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为讲好《家乡故事》,某中学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展开了专题活动。
(1)、下面是以“贵州” “文化遗产”为关键词搜索到的信息,汇总时,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

序号

内容

1

①截至2023年底,贵州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海龙囤土司遗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遵义、镇远),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侗族大歌、苗族剪纸、石阡说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③红军长征足迹遍及全省60多个县,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

2

④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苗族村寨、侗族村寨、中国白酒老作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正在稳步推进中。

3

⑤贵州因独特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享有“公园省”的美誉。⑥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原因,要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

注: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世界遗产。

(2)、请你对同学们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将倡议书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家乡被誉为“”,这里的绿水青山已美名远扬,但丰富的文化遗产还需要我们多多宣传。我们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它们分别是 ② ,我们还有一项“全国第一”:③ ,我们的家乡,值得讲述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爱上贵州。

建设美丽家乡,让我们从讲好家乡故事做起。

某中学学生会

2024年5月5日

(3)、为讲好国家级非遗“茅台酒酿造技艺”的故事,同学们对其历史文化进行了补充,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①近代以来,茅台镇大大小小民间酒坊的故事,折射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艰辛。

②当地人民用茅台酒为工农红军接风洗尘,千方百计抢救安置伤病员、掩埋烈士遗体。

③开国大典前夜,周恩来总理选定茅台酒为主酒。

④茅台酒的历史上可溯至清代道光年间,因盐运事业而兴起的茅台酒镇。

⑤1935年3月15日,红军长征途中,到达茅台镇后,严守纪律,坚持公平买卖。

⑥17日红军从茅台镇三渡赤水,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剿”红军于遵义的美梦。

⑦茅台酒承载了浓浓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A、④①⑤②⑥③⑦ B、⑦①④⑤⑥②③ C、④①②⑥⑤⑦③ D、⑦②③①④⑤⑥
举一反三
编辑组想再分享一些文章意图传递出人文之美,挖掘背后的故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那个叫陈景润的人

馒头大师

①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长大后回过头看,他其实更是一个战士。 

②1957年,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初入研究所,陈景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半导体收音机,原因是他想收听英语新闻,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他非常清楚,当时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资料都是由英语写成的。按陈景润当时的收入和积蓄,买一台全新的收音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去五道口花15元淘了一个国产坏掉的旧货,然后买了一本《电子管原理》,自学技术,居然把收音机给修好了。 

③当时,陈景润住的是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间,楼下就是锅炉房。房间很小,连桌子都放不下,他把被褥掀开,用床板当写字台。整个房间除了床、脸盆、椅子和两个暖瓶以及一堆药瓶之外,就是一麻袋一麻袋的演算纸——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陈景润全靠一张纸和一支笔人工计算。但陈景润却很快乐,因为这里的数论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这也让他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④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第17期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他宣布,自己证明了“1+2”。但业界在震动之余, 也有疑问:陈景润并没有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事实上,不是陈景润不想列,而是他的证明过程有200多页,一本杂志都登不下。但陈景润并不慌,因为路已经初步走通,接下来他只要简化下证明步骤,就可以完整发表了。但那根原本以为很快就会实现突破的“进度条”,却因为“文革”忽然停滞了。 

⑤1972年,陈景润再次投入到“1+2"的论文修改中。知情者都知道这是一篇份量极重的论文,但也有人对这篇修改中的论文迟迟没有面世而传起了风言风语:“现在发表论文没稿费, 他肯定是想等到恢复稿费制度后再发。” 

⑥这种传言把陈景润也逼急了,连忙解释:“我之前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200多页。就像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 

⑦捷径当然是要找的,但陈景润自己也没想到,整整耽搁了七年。1973年2月,春节刚过。陈景润从宿舍里走出来,把一叠厚厚的稿纸交给了李书记。“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 那叠稿纸,就是陈景润经过大幅度优化,从200多页精简到100多页的“1+2”的证明过程。 

⑧1973年4月,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杂志,在英文版16卷2期上全文刊登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立刻轰动全球数学界。当时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原联邦德国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已经进入校印阶段,在看到陈景润的这篇文章后,他们立刻叫停了印刷, 要求必须在这部原本由十个章节的著作中再增加第十一章,章节命名为“陈氏定理”。 

⑨1978年1月,《人民文学》元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长达16000多字,是作家徐迟深入采访了陈景润和他的身边人后写成的。一时之间, 街头巷尾,工厂学校,大家都在讨论“哥德巴赫猜想”,都在讨论陈景润,有媒体称,“刮起了一股‘陈景润旋风’”。 

⑩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出事了。一向很少出门的他,那天忽然想去一次书店。 陈景润平时走在路上都只自顾自思考问题,很少会“眼观六路”。在从书店回来的路上,一辆飞驰的自行车把他猛地撞倒,他后脑勺着地,当场就流了不少血。神志不清的陈景润当时忍着剧痛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去中关村医院,因为他的医保在那里;二是请求交警不要为难那位骑车的小伙子。 

⑪1996年1月17日,陈景润忽然高烧发到40度,且几天不退,此时他还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后经诊断为肺炎,10天后又出现了心跳骤停现象。3月19日,63岁的陈景润带着一份遗憾,永远闭上了眼睛。妻子由昆含泪执行了丈夫的最后一份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陈景润说,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后一份贡献。1999年,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 

⑫时至今日,由昆和儿子陈由伟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有时依然会哼起陈景润生前最爱的那首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选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