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八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空行走有多难

庞之浩

①太空行走技术非常复杂,因此必须进行大量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训练是在水槽中进行,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给航天员提供模拟失重的训练环境,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手段。

②我国航天员中心的中性浮力水槽呈圆形,直径23米,深10米,为亚洲最大。在水槽训练时,需通过调整航天员水槽训练服上的配重铅块,使航天员既不浮上来,也不沉底,从而模拟失重环境的操作效应。

③水槽内有个1:1的核心舱模型。通过中性浮力水槽训练,可使航天员体验和熟练掌握模拟失重状态下身体的运动与姿态控制,以及出舱活动操作的特点、方法、技巧和技能,包括开关舱门、出舱和进舱、舱外行走、舱外作业等单项操作技能训练,还有安装新的设备、修理和更换部件以及舱外教援训练等。由于太空行走技术非常复杂,所以凡是要在舱外进行的操作,一般要在水槽内练习60次左右。

④在太空失重环境中,航天员要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用手“走”,因此需要航天员的上肢肌力和耐力较大,这就要求航天员在飞行前要加强上肢力量的锻炼。神舟十二号乘组加强了体能训练、上肢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航天员在水槽里训练时,要穿200多公斤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下训练几个小时,航天员最初训练结束后累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了。

⑤太空行走技术难点有三个:一是太空无路可走;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也没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三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出舱活动系统中某个重要部件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⑥其实,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时大部分时间是从一个工作位置移动到另一个工作位置,因此在太空行走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身体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⑦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移动身体,关键是要慢、要小心谨慎、要不慌不忙,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接触到任何飞行中的物体,不要快速移动,否则会产生不必要的旋转……

⑧太空行走与在模拟失重水槽中的训练还不完全相同。在水槽中训练时,由于水的阻力较大,所以航天员做动作时比较缓慢。但是在太空行走中没有阻力,使航天员做动作灵活性增强而容易失控,比如拧一个螺丝,航天员如果用劲太大可能会让自己跟着旋转。

⑨所以航天员在移动身体和操作时要慢一些。在太空中控制和移动身体跟在地球上还是不一样的,需要航天员去体验,真正的情况只有在太空实际操作中才能体会。

⑩至今,虽然在太空行走中没有出现过人员伤亡的情况,但还是遇到了许多危险。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就是1965年“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诺夫出舱后,因舱外服的限制层发生故障,使服装鼓了起来,差点没能返回舱内。在太空特殊环境下,航天员容易得空间运动病,对太空行走影响较大。1969年3月,阿波罗九号航天员施韦卡特在升空第二天准备出舱时突然呕吐,这表明他患了空间运动病,为此推迟了出舱的时间。因为如果在太空行走过程中呕吐,呕吐物会飘在头盔内没法处理,并可能被航天员吸入肺中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减少空间运动病的影响,现在航天员一般是在上天后的第三天才太空行走。最常见的问题大都与舱外航天服故障有关。2013年7月16日,意大利航天员帕尔米塔诺在太空行走时由于突遇头盔漏水故障而差点儿被水淹死,后来他使用安全绳才把自己“拉”回了国际空间站气闸舱内舱门。最令人头疼的是人为失误对太空行走所造成的影响。1977年12月20日,联盟二十六号航天员格里奇科在气闸舱内辅助罗曼连科进行太空行走。当罗曼连科把头伸出舱门外,身体即将离开空间站时,格里奇科发现他没有系安全带,并一把拽住了他。实际上罗曼连科还是系了安全带,只不过后来松开了。

⑪简言之,太空行走技术方兴未艾,未来主要突破是在小行星和火星上的太空行走技术,研制出既安全可靠又轻便灵巧的新型舱外航天服。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水槽进行训练的航天员必须既不浮上来,也不沉底,从而模拟失重环境的操作效应。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要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用手“走”。 C、现在航天员一般是在上天后的第三天才太空行走,其目的是减少空间运动病的影响。 D、太空行走的关键是要慢、要小心谨慎、要不慌不忙,快速移动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身体。
(2)、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宣 纸
①今年以来,已陆续有40多名书画家从全国各地而来,入驻黄公望村。据说,原因之一是为了一种纸——元术纸,用起来“有历史感,而且不比宣纸差”。其实,对学生而言,富阳的宣纸更有名。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无论是重写还是轻描,都能显示清晰的层次,书画家们在画山水的时候,这种“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凸现得尤为明显。几笔相交,均留笔痕;笔痕交叉处,浓淡有致,能充分展示画的意境,产生出作品的立体效果。浓墨乌而鲜艳,淡墨淡而不灰,书法家们在宣纸上笔走龙蛇,无论是作一气呵成的草书,还是一丝不苟的篆楷,都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宣纸的耐久性也是由自身的原材料特性所决定的。原因是原材料经过反复的石灰浸渍、蒸煮和长时期的日光雨露漂白后,化学反应趋于稳定,造纸用的青檀皮等原材料中容易产生质变和虫蛀的木质已被消除。青檀皮的坚韧纤维使得纸张坚固而耐久。现保存完好的历代书画艺术珍品、古籍、文献、印谱,历千年而不腐,就是宣纸“纸寿千年”最好的佐证。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还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垃圾都去哪了?说说垃圾填埋的那些事儿

    在所有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填埋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垃圾处理的最终程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流程处理垃圾,填埋都被作为最终处理手段。

    填埋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

    垃圾可以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之所以说填埋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是因为焚烧、堆肥两种方式并不能处理掉所有的垃圾。例如:被焚烧的垃圾中可能包含无法燃烧的成分,如少量玻璃、金属,最终会产生灰渣;堆肥这种方式仅可以用来处理能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骨骼等难以分解的部分也会形成残渣;另外还有很多垃圾本身就不可燃也难以被生物分解,如建筑垃圾。以上这些废物,最终都要用填埋来解决。

    自然衰减型填埋是垃圾填埋的方式之一,因为不设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管道系统,会对地下水造成极大污染。中科院通过监测北京垃圾填埋场得出结论:垃圾填埋场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的硬度及氨氮、硝氮、铬和汞等元素含量超标,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例如:氮污染可以导致缺铁性血红蛋白症、婴儿畸形和癌症。因其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衰减型填埋已逐渐不再被采用。

    垃圾填埋并不是简单的填埋固体垃圾,而是需要用一整套复杂的系统来综合处理,因此封闭型填埋已成为目前通行的填埋方式。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检测设施、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能及时发现在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除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也被用于渗滤液处理,如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和树脂吸附等工艺。这些新工艺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即MBR+NF组合技术)。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技术相比,这种新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们将会找到更适合的垃圾处理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如何保存未来数据

任志方

    ①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存储的数据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里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却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保存不丢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②2017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温度190℃左右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时间和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近3倍。

    ③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它最初发表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自那时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④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纳米格栅”)保存信息,通过读取折射的激光能够呈现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利用激光技术设备,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因此,想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例如传统的蓝光光碟能保存128GB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⑤由于玻璃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温度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有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保存,不会丢失。

    ⑥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数据信息让未来的人解读?那就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只不过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通过对软件的数据内容和操作系统做一个快照,然后进行长期保存。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一个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⑦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人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未说更有潜力。科学家认为,这一技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商用。尽管在五维光碟中记录信息还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激光设备,但光碟数据的读取并不困难,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类似DVD播放器的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十年面市。

(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各题

“土得可爱 ”的中国年画

①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始于 古代的门神画, 是用来祈福消灾的。随着绘画技艺的不断普及和表现形式的不断丰富, 年画逐渐成为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装饰品,进而成为一种民间绘画艺术。

②年画的内容从最初的门神扩展到人物、历史典故、风土民俗、福娃、鲤鱼等多种题材,制作技艺也 衍生出木版、水彩、扑灰、胶印等多种形式。每逢春节, 张贴年画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过年的习俗。

③在各地年画中,以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最 负盛名,被誉为 " 中国年画四大家 "。其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桃花坞木版年画有一版一色的特点,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不失清雅,富有 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⑤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取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等形式,  采用木 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 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其中一大题材 便是我们常见的胖娃娃。

⑥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洋溢着浓厚而淳朴的乡土气息。它是真正的 农民画, 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民粗犷、奔放、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反映了他们 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健康的审美情趣。

⑦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 构图讲求对称, 主次分明; 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 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 线条讲求刚柔结合, 疏密有致,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而夸张、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诙谐活泼的效果。

⑧年画不仅是春节时五彩缤纷的点缀, 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 更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其中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⑨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 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幅则是《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 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 画家郑曼陀将月历与年画相结合发展成挂历, 至今风靡全国。

⑩在收藏成为时尚的今天, 年画也以其浓郁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成为收藏者们喜爱的热门藏品。在我 国传统年画中, 以下五类最值得收藏: 一为神像, 以门神最为常见, 还有财神、灶王、关王、八仙等; 二 为吉祥图案, 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 三为历史人物及故事, 如桃园结义、文姬 归汉、昭君出塞等; 四为戏曲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群英会,《西厢记》中的红娘传书、花 园相会等; 五为市井风俗, 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老鼠娶亲、鲤鱼跃龙门等。这些年画题 材丰富,画面或质朴可爱或精致生动,或粗犷豪放或雍容典雅,彰显着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班级准备举行“探讨交友之道”的学习活动,小文加入了资料搜集组,负责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感人故事,名言警句等素材。让我们跟着小文,一起完成任务。

小文的困惑: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的诗词,故事,古籍中确有记载吗?要怎么才能查到它们在古籍中的记述呢?

来自老师的指导:查找古典文献资料的方法

材料一

中国古典文献主要有两种:传统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传统纸质古籍文献的字词句检索方法繁琐,对藏书要求较高。随着电子文献检索的日益发达,纸质古籍文献的索引已逐渐失去优势,查阅电子文献成为了古典文献资料查阅的最佳途径。电子文献数据库往往具有全文检索、关键词检索等多角度检索功能,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电子文献的古籍查阅途径有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种形式。光盘数据库可由学校统一购买、作为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师生均可在学校的数据库中查阅。网络数据库是一种更为方便高效的方式,可以进行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和全文浏览。

“书目检索”主要是在各大图书馆网站上查询有关馆藏的书名,作者、版本。“全文检索”即将所要查询的字句输入后,显示该字句在相关文献中的位置,检索到数据库所有文献中与之相匹配的资料。“全文浏览”则是在网络数据中选择某书后,可阅览其全文,但没有检索功能。这一类网络数据库有的向公众免费开放,有的需要付费后使用。

材料二

查阅电子文献可用的网站

“中华古籍资源库”:由国家图书馆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总量约10万部(件)。

读者无需注册登录即可阅览全文影像,同时兼容PC和移动端,支持“书目检索”“全文浏览”,不支持“全文检索”。比如,通过“书目检索”搜索“论语”,能看到不同时期出版的《论语》古籍影像。如右图(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为点击浏览其中一本后显示的一页。

“识典古籍”:由北京大学和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合作研发,有三百九十多部古籍,拥有标点添加、文言翻译(部分)繁简字体互换等功能,兼容PC和移动端。支持“书目检索”“全文检索”“全文浏览”。比如,通过“全文检索”搜索“海内存知己”,勾选“精确匹配”可得下图(页面局部截屏),显示的为包含“海内存知已”这连续五个字的古诗文文段及其所在的古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