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蒲公英

壶井荣

①“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②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噗”地一声把茸毛吹去。

③“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

④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蒲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起自己跟着小伙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孙子一般的儿子,吹个茸毛瞧瞧。

⑤“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噗!”小儿子高兴了,从院子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毛一般飞舞着,四散在狭小的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

⑥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⑦我爱它这忍耐的坚强和朴实的纯美,曾经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说因爱它而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不是因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地里寻觅野草么?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作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不能算野菜,变成美味了。

⑧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菜,掺在一起煮成难吃得连碗都懒得端的稀糊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据新闻杂志的报道,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掉苦味就好吃了。就在这一次把蒲公英找来当菜的时候,我偶然忆起儿时唱的那首童谣,就种了一棵在院子里。

⑨蒲公英当初是不太愿意被迁移的。它紧紧扒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让人以为它枯死了。可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眼看着有了生气,过了两年居然开出美丽的花来了。原以为蒲公英是始终趴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因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势的么?

⑩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家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

⑪“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

⑫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像孙子似的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个刚满周岁的男孩,比蒲公英迟一年来我家。

⑬男孩子和紧紧扒住土扎根、不肯让人拔出来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这个“蒲公英儿子”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战争从这个刚一周岁的孩子身上夺去了父母。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

⑭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孙子一般的小儿子吹着蒲公英的茸毛:“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选自《语文读本》,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儿时、战时与眼前三个时间段的蒲公英。 B、反复出现的民谣形成照应,使行文紧凑,也渲染了一种温馨平和的氛围。 C、第④段“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不点儿的降落伞”与“也给孙子一般的儿子”中的“小”字含义完全相同。 D、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寄寓作者反对战争,祈望和平,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下列关于对比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公英当初“不太愿意被迁移”“好像受了很大伤害”与一个时期后“有了生气”“开出美丽的花”进行对比。 B、原以为蒲公英是趴在地上的姿势与移到菜园后冲天直上的姿势进行对比。 C、眼前孩子们的幸福生活与自己战争年代缺少食物的生活进行对比。 D、蒲公英茸毛悬空飘舞四下飞散与小儿子吹蒲公英茸毛丰富的想象进行对比。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牵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做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道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 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是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分三点加以概括。(每点不能超过7个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最近,我常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约莫十个月大时,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门口,看到余妈妈摆弄了一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她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中庭,你必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能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

    ③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准备晚餐。我发现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在地上,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而你独自坐在客厅,灯光稀微处。你的模样和我伤心时的模样如出一辙。我轻轻敲了敲门。你看见了,先是一愣,接着,你如一头奔驰的豹,迅猛地朝我爬了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哒哒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④我推开虚掩的门,向前,一把将你捞起。

    ⑤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我更好奇,若你回过头来找我,会看到我的哪一种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孩子,你渐长之后,是否会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了。

    ⑥孩子,我很少与你说,我曾跟你一样,搜寻妈妈离开时的背影。一回是小时候,妈妈带我进城,探访开冰果店的堂姐。我沉溺于吃刨冰,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捉弄我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张皇复张皇,竟相信堂姐所言,凶猛地哭了。

    ⑦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  

    ⑧下一回,张望妈妈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高中毕业前,老师公开询问谁愿意提前服役,全班四、五十个人,几乎都高举着手。到了体检报到,只我一个人。虽一人,我仍独往,深信能够当个好军人。

    ⑨新兵训练,“500米障碍”是我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以及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我虽努力,却总不能完成,最终需要加入集训。

    ⑩那段时间,每逢假日,妈妈总会舟车劳顿来受训中心看我。她带来零食,看我狼吞虎咽,是否感慨我竟饿得如此厉害?看我的体魄渐渐壮硕,对我的成长,又感到欣慰?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欣喜我长大,又担忧我忘了她;高兴我能独立,又忧心我的独立,剥夺她照顾我的习惯。

    ⑪会客时间不长,我目送妈妈,走上停在操场旁的交通车。车子开动了,我仍看见妈妈,几步一回头,频频挥手,那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又像在说,别担心,妈妈跟你都会好好的。  

    ⑫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回到五百米障碍场。我福至心灵般省悟到妈妈不能是永远的靠山。我独自持装备爬竿,臂力耗费殆尽,再战矮墙。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它、冲击它、挑战它。几天后的测验,我不仅克服了,还成绩出色。当时我,气力已然耗尽,气喘连连,我望向妈妈上车的地方,淡淡地笑了,跟她说,我做到了。

    ⑬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爬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中国珠算

    ①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度过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将廉价的制作材料、精巧的设计思想和深刻的数理内涵整合在一起,组合为一种气质非常独特的计算体系,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②珠算由筹算演变而来,人们在算筹的基础上,改进发明出了更为先进的珠算盘。珠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据说当时就有了“算板”。到了东汉末年,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一种珠算盘,每位有5颗可动的算珠,上面l颗相当于5,下面4颗每颗当作l,这是对珠算盘最早的确切的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对珠算盘的记录更加详细,如数学家徐心鲁的《盘珠算法))插图记载是上l珠;午荣的《鲁班经》是上2珠,下5珠,除此之外,他还记述了算盘的尺寸。

    ③最常见的传统算盘,为上2珠,下5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盘进行计算时,采用“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l0时便向前一档进位1。古代的珠算法,以手拨算珠进行运算。为了快速掌握各种算法,人们将手指动作编成了口诀,并不断探索着如何优化算法和动作,让计算变得更加快捷.

    ④珠算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起源甚早,失约春秋战国时就已在筹算中应用了。到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九除者增一”“八除者增二”,后来渐渐演变为“九一下加一”“八一下加二”等口诀。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中,叙述了“九归”。他。在当时流传的4句“古括”上,添注了32句新口诀。元代朱世杰的《算学启蒙》载有九归口诀36句,之后丁巨的《算法八卷》,其中也有“撞归口决”。就这样,珠算的口诀慢慢丰富起来。到了明代,各位有识之士纷纷努力,先后对古珠算法进行了总结、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算盘的应用领域。

    ⑤这些努力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借助珠算盘这个简单的工具,算术这门本来需要一定理解能力的学问在大众中迅速而空前地普及开来。计算,已经不再是有知识的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了。现在,只要能背下珠算法口诀并辅以一定时日的拔球练习.即便是不懂算术原理的粗汉,照样也能完成加减甚至乘除等复杂的日常计算。

    ⑥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盔民问,常会听到“金算盘”  “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出入平衡,分毫不差: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⑦简简单单一副算盘,背后竟有这么多学问,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王渝生,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的题。

难忘那张圆脸

①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②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③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④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⑤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⑥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⑦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⑧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

⑨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⑩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⑪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我被震动了。

⑫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⑬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