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江津区16校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在脑内对文章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编码。通俗地说,即读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阅读。其中一类策略,是从浏览的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就像爱吃甜食的小女孩从满地的糖果中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些,并把选好的糖果放进自己的篮子里。这类阅读策略叫作“线性策略”。

②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读者,在阅读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他们在阅读时会根据文本内容建构一个层次清晰的框架,就像用信息积木搭建了一个“金字塔”,各类纷繁的信息被安置在金字塔不同的层级中,变得简洁明了,需要时可以从框架中逐级搜索,使得阅读更有效率。这种阅读策略叫作“结构策略”。

③研究证明。在阅读有标记的文章时,内容的重点得到了提示,能够让阅读更为高效。文章标记可以让我们更快地筛选信息,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认知框架。我国学者王蓉的团队在实验中邀请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读学生,请他们阅读同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文章。其中部分学生阅读的材料没有标记提示,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在文章中看到诸如下划线、加粗等提示重点内容的标记。在随后的记忆测试中,研究者们发现,不论处于什么学习水平(初中、高中、大学),阅读有标记文章的学生们整体上表现出对文章内容更高的记忆水平。更有趣的是,实验还发现,这种记忆水平的提高并非总体上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是体现在对于重点知识的“更佳回忆”。也就是说,文章标记就像大脑里的一个自动筛选器,以自身为线索指引记忆的方向,让大脑记住并保存需要的重点知识,分离和过滤无关的冗杂信息。

④研究还发现,并不是更多的标记就会带来更完善的阅读效果。相反,少量的有选择性的标记能够让被标注的信息在大脑中得到更好的保存。一篇文章中有少量下划线画出的重点。你能够非常清晰地分辨出它们;如果整篇文章大部分内容都被线画满,放眼望去,你只能看到标记的海洋,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重点。

⑤不同形状的标记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用哪种特殊符号做笔记更有利于记忆知识呢?实验发现了有趣的结果:在帮助读者进行阅读记忆方面,连续的下划线(横线或者波浪线)比着重号(每个字下画三角形)更有效。研究者的解释是,连续的下划线可看作对内容的整体标记,着重号则是分别对单个汉字进行标记。阅读时,读者更容易把下划线标记的内容在大脑里串联起来进行加工,而对着重号标记的内容仍然是以一个个汉字的形式进行独立记忆。因此,在对整体内容的记忆上,下划线的效果更好。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1,04B)

【材料二】

学习者常见的做笔记的方法有:

标记法。在书上重要之处圈、点、勾、画,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把握重点,寻找文章脉络等。

批注法。批注是把段落要点、疑难注释、心得体会等随手写在书上空白处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使读者掌握书中的细节和要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摘要法。做摘要是对文本核心信息的进一步提取概括。学习者通过信息提取,使关键知识凸显出来;通过概括,把文本上的知识进行语言转化,使之更为简明清晰。

列提纲。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或者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也会产生一定的联系,使用列提纲的方式就能迅速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

(摘编自姚建礼《初中生语文课堂笔记研究策略》)

【材料三】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一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阅读的“结构策略”,是从文章中收集观点和信息,并将其作为分别独立的单元输入到大脑中。 B、阅读有标记的文章,学生整体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水平,且初中生表现远超高中生、大学生。 C、文章标记不仅能促进记忆数量的显著增加,而且能实现重点知识的“更佳记忆”。 D、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标记对记忆产生不同的效应,着重号更有利于知识记忆。
(2)、什么是阅读的“结构策略”?请根据材料一给它下定义。
(3)、材料三是一位同学做的笔记,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4)、请运用材料二中的摘要法,给材料一中的第③④⑤段做摘要。8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4D打印让科幻变现实

    ①提到3D技术,您可能并不陌生。那么,您知道是什么是4D技术吗?

   ②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借助于3D打印技术,在打印之后对原有物体进行转化,生成了一种强度比钢强10倍而密度只有钢的1/20的新型轻质材料,让4D打印成为打印历史上又一里程碑。

    ③4D打印技术除了拥有3D打印的“长宽高”三维结构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就是“时间”。这意味着,4D打印出来的东西,不再只能以固定的形态存在,而是可以根据前期设定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之下,自动发生形状等方面的改变。

    ④早在2015年1月,麻省理工学院自动组装实验室曾设计出了一件镂空的4D连衣裙,这种裙子会根据穿戴者的体形自我调整、变化,一定程度解决了“量体裁衣”的问题。不久,该实验室又打印出了世界上第一双4D鞋子,它可依照人脚的形状和大小动态调节,而且富有弹性的材料减少了制鞋的成本。

    ⑤2015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款4D打印水凝胶,它材质坚硬并且能根据水温不断改变形状。用它打印出的一个水阀,能根据水温自动调节粗细,实时改变通水量。据悉,这种水凝胶未来可能在城市水网改造、医学器官再造和航天器等方面发挥作用。

    ⑥2016年3月,宝马公司尝试将4D打印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用4D打印车轮上的一种柔性覆盖板,它能根据环境调整大小,发挥了非常出色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⑦目前的4D打印需要外部能量来刺激内在变化,它的主要应用场景仍在实验室里。因此,为4D打印研发出具有良好适应性和复杂性的设计软件、更为智能的复合材料以及兼具精确性和灵活性的4D专用打印机,将是4D打印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利用4D打印技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就会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一个咖啡杯可以根据咖啡的温度做出调整;你的沙发可以根据客人的体型变换大小;汽车也可能真的像变形金刚那样变成飞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说“氛围感”

许 晴

①初秋,约二三好友,找间茶室,在古琴音韵中品一杯茶,浓浓的氛围感为秋日休闲生活平添了几许生趣与惬意。近年来,从拍照到穿搭,从就餐到出行,氛围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

②何谓氛围感?置身蓝天绿草之间,看云卷云舒,是露营的氛围感;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共同营造出夏日的氛围感……可以说,氛围感既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是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

③翻看古人的文选、诗集,“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出行游玩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

④今天,营造氛围感、享受氛围感,日益成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是越来越多人消费升级的缩影。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更加注重品质与个性。好的氛围感使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饱满的情绪价值,在身心愉悦中创造出新的需求,也为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开辟了创新的路子。

⑤作为消费的新赛道,“氛围感经济”仍处于孕育期,需要多方呵护。“氛围感经济”重在氛围的个性与品质,如何避免在流量的作用下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伤害体验感这个关键竞争力?“氛围感经济”侧重消费感受,这样的商业模式如何监管,才能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就拥有识别陷阱的慧眼?氛围感带来的放松、惬意是无价的,享受氛围感的消费却是有价的,如何优化监管,让创新的种子既可以快长,又不会长歪,考验着监管者智慧。

⑥不管是在大自然中探寻内心,还是在生活中追求舒适环境,抑或是购买氛围灯、香薰等“氛围感好物”,对美好的向往无处不在,满足美好向往的商业创新前景广阔。从这个角度看,氛围感事关个人体验,也关系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南京街头的茶馆、民宿、咖啡店等不少商家,正紧锣密鼓地上新“围炉冰茶”。所谓“围炉冰茶”,正是夏季版的“围炉煮茶”。烟雾缭绕的图片、视频,配上“来一桌围炉冰茶,看云雾吞吐;配几碟江南点心,品花开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等一类的文案,作为“围炉”2.0版本的围炉冰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走红全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其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超过1009万次,笔记话题阅读量也超百万次。

②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类消费主打氛围感和体验感。这种商业现象实际上是新茶饮结合新消费而创造出的一个新社交消费场景,是在冬季围炉煮茶场景基础上,结合季节变换的升级与创新。其自然会顺应一部分社会群体的社交消费需求,并会在短时期内形成和引领一定的消费潮流。火热褪去后,大概率会作为常规消费方式之一而长期延续下去。”

(选自《华夏时报》2023年4月30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湖南是一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湘、资、沅、澧四水由南向北,从群山中穿过,注入洞庭湖,留下星罗棋布的山水田园,如锦绣的画卷。一年四季, 绿树常青,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养育着三湘儿女。湖南多山多水。山多,使人坚强,水多,使人灵秀,因此,湖南人能雅能俗、能文能武、能柔能刚、能狷能狂。湖南地形地貌特殊。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三面环山,一面向北开口,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和滚滚长江,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盆地。冬天北风毫无遮拦地直贯三湘四水,气温骤降;夏季太平洋带来的雨水被阻隔在山外,炎热异常,洪水和干旱常常结伴而行。这种地理环境锻炼了湖南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形成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个性与自我意识太强的局限性。

战争和移民给湖南历史带来深刻影响。湖南处在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饱受战火洗礼。楚人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对湖湘古远文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秦汉时期,湖湘地区与中原体化加快了进程。宋朝以前,湖南仍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从宋朝开始,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湖湘文化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从屈原、贾谊开始,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朱熹、王阳明等数以百计的高官和文人都来过湖南,有的是贬黜,有的是做官,有的是旅行,他们留下足迹,留下诗文,也留下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流寓文化。流寓文化不仅大大提高了湖南的文化品质,客观上也大大加强了与全国的文化交流。

屈原以思想和诗给湖湘文化打下了底色。他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布沅湘,最终把生命留给了湖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一是他悲天悯人、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二是他正道直行的高尚人格;三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四是他源于儒法道又高于儒法道的政治理想。

周敦颐开创了“理学”,他的思想在他的两位学生程颢和程颐那里得到了充实和放大,形成了理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天崩地裂,国破家亡。王夫之看到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人在变,提出要与时俱进,和时代一起变化。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集中呈现出来,中国开始了千年大变局。魏源等受王夫之思想影响,掀起一波改变风气、影响政局、启迪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湖湘文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魏源在《海国图志》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嘉道经世派的标志性成绩。

中国近代史到了曾国藩时期,已经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谭嗣同的改良结束后,黄兴、蔡锷、宋教仁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一个中国主体思想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虽然我们不能再以湖湘文化的脉络来概括这些思想和变革,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湘人仍然站在时代的前列。直到今日,湖湘文化的基因一直在湖南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流淌,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地发生着作用。

(选自郑佳明《湖湘文化的三重属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湖湘流域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一个历史文化形态一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先后产生了理学鼻祖周敦颐、主张经世致用而反对程朱理学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组合、建构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的文化形态。湖湘文化从属于中华主流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朱汉民《什么是“湖湘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

第二批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完毕累计排放已超1.5万吨

日期:2023-10-23 来源:中国新闻

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核电站第二批核污染水已于23日排放完毕。截至目前,已有超1.5万吨核污染水流入海洋。东电计划,在2023年内分四次排放3.12万吨核污染水。而要将现存核污水全部排完,则需要至少30年时间。

【材料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 第一核电站、福岛第二核电站受到严重毁损。事故发生后,为了冷却原子炉里的核反应堆,福岛核电站向反应堆内注入冷却水,每天达150吨之多。这些冷却水被核反应堆污染之后无处安放,东京电力公司在附近设置了一些水罐来储存这些核污水。据估计,到2022年秋天,这些水罐的储存量将用完。日本想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拟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一石激起千层浪,日本的排污计划引发全球焦虑。

(选自2021年0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三】

早在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其中,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多个专家和组织也表示,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患无穷。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  高之国认为:日本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但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核污染水里含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而且是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掉的。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以后,氚可能还不是最危险的,对人类、对海洋生物影响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约5730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约1570万年。碳-14会在海洋生物,也就是鱼类的体内聚集,碳-14聚集的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从事核反应堆安全壳设计的日本工程技术专家后藤政志表示,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后有各种破坏路径,比如铯会对甲状腺产生影响,锶会侵入骨骼,即使微量也会对局部器官产生很大破坏,发生局部癌变的风险增大。国际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发言:核污水的处理问题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都会产生持续数代人的深远影响,也关乎日本当地渔民的生计,以及其他国家民众的人权。

【材料四】

(选自2023.08.23《南方日报》有删改)

【注解】近日,微博名为“一个热爱学习的男孩”的中国插画师改编日本著名画作而登上热搜。画名由“神奈川冲浪里”改成了“神奈氚冲浪里”;原图中的浪花改成了人类畸形的手指、身体;搏击风浪的船员画 成了倾倒核废水的罪犯;还画了倾倒废水后向人们鞠躬道歉的虚伪官员;富士山变为核冷却塔,云朵变为十字架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