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各题。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①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②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闪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

③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④何况,不同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的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版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⑥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

(1)、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根据文章内容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 B、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 C、新的预测天气预报的计算机模型还没研发出来。 D、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
(2)、阅读文章时,有同学对第③段的划线句提出了疑问,请你帮助他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句中往往隐含着天气情况。以下两句诗所描绘的天气情况,哪一种更难精准预测?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③大雾素来都有“杀手”之称,加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等污染物,附着于这些水滴上。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这些物质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很容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哮喘发作,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专家分析,PM2.5吸附的大气里面的毒性物质,进入到呼吸道以后,被身体吸收,对体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雾是由我们看不见的水滴构成的,但是霾是由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及飞扬的尘埃物等构成的,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④ 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 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⑤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该如何躲开PM2.5的危害?专家们支了几招:
⑥ 严禁近郊私自焚烧垃圾和枯草败叶。私自焚烧是很多农户和企业处理垃圾最便捷的方式。但私自焚烧所产生的二噁英、烟尘颗粒等有毒物质,会使周边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雾”。
⑦减少外出。专家认为,对于雾霾天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外出。戴口罩可以防止一些灰尘进入鼻腔,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对于最近引发热议的PM2.5,专家认为口罩的抵御能力有限,因为即便是专业的医用口罩,主要针对PM3以上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于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抵御能力不强。
⑧不吸烟,远离二手烟;灰霾天气少开窗,室内可以养点花花草草;地上还可以经常洒一些水,使漂浮的粉尘易于沉淀和吸附在地面;使用空气净化器,市面上80%的空气净化器都以净化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为主,对PM2.5有很好的吸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芯。
⑨此外,雾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有些人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建议大家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饮食清淡,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多吃滋阴润肺的梨、百合、枇杷、莲子、萝卜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2016年4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三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⑪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行走有多难

庞之浩

①太空行走技术非常复杂,因此必须进行大量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训练是在水槽中进行,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给航天员提供模拟失重的训练环境,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手段。

②我国航天员中心的中性浮力水槽呈圆形,直径23米,深10米,为亚洲最大。在水槽训练时,需通过调整航天员水槽训练服上的配重铅块,使航天员既不浮上来,也不沉底,从而模拟失重环境的操作效应。

③水槽内有个1:1的核心舱模型。通过中性浮力水槽训练,可使航天员体验和熟练掌握模拟失重状态下身体的运动与姿态控制,以及出舱活动操作的特点、方法、技巧和技能,包括开关舱门、出舱和进舱、舱外行走、舱外作业等单项操作技能训练,还有安装新的设备、修理和更换部件以及舱外教援训练等。由于太空行走技术非常复杂,所以凡是要在舱外进行的操作,一般要在水槽内练习60次左右。

④在太空失重环境中,航天员要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用手“走”,因此需要航天员的上肢肌力和耐力较大,这就要求航天员在飞行前要加强上肢力量的锻炼。神舟十二号乘组加强了体能训练、上肢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航天员在水槽里训练时,要穿20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下训练几个小时,航天员最初训练结束后累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

⑤太空行走技术难点有三个:一是太空无路可走;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也没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三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出舱活动系统中某个重要部件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⑥其实,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时大部分时间是从一个工作位置移动到另一个工作位置,因此在太空行走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身体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⑦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移动身体,关键是要慢、要小心谨慎、要不慌不忙,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接触到任何飞行中的物体,不要快速移动,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旋转……

⑧太空行走与在模拟失重水槽中的训练还不完全相同。在水槽中训练时,由于水的阻力较大,所以航天员做动作时比较缓慢。但是在太空行走中没有阻力,使航天员做动作灵活性增强而容易失控,比如拧一个螺丝,航天员如果用劲太大可能会让自己跟着旋转。

⑨所以航天员在移动身体和操作时要慢一些。在太空中控制和移动身体跟在地球上还是不一样的,需要航天员去体验,真正的情况只有在太空实际操作中才能体会。

⑩至今,虽然在太空行走中没有出现过人员伤亡的情况,但还是遇到了许多危险。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就是1965年“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出舱后,因舱外服的限制层发生故障,使服装鼓了起来,差点没能返回舱内。在太空特殊环境下,航天员容易得空间运动病,对太空行走影响较大。1969年3月,阿波罗九号航天员施韦卡特在升空第二天准备出舱时突然呕吐,这表明他患了空间运动病,为此推迟了出舱的时间。因为如果在太空行走过程中呕吐,呕吐物会飘在头盔内没法处理,并可能被航天员吸入肺中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减少空间运动病的影响,现在航天员一般是在上天后的第三天才太空行走。最常见的问题大都与舱外航天服故障有关。2013年7月16日,意大利航天员帕尔米塔诺在太空行走时由于突遇头盔漏水故障而差点儿被水淹死,后来他使用安全绳才把自己“拉”回了国际空间站气闸舱内舱门。最令人头疼的是人为失误对太空行走所造成的影响。1977年12月20日,联盟二十六号航天员格里奇科在气闸舱内辅助罗曼连科进行太空行走。当罗曼连科把头伸出舱门外,身体即将离开空间站时,格里奇科发现他没有系安全带,并一把拽住了他。实际上罗曼连科还是系了安全带,只不过后来松开了。

⑪简言之,太空行走技术方兴未艾,未来主要突破是在小行星和火星上的太空行走技术,研制出既安全可靠又轻便灵巧的新型舱外航天服。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重启键”

岑 嵘

伴随着电子游戏机长大的一代人常常会把游戏的经验推及人生,比如他们相信人生如同游戏中的升级闯关,失败了可以一键重启,他们对“重启”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执念,“重启”能获得“新生”的喜悦。

游戏的生产商早就深知“重启”的魅力,这种持续不断的开始,意味着游戏中每个时刻都与其他时刻的隔绝,从而让游戏者割离了正常的时间流动,产生这一局有别于上一局的错觉,同时,每一局的游戏时间也被设计得越来越短,当游戏者一次又一次感到快要成功但却输了时,就会很快按下重启按钮——一切重新开始,最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重启”是游戏设计的路数,在人生的诸多时刻,“重启”这件事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因为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我们常常后悔没有早点买房子,后悔在读书的时候不愿意下功夫,后悔没有多陪伴家人……后悔的事情太多,如果“重启”,就可以弥补这些遗憾,但我们谁都无法回到出生状态,于是我们在心里创造出各种“重启键”。我们通常会在心里设立一座“时间里程碑”,在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会郑重地按下自己的人生的“重启键”,一切仿佛都是新的。

沃顿商学院教授凯瑟琳·米尔科曼等人研究发现:人们常常是到了一个时间“新起点”才去实现他们所谓的目标,例如节食或锻炼。他们把这称为“新起点效应”。据米尔科曼等人统计,美国33.4%的普通大学生会在一周的第一天去锻炼身体,而47.1%的人会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去这么做。在庆祝生日后的次日去健身房的概率也会增加7.5%。同时,人们更可能在生日的后一个月而不是前一个月去健身房。在这些新起点到来之后,人们更有决心去做一些有益且困难的事情。

一切会真的有所改变吗?新起点效应”毕竟只是一个起点,让人们短暂地下决心去实现目标,开始新的人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现目标的动力也会日渐消退,于是我们又在下一个特殊的日子设立另一座“里程碑”,又期待着在某个重要时刻能够重启我们的人生,但未来不过是过去的缩影罢了。

那么,如何才能重启人生呢?

首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主要想要的是什么,不妨把主次目标写在纸上,看看是否都是你想要的,判断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比另一些人工作效率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并且在行动中始终瞄准自己的既定目标。 A 所以你的困惑不是该不该做什么,而是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最想要做什么。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天赋,也不在于他们是否有机遇,而在于成功者始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主要目标,你才能在奋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取得成功,否则只能机械性地“重启”。

主要目标明确之后,要真正“重启人生”,并非要等到什么重要的时刻——最佳的时机永远是当下,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有人想做很多事,常常是说的天花乱坠,就是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可以制定一个微小的可行性计划,突破口也许是读一篇文章,每天锻炼半小时,一天一组俯卧撑,一天写50字……也许最初你会嗤之以鼻,但做一个行动派,让目标够得着,看得见,在一次次小成功的刺激下你会看到质的蜕变,你的美好人生就此重启。

除了这些,我们更需要的是改变固有思维习惯,在困难面前记住困难的模样。如果我们遭遇了挫折却依然按照原来的思路解决问题,那我们还是在同一个“坑”里重蹈覆辙。 C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困在固有的思维惯性中浑然不知。这也并非是他们“冥顽不灵”,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区,它的作用就是专门帮助我们忘记那些痛苦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主动的忘却那些让我们受挫、难受的经历,又不可避免的在同样的问题出现时犯同样的错,所以,敢于直视痛苦才能让你记住它的“面目狰狞”,才能越过相同的“坑”。

如果想要打破思维惯性,我们还要学会向外借力——找到人生导师。 D 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向优秀的人借鉴其成功的“法宝”,或许有人会酸溜溜的把成功人士的“业绩”归因于他们的运气,这是愚蠢的想法,虽然这类人成功的路径不可全部复制,但是它山之石定可攻玉。你可以把你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给那些已经在这方面获得成功的人看看。并请他们提提建议。事实上,大部分成功者都是通过模仿他人才取得成功的,没有模仿就不可能创新。如果沉溺于闭门造车,不屑于观察和模仿他人,就会失去借鉴的机会。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他们值得借鉴的过人之处,有了借鉴,我们才能走上“重生”的“捷径”。

所以,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跌倒时,锁定主要目标,摆脱过去的惯性思维,借鉴经验并立即在微小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正确地重启人生。

【注释】①摘自2023年6月16日《今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古建筑中的数字“密码”

周乾

①中国古建筑不仅宏伟壮丽,还包含着诸多的古代建筑智慧,其中之一就是蕴含数字“密码”。故宫古建筑的造型、纹饰,乃至截面形状均与公式密切相关。

②公式为无理数,其代数解的近似值为1.414。从几何角度讲,公式可反映圆形和其外切方形的关系。当圆外切正方形时,该值表示正方形对角线与边长比值。而当正方形对角线旋转45度,并成为圆的外切长方形的长边时,该值表示长方形长边与短边的比值。

③故宫古建筑的立面造型多与公式相关。如太和殿建筑高度为26.10米,而其屋顶部分的高度为18.54米,二者之比为1.41,约等于公式。这种立面造型的美学价值在于:可产生舒适的视觉效果。另外,太和殿屋顶部分与屋檐下部分的立面尺寸采用公式的比例,有利于突出屋顶高大厚重的美学效果。

④故宫古建筑的纹饰之美也与公式密切相关。以藻井纹饰为例,故宫古建筑中的藻井,位于建筑内部顶棚正中,从下往上分为3层:最下面一层为正方形,第二层由正方形内收为八角形,第三层由入角形内收为圆形。其中,正方形在内收为八角形时,通过多条45度斜线进行分割,形成若干均匀独立而又对称布置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菱形空间,形成优美的纹饰。

⑤此外,聪明的古代工匠还以“方五斜七”(正方形的直边长为5,则对角线长为7)的方式,获得了近似公式的构件尺寸比。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将复杂的几何计算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计算,且代数的计算建立在取近似值的基础之上,以达到精简与准确间的平衡。其结果不仅有利于工匠较为准确地制作出精美的藻井纹饰,还降低了施工的难度。

⑥公式还与故宫古建筑单体的截面形状关系密切。故宫古建筑优美的整体造型离不开柱、梁、枋等构件单体。其中,柱为竖向构件,承受压力,截面为圆形,可由原木刨削加工制成;梁、枋为水平向构件,承受弯曲力,截面为长方形,需要对原木截面进行切割才能制成。那么,如何对原木的圆形截面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后的长方形截面既美观,又能充分利用原有截面?

⑦在科学领域,截面抵抗矩是评价水平构件弯曲受力性能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代表构件的抗弯曲能力越强。它与截面长度的平方、截面宽度成正比。然而,在圆直径不变的条件下,其内接长方形的长度越大,则宽度越小。科学计算表明:当长与宽的比例为公式比1时,长方形的截面抵抗矩最大,即意味着原木截面能够最充分地被利用。实际上,故宫古建筑的梁、枋构件多采用与公式接近的截面长宽比,从而达到既美观又能充分利用原木的效果。

⑧由上可知,公式是故宫古建筑的美学“密码”。这与我国古人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密切相关。《周髀算经》载有“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意即方的数理用于观测地,圆的数理用于观测天,所以就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包括故宫古建筑在内的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规划设计都是基于该理念开展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型的美妙之处在于,当圆径与其内,外方边取简单整数时,近似地有“面积=周长”,实现了“形”与“数”的统一,科学与美学的融合。因此,公式是故宫古建筑艺术,建筑科学、建筑文化,以及工匠卓越建筑智慧的综合体现。

(选自《江苏科技报》2023年01月24日,有删改)

小木搜集了资料,请阅读研学单,完成任务。

宋韵研学单

材料一:

材料二

ㅤㅤ2022宋韵书单包括《大宋开国》《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苏轼十讲》《宋代文学十讲》《宋诗鉴赏》《德寿宫八百年》《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在田野间看见宋》《南宋建筑史》等书籍。

材料三:

宋韵中的精髓

ㅤㅤ1004年,刚刚拜相还不到一个月的寇准就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机。

辽国出军十余万,南下攻宋,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黄河边。寇准有心北上退敌,但不少官员却力主南逃,一时人心惶惶。很快,他就遇到了自己的知遇之人——副宰相王旦。在两个人的协力主导下,宋真宗最终下定决心亲自北上督战,最终宋辽双方签订合约,为北方边界开启了近百年的和平。

寇准是个直性子,讲话口无遮拦,没少得罪王旦。但惜才容人的王旦似乎从不在意,直到王旦临终,真宗询问身后何人可以为相时,他还是首先推荐了寇准。

正是这些白衣卿相们的君子之交,凝结成不计恩怨、求同存异的时代精神,才化而为传颂至今的独特宋韵气质。

ㅤㅤ1069年,刚过而立的苏轼忧心忡忡地给神宗皇帝上了一封《上皇帝书》。彼时王安石变法刚刚兴起,目睹变法中诸多不便的苏轼在书里抗辩道:“国之所以存亡者,在乎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于强与弱。“

ㅤㅤ四年之后,与苏轼政见相异的王安石,也在一次西北用兵的廷议上,向神宗皇帝大声疾呼:“功名如梦幻,气节之士,岂肯摧气节以就功名。”

ㅤㅤ在道德与气节问题上,两个一生的政敌明显见地一致。

人们总爱用强唐弱宋来形容这两个相隔不久的时代。宋朝这个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割据共存的中原王朝,似乎从一出生就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但也正在这忧患之中,一批文人士大夫视天下为己任,道德气节超越了功名富贵,上升为人生价值的首位。

ㅤㅤ宋韵中的精髓,正在于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在于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在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ㅤㅤ这些纵横浩气根深脉远,沛然生长,最终汇聚成了宋韵的精华。

(根据安蓉泉教授现场讲授整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