏来打卡中国传统古建筑。

相比黑悟空给山西带来的“泼天富贵”,云南玉溪新平县突然涌入“一亿人”探访哀牢山,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国庆前往哀牢山打卡的张然告诉记者,哀牢山在网上种草不是一天两天,从《云南虫谷》到近期视频博主进山收集颜料在网上爆红,不少人选择国庆长假到哀牢山探秘,无可避免地“撞车”了。据新平文旅最新回应,“每年哀牢山景区及周边景点接待游客50余万人,今年国庆期间哀牢山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同比增长15%。”不过山西一系列小城、云南哀牢山的爆红只是县域市场迎接“泼天富贵”的一个侧面。多个OTA平台数据显示,小众目的地持续受欢迎,县域小城是文旅市场值得关注的潜力股。

(记者李立,发表于《中国经营报》)

材料二

小西天爆发“差评潮”

仅仅在国庆开始的几天之中,小西天景区短短两天就接待了超过2万名的游客,其中还有不少的游客是从外地赶过来的。可以说,对于一个仅有五万多人常住人口的城市来说,这样的游客数量是非常可观的,也远远超出了景区原本的承载量。面对如此庞大的游客量,小西天景区有些应接不暇。尤其是在游客集中的黄金时间段,整个景区内的人流量非常的大,这就导致很多的游客需要排队等候2个小时以上才能够参观游玩,而且还会出现拥挤和推搡的情况。游客们认为景区的管理方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情况,而他们在景区内的游玩体验也是大打折扣,甚至有一些游客直接选择了退票离开。

(公众号:柠檬生活笔记)

材料三

再致小西天广大天命人的一封信

国宝需要天命人的精心呵护。小西天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极繁美学、精华所在“大雄宝殿”仅169平米,参观立足面积承载40人左右,震撼悬塑、千尊造像需要您仔细品味,更需要您传承呵护。

近期,隰县举全县之力,重新规划了单循环参观路线、设置了凤凰街步行道路、遴选了全县美食打卡点,收纳在小程序“隰游记”,保障您“眼耳鼻舌身意”皆可如愿。同时安排1、2、3号停车场和免费摆渡接驳公交车,开放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部停车区域以待。

踏平坎坷才能成大道,斗罢艰险方可再出发。国庆假期以来,小西天景区游客持续爆满,严重超出承载能力,建议您结合临汾市4个5A和12个古建,科学规划通关打卡,错峰出游、避免扎堆。

(隰县文旅局)

阅读三则新闻,完成以下问题。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揭秘太空授课背后天地通信测控网

(邱晨辉)

①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内容要从 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传回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离不开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②要想完成这场天地通话,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的通信系统共同参与。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保证天地通信畅通无阻。

③具体来看,为了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天、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这些地面测控系统与中继卫星,共同织就了立体通信测控网。

④为实现高速率、大数据的传输,中国电科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

⑤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保障天地话音图像高质量传输也是重中之重。

⑥为了给地面传输清晰的画面,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天员第.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语音、视频图像普知识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⑦高速通信处理器是天地通信的“利器”之一,它在中国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鹊桥”,使得中国空间站上的图像、话音数据以及其他载荷用户数据,能实时、准确地在这个无形“桥梁”上通过,传送到地球。

⑧在“天宫课堂”的授课中,航天员老师们与地面的学生交流,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研制的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该话音处理器能实现中国空间站舱内、舱间、天地、出舱,以及核心舱和神舟飞船之间的音频通话,天地间实时通话的时延在1秒以内。

⑨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融合了低码速率和高保真从载人航两大音频通话核心需求。与9 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在保证话音不失真的前提下,音频压缩程度提升了4倍,压缩方式扩展到5种,容量上实现了29路体现了中话音数据实时处理,既可以构建一对一的私聊环境,民孜孜以又能随心所欲地建立群聊。6000余万00以往,由于技术所限,天地通信只有一条“羊响,在一代肠小道”,而今,中国空间站和地面的通信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高速公路,图像、话音数据都是这条路上的车辆。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材料二:      

“天宫课堂”为少年播散梦想种子

(张继)

①“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旨在传播科普知识,点燃梦想激情,激发爱国情怀。

②“天宫课堂”引领青少年进入科普殿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动力。从“天宫课堂'第一课,到第二课,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一种精心安排,都极具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通过场景展示与实验演示,让广大青少年观察到各种实验中神奇现象,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开启他们心中那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从第一课的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实验,到第二课的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通过演示与讲解,增强了广大青少年自身的科普知识,提升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③“天宫课堂”激励青少年追梦逐梦前行。浩瀚星空,广衰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从载人航天到奔月探火,从无人飞船到中国空间站,“神舟”“天和”“天问”“嫦娥”“夸父”,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每一步,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深空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国人挑战未知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航天梦。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通过持续开展的“天宫课堂”,就是要让更多青少年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空间科学知识,激发他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④“天宫课堂”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开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由我们自己的航天员进行丰富多彩的实验课,并开展天地通话,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12力和科技实力,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宫课堂”本身就极具激励性和自豪感。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这是一种庆幸和幸福,这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有幸聆听一堂堂“天宫课堂”,亲自体验和交流各种实验,这是一堂爱国主义公开课。爱国种子悄然播散心间,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广大青少年要珍惜美好时光,把握时代机遇,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无论是在探索太空的梦想中,还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去写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摘自《四川在线·天府评论》,有删减)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材料二:

年者,为人类社会纪历。伏羲以前称为“载”。伏羲时期称为“岁”。继伏羲之后称为“年”。

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甲骨文【年】字形象人负禾,字作「秂」形,「人」既表义又标音。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玉篇.禾部》训其义曰:「欲结米」,《集韵.真韵》谓︰「禾欲结者」,即是禾将结实。二字书所训正与「秂」字构形初义暗合。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负禾。故「秂」形构本义应是谷熟收成。亦可指一年中庄稼的收成,这个意思保存在后世用语如丰年(丰年即丰收之年)、年景及年成。

 

“年”是神农氏炎帝所创造出来的用以指导农耕劳作的纪历称谓,也叫农历年。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诞于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娲。石年意为其寿如磐石,万岁不倒,亦称之为万年寿。所以人们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为地球绕太阳一周约365日的纪历方法,并把此纪历演算到万年以后,叫“万年历”

年的由来还有个传说,民间传说中“年”是一种怪兽,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故名年兽。年兽又称"夕"。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材料三: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从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法定节假日,到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再到此次申遗成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现象背后,是当人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矛盾冲突和各种不确定性时,春节所展现出的人们追求未来生活其乐融融、安定和谐的愿望。我们希望中国春节和春节文化能够增进更多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开展对话、交流、沟通,在理解、尊重中凝聚起更多力量,共同应对和平发展道路上的挑战,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启了一个新天地。我们要珍视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增益于人类福祉。

材料四:

与春节在其他国家的升温相比,不少国人近年来却有这样的感受,似乎我们自己的年味儿变淡了。有人甚至评价,春节是不是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样的观感有其现实依据,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家庭越来越多取代原来的大家族、互联网重构社交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春节的“体感”。但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恰恰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日常化了”。

作为源于农业社会的节日,春节的一个重要寓意,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祈求“丰腴”。因此前辈们总是谈起,“过年了吃顿肉”“终于吃顿饺子”“换了身新衣服”……而如今,小康后的中国,即便相对偏远的农村,吃肉吃饺子也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这自然使春节不再显得那么特殊,而与其他节日甚至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接近。在这个意义上,那种把全年的幸福与满足都集中在春节这一天进行释放的“年味”,确实是淡了。

    当然,不可否认,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本身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曾经的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了。要看到,节日、习俗的外在形式,随着时间而变迁,是正常文化现象。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让传统的习俗、仪式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共同守护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

    从这个角度看,除了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等雷打不动的传统年俗,近些年也涌现了许多新年俗,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看“村晚”、网购年货、云拜年、发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大热,赶集市、逛庙会、观灯会等较为传统的年俗,经过全新包装,反而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些新变化,不恰恰让我们品出传统节日的新滋味?

    或许,浓与淡,还不是衡量节日的最佳指标;变与不变,才是我们理解文化变迁的一把钥匙。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中华文明日新又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