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2024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盘古气象大模型:超前精准预报天气

①现有的数值天气预报理论,是将多种观测资料包括雷达、卫星等,整合为网格化的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气象变量,再求解基于大气动力学的方程。随着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日趋成熟,不仅预报时长从1天增长至5—7 天,预报分辨率也从几百公里降至几公里。如今,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报天气更超前、更准确。

②盘古气象大模型研究改进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值天气预报方法,训练了一个三维神经网络模型。沿用了自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架构,由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其中高空层和地表层输入变量,经过独立编码后连接起来,使编码器——解码器架构得到输出变量。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约6400万个参数。

③与同期英伟达、谷歌等公司提出的方法相比,本研究通过采用三维神经网络模型,使得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多个高空层和地表层的气象要素,以更好地捕捉扩散、对流等气象过程。为了提升该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本研究还提出地球位置编码和层次化时域聚合技术,达到了缩短推理间隔、减少迭代误差、节省推理时间的多重益处。配备了上述技术的人工智能模型,被团队命名为盘古气象大模型。

④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欧洲气象中心第5 代陆面再分析数据集上进行,选取了 1979—2021 年的气象数据,并选定其中69个关键气象变量进行研究。盘古模型共有4个不同预测时效的神经网络模型,每个模型需要在192 块 GPU(图形处理单元)上训练16天,单步推理只需要在单个GPU 上运行1.4秒。这意味着,盘古气象大模型仅需不到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比传统数值方法快了1万倍以上。

⑤盘古气象大模型在2018年全年的欧洲气象中心数据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确定性预报精度超越了欧洲气象中心的集成预报系统。综合各气象要素的测试结果表明,盘古气象大模型将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增加了0.6天,而传统数值天气预报的时效每10年才能增加1天。

⑥盘古气象大模型还可以对台风路径进行预报。盘古气象大模型在2018年全球88个命名台风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台风眼位置3天和5 天预测的绝对位置,误差比欧洲气象中心高分辨率系统降低了26%和28%。2023年夏秋季,盘古气象大模型还对多个台风过程进行了实时预报,能提前5天判断出台风玛娃将在台湾岛东部海域转向,对于中国大陆没有显著影响,也能够在台风苏拉编号之前,即判断其将在菲律宾东部海域逆时针绕圈并登陆中国华南沿海。

(田奇 毕恺峰 谢凌曦 《科普时报》2024年3月 15 日)

【文本二】.

①华为云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一个三维深度祌经网络模型,称为盘古气象大模型。其主要技术贡献,一是采用了三维神经网络结构,更好地建模复杂的气象过程。二是采用地球位置编码技术,提升训练过程的精度和效率。三是训练具有不同预测时效的多个模型,减少迭代误差、节约推理时间。

②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某些气象要素的预报精度上超越了传统数值方法,且推理效率提高了上万倍。在全球高分辨率再分析数据上,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重要天气要素上,都取得了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气象中心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左右。

③盘古气象大模型也可用于极端天气预报。在2023 年汛期,盘古气象大模型成功预测了玛娃、泰利、杜苏芮、苏拉等影响我国的强台风路径。

(《科技日报》2024年3 月1日)

(1)、下面对两则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古气象大模型属于三维神经网络模型,能缩短推理间隔、减少迭代误差、节省推理时间。 B、文本一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盘古气象大模型快速高效的特点。 C、文本二第②段加点词“左右”表示估计的数字,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可以删去。 D、两则文本都说明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将会为天气预报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2)、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3)、文本二说明盘古气象大模型预报精度和推理效率高的特点,请在文本一中各找一例佐证它们。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本报2014年7月6日讯(记者程凤 通讯员孟立)动车飞宜万,蜀道变坦途。昨日上午,武汉至重庆的首趟动车D2251次满载着旅客,在如画美景中穿梭6小时50分钟后,到达重庆北站。至此,沪汉蓉沿江铁路大通道升级为动车通道,以武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式形成。

    早上7点50分,白色的D2251次列车静静停在武汉火车站内,不少旅客正在和它合影。15分钟后,它载着700多位旅客一路向西,将风光旖旎的巴山楚水连珠串玉。

    “动车像长了翅膀一样往前飞。”50多岁的武汉市民王女士说,“以前去重庆坐普快车,光路上就要15个小时左右,太不方便了,所以我一直没去。现在好了,7个小时到重庆,我准备去渣滓洞等红色景点看看。”

    10点08分,列车驶出宜昌东站,开进“世界最高建设难度”的宜万线。白云在山顶游弋,列车在隧道中穿行,小溪在山涧下细流。下午2点54分,奔驰了6个多小时的动车慢慢停在了重庆北站。

    1909年,詹天佑主持开建川汉铁路湖北段部分线路。后来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里重提修建川汉铁

    路的设想。只是这些宏伟蓝图,都消失在崇山峻岭中。100多年后,动车组已在这条动脉上畅通无阻。

    沪汉蓉沿江铁路全线通行动车,标志着横贯我国东西的沿长江铁路快速大通道真正形成。它与南北快速交通干线京广高铁等在武汉十字交会,与四通八达的其他动车线路,在武汉形成“米”字形动车网络。

    武汉铁路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称,每天有701趟列车经停武汉,其中430趟为动车。武汉将与东南西北10000公里范围内的特大城市更加紧密相连,长江经济带上的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实现半日直达,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宫课堂”的第二课开讲!你看了吗?

“液桥”实验:液桥就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其实背后原理是水的表面张力。我们在地球上也能做出液桥,但由于表面张力很弱,尺寸很小(通常只有几毫米)。而在太空微重力状态下,物体处于“漂浮”的状态,液体表面张力大显神威。

水油分离实验:水和油存在密度差,所以水会沉降到下面,油浮在上面,如果摇晃则会看到水油融合一起。但静止一段时间,水油恢复稳定状态后,又会“自动”分离。但在太空上微重力状态下,即使静置很长时间,水油并不能分层。但由于水、油的物理性质未变,利用密度不同,通过旋转,运用离心力就能神奇地实现水油分离。

冰墩墩太空运动:在地面抛物会看到物体下坠,并在空中划出一道抛物线。而在太空中,王亚平老师抛出冰墩墩,它并没有下坠,而是沿着抛出方向匀速前进。这就完美诠释了牛顿第一定律:当合外力为零时(微重力状态下),静止的物体将继续静止,运动的物体则将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揭秘第二次“天宫课堂”四项实验原理》广东科技报,2022.03.24)

【材料二】

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航天员王亚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6月20日在太空,我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当了一回物理老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在失重环境下的奇特的物理现象。你们学会了怎样在太空中测体重吗?还记得那个美丽的水球吗?

我是一个山东女孩儿,高考那年,空军到我们学校来招收女飞行员。那个时候女飞行员八年才招一批。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去报了名,竟然通过了所有的体检和测试,并且幸运地走到了最后,成为了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员。

2003年在神舟五号杨利伟首飞的那一年,我记得发射的当天,我是和飞行部队的战友们一起在电视机前观看的。当火箭发射的那一刻,我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年我23岁,就在那个时候,那个在我心里早已扎根的关于蓝天的梦想变得更加迫切。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当火箭点火伴随着巨大的推力,我感受到了梦想实现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梦想和中国的梦想融合在起的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相信不远的将来,你们一定能拥有最美丽的飞翔。

(《有梦就有动力》,有删改,王亚平,“2013年开学第一课”)

【材料三】

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让世界听见中国梦想的声音,“天宫课堂”闪耀着拼搏奋斗、努力追梦的中国精神。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再到如今“天宫课堂”的开设,中国航天一步步跨越星辰大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天宫课堂”让世界听见中国梦想的声音》,国际在线,未来漫评,2021.12.11)

“天宫课堂”彰显着中国科技自信。世界上最高的“天宫课堂”,顺畅的天地互动交流,实时身临其境般地面向全球的开放直播,展示了中国航天的自信、开放和强大,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具体体现。

(《“天宫课堂”展现中国科技自信》,荆楚网,东湖评论,2021.12.11)

“天宫课堂”点燃了探索来知的科学梦想,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激发了新时代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爱国情怀,就如同一座飞架在太空与地球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我国科学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天宫课堂”点燃科学梦爱国情》,荆楚网,东湖评论,2022.03.27)

【材料四】

以下内容为“百度百科”网页词条检索信息——

中国式浪漫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3,800,000个

中国式航天浪漫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

非连续型阅读

【材料一】

互联网应用产生数字鸿沟

随着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在深刻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一些老年人感到无所适从——扫不出健康码而徘徊在商场门口,用不了移动支付在收银台前干着急,不会在线预约去医院挂不了号……

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技术和服务对老年人不够友好,“适老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市场上大部分产品和服务是为年轻人研发的,在设计理念上并没有充分考虑老年用户的需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说。从公共服务来看,部分地方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未能充分进行“适老化”调整,如必须线上预约订票、扫码支付货款、仅提供扫码出行通道等,使得老年人感到手足无措,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老年人自身存在生理上的机能减退,面对新技术容易产生焦虑感。不仅如此,老年人在面对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时,总是担心自己操作失误弄坏产品,或者遭到网络诈骗。

【材料二】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64亿,占比高达18.7%。全国老龄办预测,按照当前人口增长幅度,2030年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加速的时期正好也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期,两相叠加,中国老年网民数量仅用六年时间就实现了从2600万人到1.23亿人的飞升。

以下是某网站针对中老年群体、移动互联网用户进行调查的统计资料。

自2021年1月起,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专项行动。鼓励更多互联网应用推出简单易操作的界面模式,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等多种无障碍功能。如12306手机APP推出具备适老化、无障碍功能的“爱心版”,交互更简单,操作更方便,同时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等特点。提升互联网应用的方言识别能力,方便不会说普通话的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

【材料三】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意义谈

近几年,数字工具快速更迭,一些老年人跟不上数字化的步伐,主要向家庭成员学习使用数字工具,而这类教学关系的建立,促进了老年人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某论坛观点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绝不是“赶时髦”,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互联网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打开便利生活的大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听听音乐、看看电子书,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某微博观点

学校联合社区开展“智慧养老,乐享生活”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搜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现代文阅读

    首个贵州通史展来了!3503件套文物为您讲述“贵州故事”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当一个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固定节目”基本陈列展改造提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一次,我们将用博物馆语言讲好贵州30万年的故事,由此告诉你,“我们”从何而来!

    2024年2月3日,贵州省博物馆以“人文山水时光峰峦”为主题的“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首次系统展示贵州30万年历史文化的通史展览。

“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是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贵州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

    2021年6月,贵州省博物馆正式启动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其间,多次邀请省内外知名历史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领域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论证会,大纲经多次修改完善,明确展览定位、展览结构和叙事方式,不断创新展览叙事,提炼文化内涵。

    据悉,“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分三个展厅,面积近6000平方米,展出文物共计3503件/套,其中80%的文物为首次展出。

    展览共分“洞天岁月星光闪耀一史前时期”“青铜之光华夏一脉—先秦时期”“郡国并治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兼容并包因俗而-隋唐至宋元”“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黔境定格社会开清代贵州”六个部分,讲述贵州从旧石器时代直至辛亥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

    其中,重点突出汉代设置郡县、明代贵州建省、清代大规模改土归流等大事件,提炼展示夜郎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彰显贵州在历史长河中融入华夏核心的发展进程。在藏品文物展示上,“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饰虎铜釜、永元十六年青釉硬陶罐、播州杨氏金凤冠、鹭鸟纹蜡染衣裙等珍贵文物将继续与观众见面。此外,贵博馆藏清水江流域征集东周青铜器、南宋杨粲墓石刻、清咸同苗族铁甲衣、清贴贝片坎肩战甲、张守宗墓出土服饰等重要文物也将首次公开亮相。值得一提的是,开展期间,观众还能看到贵州“最贵的两辆车”—-兴义万屯8号墓出土铜车马与兴仁交乐6号墓出土铜车马原件的首次联袂展出。观众可一睹汉代贵州地域造型不同、功能各异的铜车马风采,了解汉代贵州车马交通的繁盛景象。

    在展现形式上,展览将场景还原、雕塑、沙盘、多媒体互动、图文展板、3D 打印等多种展示手段与展品实物相结合,给观众极大的历史代入感及沉浸式体验。展览系统呈现贵州最新的考古成果,包括各遗址出土文物、遗迹、考古研究等内容。如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古人生活场景、毕节青场瓦窑遗址、遵义杨粲墓、遵义海龙囤、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等,增强了展览的生动性与可感性。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紧扣时代主题,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全景式展现30万年间的贵州通史,生动呈现30万年来在贵州土地上发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用博物馆语言讲好了“贵州是中华文化主藤结的一个瓜”的故事,全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贵州历史文化长卷。

(选自2024年2月4日”多彩贵州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