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德研究人员破解北京雾霾形成之谜

    ①中德两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破解了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最主要组分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这一发现凸显在继续实施减排措施的同时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对缓解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②近年来,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频发。已有研究表明,硫酸盐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绝对贡献上、重污染期间硫酸盐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质量占比可达20%,是占比最高的单体;在相对趋势上,随着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盐是PM2.5中相对比重上升最快的成分。因此,硫酸盐的来源研究是解释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

    ③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程雅芳教授等人当天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运用外场观测、模型模拟及理论计算等手段发现,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硫酸盐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水”,在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下迅速反应生成。颗粒物结合水是指PM2.5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潮解所吸附的水分。

    ④该结论与通常认为的硫酸盐形成机制有较大不同。现有基于欧美等地区的经典大气化学理论认为:硫酸盐主要是在云水环境中形成,由于云中的液态水含量远高于颗粒物结合水,通常高出1000到10万倍,所以与云水中的硫酸盐生成反应相比,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还显示,在云水反应路径中,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盐这一路径的贡献也可忽略不计。

⑤而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一方面,由于颗粒物浓度大幅上升及静稳气象条件下相对湿度较高等原因,颗粒物结合水含量远高于经典情景,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总量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重度雾霾期间二氧化氮浓度为经典云水情景下的50倍以上,这直接改变了二氧化氮氧化路径的相对重要性。此外,北京及华北地区大量存在的氨、矿物粉尘等碱性物质使得当地颗粒物结合水的pH值远高于美国等地,呈现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而二氧化氮氧化机制的反应速率会随pH值上升而大幅提高。

    ⑥研究人员据此在论文中指出,优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可能有助大幅降低中国雾霾中的硫酸盐污染水平。

    ⑦“该研究表明我国复合型污染的特殊性,”贺克斌院士对新华社记者说,“高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电厂,高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电厂和机动车等,而起到中和作用的碱性物质氨、矿物粉尘等则来自农业、工业污染、扬尘等其他来源。这些不同的污染源在我国同时以高强度排放,导致硫酸盐以特有的化学生成路径迅速生成,这也是重度雾霾期间颗粒物浓度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1)、中德研究人员的结论与通常认为的硫酸盐形成机制有较大不同,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其特殊性原因的一项是(    )
A、由于颗粒物浓度大幅上升及静稳气象条件下,相对湿度较高等原因,颗粒物结合水含量远高于经典情景,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总量大大提升。 B、由于云中的液态水含量远高于颗粒物结合水,通常高出1000到10万倍,所以与云水中的硫酸盐生成反应相比,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可以忽略。 C、重度雾霾期间二氧化氮浓度为经典云水情景下的50倍以上,这直接改变了二氧化氮氧化路径的相对重要性。 D、北京及华北地区大量存在的氨、矿物粉尘等碱性物质使得当地颗粒物结合水的pH值远高于美国等地,呈现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而二氧化氮氧化机制的反应速率会随pH值上升而大幅提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德两国研究人员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 B、已有研究表明,硫酸盐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绝对贡献上,随着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盐是PM2.5中相对比重上升最快的成分。 C、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硫酸盐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水”,在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下迅速反应生成。 D、研究人员据此在论文中指出,在继续实施减排措施的同时优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可能有助于大幅降低中国雾霾中的硫酸盐污染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电厂,高二氧化氮主要来自电厂和机动车等,而起到中和作用的碱性物质氨、矿物粉尘等则来自农业、工业污染、扬尘等其他来源,所以,治理雾霾,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 B、硫酸盐的来源研究是解释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随着中德两国研究人员破解北京雾霾形成之谜,解决了硫酸盐问题,也就解决了雾霾问题。 C、在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努力缓解空气污染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继续实施减排措施,做到全面治理,常抓不懈,不要一曝十寒。 D、该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复合型污染的特殊性,说明我们在解决雾霾问题方面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国外经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已在一个联网系统中搭桥,允许游戏者因为游戏缺一个人而查看是否有别的人对加入这一游戏有兴趣。游戏者可以选择他们想要的另一位游戏者出现的形象:他们的性别、发型、体格等。我第一次与这个系统有联系是我急于赴桥牌约会,我没有花任何时间树立我的机上形象。在我和朋友们开始游戏后,他们都给我发来信息,说我秃顶,说我没穿衣服(腰部以上,是屏幕上显示的唯一部分)。即使这个系统还没有将来系统会有的那种影像和声音交流,但它所具有的允许我们在玩游戏同时把文本信息传给对方的能力,也使玩游戏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热闹聚会。

    信息高速公路不仅使人与远方朋友联系简单多了,还能让我们找到新伙伴。通过网络形成的友谊自然会引导见面聚谈。现在我们与我们可能会喜欢的人联系的方法是很有限的,但网络会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将用不同于我们今天用的方式,来见到我们的新朋友。仅这一点就会让生活更有趣。假如你想找到一个人打桥牌,信息高速公路会帮你找到一个水平相当、住在你附近或其他城市及国家的牌友。这种让相隔甚远的参与者玩交互式游戏的方式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多少代的棋手一直在用邮件来持续这种游戏。不同之处在于运行在网络上的应用程序使棋手们容易找到情趣相投者,还能够使棋手们像面对面下棋那样以同样的速度一起下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小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

    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

    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②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③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④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⑤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⑥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⑦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⑧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⑨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器物在没有清洗到完全干净的情况下,贸然补配修复,会给后期修复带来很大麻烦,并且还原起来非常困难。如果断截面有油污脂类,会导致后期补配材料无法稳固地与器物胎体很好结合。粉彩大多是白底,如果器物茬口没有清洗干净,颜色与胎体颜色有差异,这种差异过大就会导致后期做基底颜色时不能有效遮盖,使衔接处出现若隐若现的乌黑线,或者墪个补配地方浑浊。

清洗器物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附着物已经深深侵入胎体,需要用脱脂棉蘸取相应清洗试剂一点一点置换出来。这项工作并不难做,但是非常费时间,洗一两个月是常有的事,遇到顽固附着物有时会清洗半年甚至一年。因此,在清洗环节中一定要对效率有所克制,同时也要承担一些追求效率方面的压力。清洗粉彩常用的清洗试剂有84消毒液、洁瓷液,相互配合使用效果好很多。时间作用下,可以得到非常干净的茬口。当器物被清洗干净后,要使它充分干燥,一般是静置在自然无尘环境中12小时。

保护修复项目中常用的拼接材料是海克斯塔、艾劳达、AAA、509等。这些都是双组份胶,相对于单组份胶来讲更加稳定。如果损坏厉害,就是补配,需要填充材料,比如说瓷粉、高岭土滑石粉、玻璃微珠、二氧化硅等。填充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更多分析器物胎体质地,根据其颜色、密度来调配,与之接近的胎体材料。比如说补配紫砂类器物最好加一些铁红哈巴粉,其质地和颜色十分接近紫砂的颜色; 即使是景德镇窑的白胎体,也因为厚薄和质量好坏,在材料配比上有很多不同和变化。

有时候,还要将一件器物缺损处打磨平整,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技巧,通常做法是用手术刀立刀刮削,此时切忌平刀铲削,因为平刀极易发生跳刀,在补配面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刀痕。这些刀痕会在随色做完基底之后形成浅灰色的“线”,留下痕迹,后期难以消除。

动手画彩之前先要对粉彩不同颜色分析,确定绘画颜色先后顺序,避免后期因为漆料相融性特点自然混合,出现颜料分层不清、浑浊的问题。曾有人尝试通过重量或者体积来混色。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漆料用量较大的工作,比如说室内装修、汽车修理。先在电脑里找到颜色配方,然后按配方用量在漆料混合瓶中混合。这样混合出来的颜色大致准确,但不适合于修复调色。修复调色是一种多层次的被动调色。室内装修或汽车修理的调色是一整块颜色,是均匀的也是整体的,没有层次,色彩单一,不用过渡,不用衔接。陶瓷修复调色则不然。每一个粉彩颜色调整都要非常准确,能够和本体同类颜色自然融合,不突兀。

据说人的肉眼可以分辨出几百种颜色,陶瓷修复中集齐数百种颜色是不现实的,不论是在使用分辨,还是材料购买费用上,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最开始就坚持用三原色调色,会为后来做色打下坚实基础。通常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就可以得到大量色彩,而且可以在这些色彩中细微调整,使它更接近于所需颜色。调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了解,但是想要掌握这些技巧只能通过大量练习和试误。比如,一件粉彩雉鸡牡丹花口盘,主色彩是蓝紫色,因为缺乏对比,就很难一下分辨出它是泛紫的蓝。这时候我们就要对它进行颜色比较。我们可以用三原色的蓝色色卡与之比对,这样就可以发现这个颜色是发紫的,紫色在三原色中是由蓝加红组成的,在蓝色中一点点加入红色,直到得到想要的紫色。再用紫色与器物上的篮紫色比对,可能会发现颜色过明亮,再往颜色里加一点黑色,逐渐接近本体颜色,直到视觉效果不突兀为止。

(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人含蓄内敛,在儒家文化浸染下,形成了追求中和圆融、和谐统一的审美心理。例如,宋朝上至庙堂下至民间,这种审美特征遍布各行各业。最具代表性的,除了宫廷绘画,恐怕就是以“五大名窑”著称的宋瓷了。以最负盛名的汝窑为例,其对釉色的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天青、粉青、天蓝,色泽均以淡雅为上,“似玉、非玉、而胜玉”,釉色质感与玉文化对比,丝毫不脱离传统审美情趣。

变化发生在元代,青花则是这种变化的源头。虽说唐代已有青花,但终未形成气势。这或者是由于制瓷工艺尚未成熟,或者是由于釉料来源尚不固定。传统文化,青色象征东方,代表木。历来对青色解释颇多,从深蓝到浅蓝,再到绿,甚至黑色。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更多是一种意象色彩,象征着含蓄、内敛,甚至是似有若无的某种神韵和能量。元代蒙古族是尚白尚蓝的民族,蒙古包、蒙古服饰,均能直观体现,对于青料感兴趣实属自然,不过因此就说青花兴起是由于元朝大力提倡,则稍显武断。青花,以青色为釉料,直接在素坯上绘制图案,然后挂釉烧制,形成了与白色底色对比极为强烈且极富装饰感的金新瓷器种类。这种强烈的对比,打破了中国传统审美对中和含蓄的追求。元以前,在民间或许有对丰富色彩和强烈对比图案的广泛使用,但在庙堂之上的皇家内廷,其主流审美还是以素雅、平和为主。从元朝开始,宫瓷器上的青花釉里红、明青花、成化斗彩,各种图案纹样都摆脱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厚重、汉代瓷器上的素净色彩、釉彩单一,开始争奇斗艳地在中国各个阶层,尤其在皇室活跃起来。

清朝瓷器,最具代表性的是珐琅彩。其釉料最初和铜胎画珐琅一样,全部靠进口。至雍正年间国内烧制成功,并配制出各色珐琅釉料,随后逐渐传至景德镇及广东。乾隆朝,珐琅彩又和中国传统审美相结合,出现了与粉彩极易混淆的白地珐琅彩瓷器,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审美内涵,但因其更复杂的工艺和较低的成品率,一器难求。

(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大熊猫,这一在地球上生存超过800万年的珍稀物种,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公众在了解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做法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圈养大熊猫?为什么要实行人工繁育?

​​​​​​​保护野生动物分为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就地保护是通过采取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护自然种群等措施,在野生动物的原产地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首选形式,迁地保护是其重要补充。迁地保护的概念来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主张:当一个动物种群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的总数量下降到1000只(头)左右时,就有必要将其转移到适宜、安全、有保障的人工环境中,通过人工圈养、繁育使该动物的人工种群能够自我繁衍与维系。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进行野化放归,有计划地、科学地重建和复壮野外种群。上世纪80年代,野生大熊猫数量骤降至约1100只,生存前景堪忧。鉴于此,我国迅速开展了大熊猫迁地保护工作。

​​​​​​​大熊猫繁育存在诸多困难,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以育幼存活难为例,大熊猫生产单胎、双胎的概率各占一半,双胞胎的妈妈一般只选择一只强壮幼崽进行养育。即使生产单胎,头次生产母性不强、产后身体状况不佳的母熊猫,也会出现不带幼崽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大熊猫幼崽存活率低。为此,科研人员通过各种训练,帮助熊猫妈妈适应母亲的角色,让它们可以更好地哺育和照顾自己的孩子。科研人员还创造了仿生育幼法,模仿熊猫妈妈给幼崽喂奶、排便,确保幼崽能够健康成长。

​​​​​​​历经40余载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只增长至385只,占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的一半以上,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这一成就,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事业树立了典范。

(取材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该公园地跨川陕甘三省,纵横岷山、秦岭、邛崃山、大小相岭山系,将数十个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保护着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庇护着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垦种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甚至物种绝迹等诸多问题。再加上野生大熊猫以“隐士著称,行踪隐秘,警觉性极强,因此它们的身影更加难得一见。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生态走廊逐步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了一片。绵阳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区域,拥有的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积极投入到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中。如今,在绵阳,看到野生大熊猫已不是一件稀奇事,雪宝顶片区、平武片区等区域的巡护员时时能看到野生大熊猫下河洗澡或下山溜达。

​​​​​​​1984年科学家提出了“伞护种的概念。伞护种是指那些生态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态环境需求的物种。保护伞护种的同时可以让其他物种得到保护。大熊猫就是典型的伞护种。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通过各项保护工作,保护了大熊猫,也使得多种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复壮:在安州,上百只川金丝猴在林中觅食;在北川,斑羚一跃而起,留下矫健的身影;在平武,山脊线上的扭角羚好奇地打量人类……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努力践行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取材于绵阳熊猫分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接近1900只,栖息范围也不断扩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 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虽然受威胁等级降级,但是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不会降级。未来,我国将持续高水平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多措并举加强栖息地保护建设,持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大熊猫割裂栖息地的修复与连通,加大野化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复壮,推进大熊猫保护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圈养大熊猫遗传管理,促进种群交流,保证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熊猫遗传资源库,确保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可持续长期保存,为大熊猫增加一道永久保护屏障。强化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与健康。三是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际合作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健康监测和实地检查评估,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旅外大熊猫管理保护工作,同相关国际合作伙伴继续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

(取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链接材料】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科研机构。职能包括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宣传、大熊猫文化建设等。

​​​​​​​绵阳熊猫分局,指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绵阳分局。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地区的管理、协调、宣传等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属于自然资源部管理的国家局。负责拟订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等诸多工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