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4年校联考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保定还是一座冠军之城,请结合下面材料探究保定能获此殊荣的原因。

材料一:2021年12月27日,保定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多年来,保定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众多优秀体育人才。截至2023年底,保定共输送了以郭晶晶等六名奥运冠军为代表的24名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和165名全国冠军。2024年又新增5名全国冠军,目前保定输送的全国冠军已经多达170名。

材料二:近年来,保定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仅2022年,建成环城水系马拉松赛道,完成90处体育场地配套建设,打造口袋公园、健身步道、社区运动场等健身空间,一批运动场馆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浓厚的体育氛围助力保定体育不断前行。

材料三:保定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定市着力推进体教融合,建立起小、初、高各学段“一条龙式”的人才培养链条,让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学校可选、有项目可练,青训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现在,许多中小学已经从“一校一品”实现“一校多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①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而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材料二:《朗读者》节目将文字、声音和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文字、声音以及情感之美。有研究表明,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大声朗读会使脑神经处于于极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思考;②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再现文章的“诗性美”。

       材料三: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③在信息化时代,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字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也许即便写出来,字体也实在有碍观瞻。

       材料四: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字。”我们总结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字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④练字如修面,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经过70多年  ①    的治理,黄河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黄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防洪、行洪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干支流骨干水库、河防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保障了黄淮海平原12万平方千米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例如上游建成的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对保障兰州市的防洪安全和减轻宁蒙平原河道的凌汛威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游的宁蒙河段、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沁河下游、渭河下游和其他支流修建的大量堤防、护岸工程,在保障两岸地区防洪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为黄河安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处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让黄河陷入“一碗水,半碗沙”的无奈之境。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0年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6万平方千米,建成9万多座淤地坝和大量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亿吨左右。这使得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提高,促进了相关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了解,由于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的取得,从1983年到现在,黄河流域川掌沟地区的土地利用率提升近5倍,粮食产量增长近5倍,农民人均收入更是大幅增加。逐渐铺展的绿色,不断跃升的数字,真真切切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表1  黄土高原入黄泥沙量统计

 

表2   黄土高原(武山县)农民人均收入统计

(材料三)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质量得到了提升,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流域内大中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   ②    ;水生态保护力度加大,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加强流域地表水资源保护,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实施节水、跨流域调水和其他替代水源措施,控制地下水的开采。2020年还将逐步退还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加强了流域水质生态的综合管理和科技支撑能力,提升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质量,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例如现已建立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了涉水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了流域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水沙监测与预测预报体系也已初步建立,还建设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支撑能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