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九江十一中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ㅤㅤ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ㅤㅤ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吾未见其可也。”

    ㅤㅤ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ㅤㅤ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得尽读书之法也。”

    ㅤㅤ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ㅤㅤ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切身须要急思量。”

    ㅤㅤ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ㅤㅤ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ㅤㅤ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要有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 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地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 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D、“我觉得……”“我想……”“我们现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3)、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题。
                                                                                                专注造就成功
        ①《列子》记载,楚国钓鱼高手詹何,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渔竿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不用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而他的钓鱼线没断,鱼钩也没直,连渔竿也没弯。楚王听后很好奇,问他诀窍。詹何回答:“当臣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是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②詹何能够创造出如此大的奇迹,靠的是专注精神。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客观等诸多方面,可专注是必备的心态。专注是一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你做事专注,成功离你就不会远。
        ③人生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尝试,更不可能在每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不乏聪明才智之人,有的甚至智力超群,但是他们总爱在做一件事时却想着另一件事。他们有太多的爱好、欲望和想法,唯独缺少专注精神。若要有所成就,就应培养自己专注的习惯,不管身边多么喧闹,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专心处理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④专注造就成功。沃伦•哈特格伦很小就做了一名挖沙工人。挖沙工作是漫长又辛苦的工作,这让沃伦•哈特格伦下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从1969年开始,他每天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同时,他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病的药物。他因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⑤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他的1000多个发明,涉及光、电、磁等诸多方面,他像是一个“通才”。但他的“通”,是建立在每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发明基础上的。反之,就什么发明都搞不出来。
        ⑥孔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专注之人,确定目标后,能够凝神聚气,心不妄动,执著如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使自己的能量发挥至极限。即便遭受挫折、遇到诱惑,也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濓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以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地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淹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犹如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了我的眼睛!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远方的木船己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选自《围成杂文》,文章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①对此我完全赞同。②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③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④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

①19世纪,住在巴黎乡下的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有一个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即怀着虔诚的心情每天按时看日出。正是经年累月地与最磅礴最壮观的自然景象的亲密接触,懂得了敬畏生命的伟大神秘,成为一个精神灿烂的人。以至于相隔一个多世纪

②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是精神强健的人。精神强健,就是宠辱不惊,心灵轻盈澄澈,时时处处欢悦。身处逆境,不悲观不绝望,而是坚强不屈,就像一粒深埋于冰冷坚硬泥土中的种子,在无边的黑暗中,养精蓄锐,默默等待着时机,则以不可遏制的力量蓬勃而出。顺境中,不得意不张扬,而是以平常心态,努力生长,就像森林中的那些参天之树,在清爽的晚风里,尽情舒展枝叶,不为争名夺利,标榜自我,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他默默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在文物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个精神强健的人,总是“不以物喜,他看淡得失成败,坚守自我

③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是心怀悲悯的人。心怀悲悯,就是内心柔软憨憨,不存忌念不藏歹意。漂母是秦汉时期淮阴地区的一位普通劳动妇女,以帮人洗衣为生,心生悲悯,分给他一口饭吃,才有了大汉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辉煌一页。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的施食之举体现的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无私大爱。当别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一个精神灿烂的人不会漠不关心、袖手旁观,而是会竭尽所能施以援手,助他一臂之力,最起码也会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同情他们的遭遇,尊重他们的无奈,保护他们的尊严,冷酷无情地倾轧他们,恣睢肆意地践踏他们的尊严

④一个精神灿烂的人,还应该是勇敢正直、诚实无畏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坦坦荡荡,襟怀坦白,干出损人利己的勾当;不会为了一己思怨;更不会屈从某种力量而出卖灵魂,阿谀奉承,做出丧尽天良的坏事。他心存感恩,敬畏天地,他铁肩担道义,甘洒一腔热血,一往无前,“虽千万人,即使牺牲自己也无所畏惧,毫不足惜。革命者陈然就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就可以恢复自由。可他却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慨然高歌“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最后凛然就义,虽死犹荣

⑤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每一天都活得光辉灿烂,通透豁达,就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小太阳,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和爱带到哪里。所到之处,给无助者以力量,给悲观者以勇气,给孤独者以友爱。

⑥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因自己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更明媚,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也是生而为人的责任和使命。

⑦亲爱的你,别放弃,即使我们难以做到,要朝精神灿烂的方向,默默跋涉,努力前行。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7期)

阅读

毛泽东诗词导读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去湖南湘乡读书。临行前,他给父亲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从此,他走出闭塞的韶山,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终于成为改造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成为一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是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伟人。毛泽东诗词无疑是承载和表露毛泽东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毛泽东读诗、学诗、解诗、论诗、赋诗,个中必有一个“情”字。他和同学、老师、恋人、战友、诗友、亲友、民主人士、身边工作人员、国际友人等等的诗词交往,也必定包含丰富的情感因子。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情感不是一般文人的那种“小我”之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的“大我”之情。

毛泽东诗词____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革命生涯,____谱就了中国革命艰辛历程的宏伟史诗。毛泽东的三句诗,便可勾勒出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进程。《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路究竟该怎么走?中国的命运该由谁来主宰?那时的毛泽东仍在进行苦苦地思考与探索。《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的革命自信。

毛泽东诗词在审美方式上既反映了他个人的审美趣味,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

毛泽东诗词中,有多首咏雪之作,形式不一,情态各异,都是神来之笔。“雪里行军情更迫”“飞起玉龙三百万”“更喜岷山千里雪”“梅花欢喜漫天雪”……在他的咏雪诗词中,雪飘逸多姿,无所畏惧,俨然毛泽东的胸襟;雪晶莹无瑕,单纯清隽,象征着完美人格,这恰似毛泽东的追求;雪纵情肆虐,严峻冷酷,更能激发毛泽东的澎湃诗情。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情结成为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但毛泽东对秋天却情有独钟。他有很多诗句吟咏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木霜天红烂漫”“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绝无哀婉与悲情。他打破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境界,展现了辽阔豪迈的艺术追求。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但他以美铸诗,意境高远。《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大笔写意,他眼中的空间场景是无垠的宇宙,他眼里的时间流转则是由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英雄人物贯穿起来的。词作展现了毛泽东善于从空间和时间的宏观全局中审时度势的宏伟气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启迪,蕴含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毛泽东诗词还有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巨大作用。1936年7月起,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采访。毛泽东与他多次彻夜长谈,还把《七律·长征》抄赠给他。《七律·长征》只有区区五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高度浓缩,充分体现了长征历程的波澜壮阔与独绝古今的精神价值。《红星照耀中国》一问世便风靡全球。毛泽东手抄的《七律·长征》附在书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彰显了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毛泽东用诗词让世界了解了中国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讲述中国共产党人追求解放道路的故事。

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情感、理性和审美取向,这些诗词已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融历史、政治、审美、文化于一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①节选自《毛泽东诗词导读》,作者汪建新,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把传承民族文化这件大事办好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盛世修文,存史启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我们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②中国的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是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文献典籍编基对文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春秋时期,孔子主持编订“六艺”,开启了古代典籍整理编纂的先河;西汉年间,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整理群籍,首创中国图书分类六分法。大型图书文献的编修,是盛世修典的重头。唐太宗组织修了多部正史。宋代编纂了很多大型图书。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官修《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等恢宏的图书编暴工程。历代典籍整理编纂工作,描绘出中华文明史上一道道耀眼的风景,为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做出重大贡献。

③盛世修文传统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既有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也有经济、政治、社会原因,是悠久历史传统、长期文化积累和良好时代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历史文献对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这是盛世修文传统形成的深层心理原因。其次,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的经世致用功能,注重典籍编暴和文献收藏,这是盛世修文传统形成的政治文化动因。此外,太平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文昌盛,为盛世修文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人才储备。修文立典与繁荣盛世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④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文献古籍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儒藏》等编纂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国家评选并公布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重点实施《永乐大典》、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中华版本传世工程(古籍部分)和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

⑤今天的中国,国力蒸蒸日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修文修典,把传承民族文化这件大事办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要实施好各种大型文献编纂出版工程,促进珍稀古籍文献的影印出版,为研究利用提供便利。做好中华典籍文献的整理、标点、注释和翻译工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及奠定基础。做好中华典籍文献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价值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思想内涵与人文精神,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工作。还要做好典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编纂大型文献典籍数据库。促进典籍文献的“活化”利用,通过数字化立体交互方式、沉浸式文化参与方式等,让典籍文献走进人民大众,走进青少年心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⑥以古鉴今,知往察来。中国典籍文献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丰厚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我们一定要做好盛世修文这项工作,让古老中华文明焕发新的时代荣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