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嘉兴2022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下)语文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

剧情补充。
(1)、编写组想用七幕剧来展现祥子拉车的经历及命运变化。请你根据名著阅读经验,帮助补充完整第二幕及第五幕内容。

第一幕:祥子初到北平,埋头拉车,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新车

第二幕

第三幕:祥子从军中逃出,卖骆驼,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第四幕:祥子遭孙侦探敲诈,积蓄全无

第五幕

第六幕:虎妞难产,祥子卖车送棺

第七幕:得知小福子死讯,祥子万念俱灰,出卖阮明,数报酬钱

(2)、以下是《骆驼祥子》名著片段,请你完成下面任务,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作品。

原著片段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车轮像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实践任务

(二选一)

①请以上述选段中的语句为例,对本名著的语言特点做一批注。

②请对文中画横线句子做批注。

                                               

                                               
 

(3)、如下图是小组推选的课本剧宣传海报的插图。请你选择其中一幅,结合名著阅读的体验,解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A.

B.

C.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①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②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③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④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⑤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 ,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⑥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⑦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⑧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 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⑨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⑩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⑪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⑫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⑬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⑭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⑮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给亲情留点时间

刘红芸

    菊是我的朋友,一个不常见面但是想起来就觉得很温暖的朋友。

    和菊相处久了,朋友们都知道她的一个习惯,晚上和周末都要和家人在一起,菊说这是“亲情时间”,神圣不可侵犯。

    那天,我们一个共同的朋友出差路过这座城市,恰逢周末,我们给菊打电话,菊正在父母家里,我听见电话里她妈妈的声音:去吧,人家来一趟不容易。接着是菊的声音:包的饺子给我留几个,我就爱吃“妈妈牌”的饺子!电话那头传来他们一家人开心的笑声……

    对于菊这个“恋家”的习惯,外地来的朋友感慨颇多,她说:“我现在是想恋家也恋不成了!去年,老妈去世,接着丈夫又跟我离了婚。想想从前,我天天忙工作,忙应酬,忙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对家庭对孩子关心都少,尤其是我妈,见我一面跟过年似的,唉!后悔啊!”说着说着,她的眼圈红了。

    朋友现在事业上算是小有成就,可是每天回到家,冷冷清清的,心情也是沮丧得很。亲情丢失了,又怎么快乐的起来呢?

    我们都沉默了。菊说:“我受触动是因为我的一个同事。她个性上比较豪放,爱吃爱喝爱玩,她的丈夫是个居家过日子的老实男人,不喜欢这些应酬,她便经常把丈夫一个人丢家里,自己在外面和朋友应酬,她一直不觉得这有什么,来日方长嘛,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是有的是吗?突然有一天,她的丈夫出车祸死了,她一下子傻了。她后悔丈夫活着的时候,没有陪他多说说话,一起看看电视,过过家常的日子。可是,任她再怎么跟我们哭诉忏悔,丈夫也回不来了……”

    外地来的朋友叹了口气说:“是啊,假如明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最舍不得的是什么?美食?娱乐?金钱?地位?都不是,我们最舍不得的是自己的亲人。”

    她顺手用筷子指了指桌上的一盘菜,说:“人生如果是一盘菜,亲人是主料,朋友是配料,功名利禄是作料!顺序颠倒了,菜就不成菜了。”

    我们都若有所思,谁也没有说话,我想,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忏悔吧。

    那顿饭,散得很早,大家谁也没再贪恋外面的灯红酒绿,而是早早回家!后来,菊的“亲情时间”成了我们大家的“亲情时间”。

    林语堂说过,幸福很简单,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这么触手可及的幸福,我们千万不能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选自《石家庄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道兹府丰盛胡同有一座小院。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挈青亲自莳弄的。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

    ②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仁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卡,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用一瓷钵芝麻酱炮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

    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⑦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⑧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言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跑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言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⑨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人的高歌

[河北涿州]冯至

①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工匠的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并且,在这类的工程前,无时不觉得人的手是怎样地在那里活动。

②“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③C君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④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⑤“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经常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⑥“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⑦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⑨“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海上的飓风,海里的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

⑩“往营口的那条航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⑪“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⑫“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到处请求募捐,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⑬“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不得安眠,与此相比,自己面对的这点病痛和挫折算什么呢?横在我的乡人的面前的,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永久不会避免了吗?”

⑭“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身体已经枯瘦得不成样子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有时在晴朗的日子,同乡的船在离岛不远的地方走过,远远望得见岛上有人在那儿活动,但不知是做些什么。船有的开去,有的开回来,岛上的人们围着活动的那个东西渐渐长高了,也不知是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⑮“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⑯“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⑰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⑱“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