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二)试卷

    现代文阅读

    人的高歌

    [河北涿州]冯至

    ①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工匠的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并且,在这类的工程前,无时不觉得人的手是怎样地在那里活动。

    ②“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③C君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④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⑤“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经常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⑥“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⑦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⑨“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海上的飓风,海里的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

    ⑩“往营口的那条航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⑪“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⑫“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到处请求募捐,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⑬“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不得安眠,与此相比,自己面对的这点病痛和挫折算什么呢?横在我的乡人的面前的,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永久不会避免了吗?”

    ⑭“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身体已经枯瘦得不成样子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有时在晴朗的日子,同乡的船在离岛不远的地方走过,远远望得见岛上有人在那儿活动,但不知是做些什么。船有的开去,有的开回来,岛上的人们围着活动的那个东西渐渐长高了,也不知是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⑮“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⑯“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⑰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⑱“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1)在参与讨论前,小温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制作了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充完善。
    【答案】
    (2)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请参考示例,对文中画线句进行分行设计,并分析效果。

    示例

    我的设计

    例句划分

    效果

    画线句划分

    效果

    据说

    一天他病势很重了

    勉强爬到塔顶

    燃着了灯

    再也

    走不下来

    他就望着

    那盏灯光

    永久地

    闭上了眼睛

    当时的海上起了

    很大的风涛……

    把建灯塔的渔民即使已经病重,却依旧坚持爬上塔顶点燃灯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盏灯光”象征着渔民的生命,临死前依旧要望着灯光,象征着他燃烧自己的生命只为照亮大海中其他人的航程,让他们战胜大海中的风浪。更好地凸显无名英雄抗争自然、奉献自我的美好品格。

      
    【答案】
    (3)有人说,《人的高歌》是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礼赞,是为人与大自然搏斗所唱的一曲颂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4)这篇散文饱含诗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请你联系本文,并结合语文学习体验,对【专题探究】开篇处小州的言论做出评论。
    【答案】
    (5)选文中石匠十多年如一日地与山上的岩石搏斗,最终开凿出一条石路,这样坚定的决心,与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2”的信念如出一辙。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渡河(周海亮)

        终于来到河边,河边不见一个人影。

        几天来他一直躺在丛林里。他想他也许撑不住了,夜里,他能够听到皮肤燃烧出“嗞嗞”的声音。他的五脏六腑全都着起火,他冲天空呼一口气,淡蓝色青烟袅袅。

        他病了,越走越慢,越走越慢,终与队伍失去联系。他冲最近的战友喊,等等我!声音被风吹散,瞬间无影无踪。然后他摔倒,失去知觉,待醒来,丛林里只剩自己。他不知道他们是否找过他,找过或者没有找过,都不再重要。他被孤零零地扔进丛林,这才是现实——也许敌人,近在咫尺。

        他们需要马上渡河。半年来他们东躲西藏,疲如奔命,队伍仍然越来越短,就像一条被砍掉大半的蛇。其实他们不配像蛇。他们更像兔子,耗子,像一切死到临头的惊恐万状的动物。他们必须渡河。渡河,还有活着的希望。否则,必将全军覆没。

        河水黄浊,河面浩荡,岸边芦苇句旬,白色的芦花却纷纷扬扬。他沿着河岸走,五脏六腑再一次燃烧起来。终于他走进那个颓败的村落——十几栋泥草房,十几株山碴树,十几只瘦羊,十几个拥挤在一起的坟莹……

        他问老人,是否有部队渡过了河。

        那也算部队?老人说,当兵的面黄肌瘦,军装就像麻袋,步枪就像烧火棍,长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不足二百人吧!那也算部队?

        他们过河了?

        两天前就过河了。村里只有两条渔船,他们用了最快的速度,还是从黄昏忙到天亮。长官最后上船,护着两挺重机关枪。这样的队伍竟然有两挺重机关枪!长官说,它们是队伍的希望……

        叫我得追上他们。他说,希望您能帮我过河。

        你要自讨没趣?老人说,他们本该等你的,是不是?你只是失踪,不是阵亡。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还到处找呢!

        队伍不能冒险。他说,为了我一个人,才甲上二百多人……

        那就留一两个人等你。老人说,家里的狗跑出去,晚上还得给它留着门呢。

        后有追兵……

        追兵在哪里?老人说,这么多天,我连一个兵虱子都没看到。

        无论如何,请您帮我过河。他说,我得追上他们。

        没有船了。老人说,他们渡河以后,将两条船全烧了……然后,他们端着枪,命令我跳下河,游回来……他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死活……

        你可以摘下门板。他说,把两扇门板绑到一起,再找一根竹竿。我知道,这办法管用……

        你想掉进河里喂鱼?

        我想渡河。他目光执着,求求你,帮我渡河。

        老人在门板下面捆上两张鼓圆的羊皮,老人的船仿佛被捆绑在一起的飘浮在河面上的两只死去的山羊。门板发出“嘎哎嘎哎”的声音,似乎随时可能断裂。他趴在门板上,听到水底的呼呼风声。

        他们离开时候,说起过我吗?他问老人,比方说,为了大局,我们不得不放弃那个兄弟……

        屁都没有一个。老人说,除了最后上船的长官……长官说,重机关枪不能湿,那是队伍的希望……

        可是他们应该等等我的。他说,我只是失踪,不是阵亡……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都要出去找……

        所以,就算渡过河,你仍然追不上他们。老人的竹竿轻轻一点,羊皮筏打一个趔趄,水面上猛地一蹿。或者,就算你追上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就像一条失踪的狗重新回到家里,主人会给他道歉?说不定,会狠狠揍它一顿……

        我们是一个整体……对一支完整的队伍来说,我很重要……

        你可有可无。老人说,一百个你加起来,也不如一挺重机关枪重要。

        他长叹一声,不再说话。回头看一眼岸边,岸边芦苇句旬,芦花苍茫。突然他感觉自己就像倒地的芦苇或者随风而逝的芦花,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他的部队,还是对他的世间。老人破败的村庄在这一刻突然变得生动并且亲切,牛,羊,青草,庄稼,沟畔,老人十九岁的脸上长满雀斑的女儿,一扭一扭的随风摇摆的炊烟……

        追上部队,你终究是死。不是死在这一场战斗,就是死在下一场战斗。所以现在,我是在送你去死。老人收了竹竿,说,船到岸了,你愿意走,就走。不过,如果你愿意跟我回去,我会让春玲给你煎两个荷包蛋。

        他抱着枪,久久不语。突然他问老人,他们真的没找过我?

        老人无奈地摇摇头。下船!老人说。

        他们还烧光了你们的船?

        他们还烧光了我们的船……他们手里有枪……你下船吧!

        我手里也有枪。他跳下船,咬咬牙,说。

        什么意思?老人愣住了。

        把船烧掉,然后,你游回去。他拉动枪栓,恶狠狠的语气,却流下眼泪。

    【乙】小小说的阅读鉴赏(徐金国)

        ①小小说篇幅短小,却尽显小说艺术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阅读欣赏小小说呢?

        ②解读人物形象要“窥一斑而知全豹”。小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常常是通过截取人物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细微特征或变化,在细节上着力,于细微处见精神,让人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或只写人物性格中的一个小隐秘,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的一次小小撞击。以澳大利亚小说家泰格特的《窗》为例,作者寥寥几笔写了不靠窗病人心理上发生的细微的变化,却揭示了善良的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邪恶所吞噬。小说结尾通过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与此前靠窗病人描述的公园美景形成强烈对比,两个人物的善良与丑恶灵魂跃然纸上,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③解读主题思想要多元深刻。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虽然写的都是小题材、小细节,撷取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却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与升华。故事背后往往是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直抵生活的本质。小小说的主题常常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小说的内容永远是生活,但小说家的使命却不只需要对生活进行描绘、再现、加工和解释,而且还要担当起认识生活真相的艰难使命。小小说也同样承担了这样的重要使命。以周海亮系列的战争小小说为例,他的笔端顾及到了战争的一切人物。譬如《芒种》里的伤兵山子,《空袭》里的母亲,《俘虏》里的几个俘虏等。在战争的漩涡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上演着各自的人生悲喜剧。他更多地将笔墨挥洒在战争中的人性内容上,以充满悲悯、善良的人文情怀,关注战争环境里人性的坚守、升华或扭曲、异变,使作品的立意更为深远、厚实。所以阅读小小说时,我们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读出小说深处的思想意蕴。

    ④解读故事情节要细致续密。有人说小小说是“在方寸炙间舞蹈”。小小说要在尺幅之间跌宕起伏,尽显波澜,关健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首先是构思要新颖独特,悬念迭起。比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开篇,患肺炎的琼珊把生命与窗外的常春藤叶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如果最后一片叶子落去,琼珊的生命也将凋谢,眼看藤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但最后的一片终于没有落去,琼珊也因这片不落的常春藤叶而获得新生。而一生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一直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画出不朽的杰作,最终老贝尔曼以一片常春藤叶完成了他一生的杰作。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作者不断将一个又一个悬念抛给读者,使读者欲罢不能。其次是小说的结局处理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比如《窗》的结局:当不靠窗的病人终于移到靠窗的那张病床上,他见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结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只有一个心中充满美好的人,世界才会变得无比美好,反之亦然。如此的结尾,不能不让人惊异于小说家精妙的构思。再次是含蓄曲折,让人回味无穷。小说《窗》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束,戛然而止,让读者产生无尽的遐想,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⑤王蒙说:小小说是一种智慧,一种敏感,一种眼光,一种对生活理解。所以,我们阅读欣赏小小说也需要用一种智慧敏感的眼光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只有这样方能抓住关健,充分领略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有删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无 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

        “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猫的故事

    梁实秋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萝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蹦跳,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它用爪一划即可畅通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它求情。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它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它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它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重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爬上院里的枣树,始终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它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它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它低声地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它活捉,要用重刑,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散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地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临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地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它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有删改)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碎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谷雨

    袁丰亮

    ①谷雨,这个散发着五谷醇香、略带温和潮湿的日子,让人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谷雨与渐暖的阳光一起,与春天飘落的雨滴一起,与万物生长拔节的自然之音一起,与鸟鸣合奏的旋律一起,踏着春风变奏的节拍,在温润如酥、曼妙清新中,轻轻撩开四月葱茏的面纱。

    ②谷雨回响着大自然的律动。首先敲动耳鼓的,是各种鸟鸣的声音,布谷鸟、花斑鸠、黄鹂、真鹊、啄木鸟、麻雀,高低起伏,清脆婉转。庄稼拔节、树叶生长、花影摇动、草木沙沙的声音藏在月色晃动的掠影里。

    ③静默了一冬的树木,枝头窜出翠绿的新叶,在风中摇摆。小河沟畔二月兰蓝紫色的花朵像扇动的翅膀沿着墙角、河边、低洼的原野飞奔形成巨幅地毯。绿茵茵的蒲草、芦苇、水葫芦,扎下深深的根须。鱼、虾、小蝌蚪浮出水面探头探脑,斑头鸭划动水面,拨动云影,白鹭、翠鸟、灰雁在河边飞起又落下,嬉戏觅食,寻偶择伴。

    ④“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迎春花、连翘、玉兰花、樱花、碧桃开得热烈。春风轻抚,柳枝摇曳,到处是朦朦胧胧、深浅不一的绿色。公园里,踢毽子的,抖空竹的,跳舞的,老人在草地旁小憩,孩子们跑跑跳跳,游戏玩耍。清和景明,瓦蓝的天空飘荡着风筝。游人穿行在幽深静谧的林间小径,漫步于古色古香的长廊。拾阶而上,登高远望,幽思怀古;俯瞰山下,寻觅诗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谷雨时节,春景初露峥嵘,斑斓的色彩揭开大自然的谜底,大地展开梦幻的画轴。

    ⑤“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种地人的希望大都是从谷雨开始。农人筹划着播种计划,挑选五彩的种子,深翻耕地,堆积粪肥,忙着修理机械和农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此时的心情是跳跃的,心里盘活的生计是迫切的。农人活跃在原野之上,描绘着繁忙的春耕图。田间菜畦、村头小院,黄瓜、辣椒、茄子、豇豆……已纷纷露出头,芽须攀爬上密密的篱笆和高高的瓜架。

    ⑥各种农事活动到了紧要关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雨水增多,雨生百谷。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就会误人一年。记得小时候,清晨,父亲起得很早,用独轮车将掺着草木灰的干柴草运到麦地,给麦苗盖上一层薄薄的柴灰。母亲则将余下的盖在菜园的蒜苗、韭菜上,给刚刚萌动的秧苗保温保苗、杀虫消毒,也给深埋地下的种子以温暖的呵护。

    ⑦古时没有日历、钟表、天气预报,一切都是百姓留心观察天地的征候,慢慢总结演化出节气的时间表和特征,这是长期劳动的积累和智慧的积淀。谷雨有三种物候:初候“萍始生”,意为浮萍开始生长聚集;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长大了,浅飞低翔;三候“戴胜降于桑”,寓意蚕妇勤行。按照传统习俗,谷雨时节南方禁渔、禁杀五毒,官员进行全国河湖大巡。北方采摘香椿、吃龙须菜;山西有贴禁符、祈愿的习俗;陕西渭南举行祭仓颉典礼。

    ⑧谷雨润泽着诗意之美。唐朝诗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了滋润万物的春雨。南宋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明浆美村村卖,谷雨茶香院院夸”留下宋时的审美意境。

    ⑨谷雨不仅仅是一个节气的标志,还是传承历史的文化符号,是时光记忆留下的底片。久居都市的人们走入田园,品茗雨前新茶,体会脱俗超然,收藏的梦想,如种子等待发芽。

    ( 文旅中国,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

    肖培东

    ①父亲的土地越来越少了,只剩家附近的路边很小的一绺了。

    ②父亲,越来越老,皱皱褶褶的,如同一棵佝偻着的枯树。可他还是喜欢弯在他的土地上,土地上,生动地躺着他的蔬菜。

    ③那年,我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开始我的语文之旅,父亲则是病退告别了黑色的矿山回到故乡开始侍弄他的庄稼。我在教室里手拿课本,眉飞色舞;父亲在他的田地里握着锄头,低头翻土,播种,浇灌。我送走了一季一季的学生,父亲种下了一茬又一茬的蔬菜。

    ④父亲憨厚地说,他也有个课堂,他也有支粉笔。我说,不一样的,你没有假期,你的土壤上永远得绿着,或匍匐,或摇曳。不能荒着呀,父亲望着那水灵灵的挤成一簇的小葱,呵呵地笑了,佝偻的背影,被夕阳的余晖悄悄地拉长。

    紫色的茄子,绿色的青菜,懒在地上讨阳光的地瓜,躲在阔大的叶面下静默的南瓜,仰着头身段修长的把把青葱……父亲的岁月就这样在泥土里腐烂,成了轮回的养分,滋润着他的四季。早晨,他浇完水,把土地翻松了,他就会把枯瘦的手支在锄头上,细细地阅读着每一片绿意。黄昏,他就坐在地边的石板上,望着那些心满意足的秧苗,嗅着晚风中送来的清新的泥土气息,只等夜色渐起才转进屋里。他把迷路的雨水引进他的菜畦,他把走神的阳光唤到他的田地。

    ⑥那慈祥的眼神,那专注的表情,总让我想起我的成长。我骑坐在他的肩上,悠长的黄沙路不知不觉地变短。我搂紧他的脖子,望着碧澄澄的水库尖叫着不敢下水学游泳。他踩着冰雪吱吱嘎嘎地从矿山走来,他饿着肚子硬是省下工作餐里的两个大肉包子,举着饭盒迎向我……现在想来,他坐在霞光中看我急忙忙地吃着包子的神情,竟然和他凝视他的土地上的蔬菜是那么相似。

    ⑦原来,我就是父亲经营一辈子的秧苗,我以为我长成树了,可在父亲的眼里,我永远是那需要他培土需要他施肥的一棵。要不,我每一次外出告别时,他怎么都会眯着眼睛,不停地望向我,又望向那一圃生动的土地?母亲说,每次我要归来的时候,父亲都会坐在长石板上,手抚着那些叶子,抚了很久,坐了很久。

    ⑧对于他的土地,对于我,父亲永远是俯身低头的。千岛湖畔的诗人方向说“看到好的雨落到秧田里,我就赞美;看到石头无知无识,我就默默流泪”,父亲,我无知无识的父亲,其实是最明白自己的责任并深谙其道的。

    ⑨我已经走到远方去寻找种子了,可他还是坐在那里用手刨土。父亲的脸斑斑点点,松松垮的,也像极了新翻过的黑黝黝的田地。我望着暮色中苍老的父亲,父亲望着暮色中慵懒撒娇的一绺田地,我知道,我的父亲,用最朴素的方式在这块土地上为我写下了一生的教育箴言。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