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巴东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

____(梅雨墨)

①这几日大哥来电话,说父亲经常念叨我,问我最近回去不。

②父亲已经93岁了,身体还不错。不过,自从母亲7年前过世,本来就不擅言谈的他变得更加寡言少语,就算我回到家想和他多聊几句,他也是聊不了多久就对我说:“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我也眯一会儿。”不像母亲和我总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聊上一整天。

③父亲晚年得了糖尿病,一直需要吃药。母亲对他照顾得非常好,让他在饮食上注意,所以靠口服药就控制住了病情。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突然开始喜欢吃一种简易包装的饼干。这种饼干很甜,酥脆可口,但显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合适。

④早些年回家,我看见父亲偷吃这种饼干。每次父亲从自己房间的枕头底下偷偷摸出一袋饼干,吃不了几口,就会被母亲发现。母亲从她的房间里急匆匆地出来,快步来到父亲的房间,声色严厉地数落父亲:“老头子,你还真是改不了这个坏习惯。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还偷吃饼干?”于是,父亲只好讪讪地把饼干放好,说:“我就是嘴里泛苦,尝一口,也没吃多少。”

⑤但是,正像母亲说的那样,父亲偷吃饼干成了坏习惯,他并没有因为母亲的数落就不再吃,几乎每天都要摸出来吃一两块。而母亲总能迅速发现,并严厉制止。于是,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在上演。父亲和母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却整天为这一点小事而产生不愉快,我觉得母亲有些小题大做了。

⑥但很快,我便觉察出诸多不合理之处:那小袋饼干为何总是吃不完?为何一直存在于父亲的枕头底下?父亲为何不是悄无声息地摸出饼干,又悄无声息地独自享用?那撕开袋子和吃饼干发出的脆响,每次我在家都能听到。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让照顾他们的阿姨去门口小卖部买饼干这件事应该是母亲默许的,还有那偷吃的声势应该也是父亲故意为之。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⑦直到有一天,我一下子全明白了过来。

⑧那是寒冷冬天的一个星期四,母亲突然得了重病,大哥看情况不好,立即给我打电话。我们送母亲去医院的时候,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突然对我说:“你妈如果住院,就托人带话回家,好让阿姨送饭过去。”

⑨这一走,母亲再也没有回过家……忙乱中,我似乎忘记了父亲的存在。处理母亲的丧事期间,我回家拿东西,父亲看见我,急忙问:“你妈怎么样了?住上院了吧?你怎么不托人回来,让阿姨给你妈做饭送去?”我无法回答,因为母亲已经过世,而我也不知道怎么向父亲说这件事情,所以只能含糊其词:“不需要送饭,医院里什么都有。”然后就急匆匆地走了。操办完母亲的丧事,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

⑩当我用钥匙打开大门后,发现父亲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轮椅上,斜侧身背对着我,夕阳照在他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曾经在我的眼里非常高大的身躯如今却显得那么瘦小。他回头看了我一眼,并没有说话。我也没有说话,只是瘫坐在他身后的沙发上发呆。

⑪不知道坐了多久,我突然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原来是父亲在撕他手中的那袋饼干。他撕包装袋时发出了很大的声响,比我听到的任何一次都刺耳。父亲一边撕那袋饼干,一边不断地望向母亲的房间,直到他颤抖地拿出一块饼干,只吃了一口,那块饼干就碎了,散落了父亲一身。父亲并没有理会,而是慢慢地掏出另一块饼干,这次他没有吃,而是紧紧地攥在手里,慢慢地揉搓着。我看着饼干屑从父亲的指缝里慢慢地掉落下来,仿佛看到那慢慢逝去的时光和生命。

⑫饼干渣掉落一地,父亲把轮椅稍微转了一个方向,这样,就可以对着母亲的房间。他一直望向那里,一句话也不说。那小小的“游戏”,是他们之间的默契。这一次,我知道,父亲是注定要失望了,因为母亲再也不会从那个房间里冲出来,走到他的面前去大声地数落了。

⑬我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但我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 (选自《解放日报》)

(1)、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文中的父亲和母亲经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3)、品析第⑪段中划线句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主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供应中石油所占比例约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滑油、橡胶、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呢?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中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像水聚集在水库中那样聚集在沉积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地质学家认为,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因圈闭构造遭到各种地质作用的破坏而流失掉。在经历生成、运移和储集后,石油一般分布在近地表的范围内。
        ⑥可以看出,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对应着生油环境、沉积盆地的形成。相当规模的生油源岩、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是生成石油和发现石油的核心。在石油的生成过程中,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化开采的价值。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邂逅霍金

       ①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④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不都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⑤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⑨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⑪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⑫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⑬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

      【注释】①邂逅:偶然遇见。②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力学的研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 铃

薛培政

①“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不知是纷飞的雨点泣染了离别的气氛,还是滚动的泪水浸湿了干燥的天空。听着这首浑厚悠长、震撼人心的《驼铃》,一向以刚强铁血著称的军人就不吝惜眼泪了。

②绵绵阴雨中,走下哨位的士官班长廖成刚,心情就像被雨水浸过一样,湿漉漉的,随时都会掉下眼泪来。“你小子整天吆喝‘流血流汗不流泪’,这阵子咋怂了?”带着微微泛起的酸楚,他默默走到训练场边,望着眼前的一切,心底翻腾开了。

③他五年前下连,是在冬季的傍晚。夜幕降临,群山隐没进夜色,营区就成了一座孤岛,周围一片寂静。望着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新兵,黑脸连长发话了:“想哭,今晚就哭个痛快!等明早起床后,都给我打起精神,拿出咱猛虎连的血性来!”

④翌日晨起,全连被拉到训练场进行会操。身手不凡的连长、排长和老兵,动作精准得让新兵们佩服不已。等到新兵上场,连长站在一旁,看着一个个过关。哪怕动作有一丁点儿不标准,连长也要大声命令:“重来!”末了,全连肃立,由排长领诵标语:“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进来是块铁,出去就是钢!”上百人热血沸腾的吼声,如霹雳,在山间嗡嗡回荡,也在新兵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⑤初次参加五公里山地武装越野,跑到极限时,他感到快撑不下去了。连长对他吼道:“廖成刚,别装怂,你给老子跟上!”说着就朝他屁股上给了一枪托。他在心里暗骂:“简直是个魔鬼!”

⑥400米障碍由八组障碍物组成,每组都是一道关口。第一次过独木桥,从小恐高的他走到中间不敢迈步,连长拿根长棍在下边敲打:“堂堂男子汉,咋拖泥带水?大胆往前走!”他被逼着通过独木桥后,脸上分不清是泪水还是汗水了。

⑦开春后的高强度训练,他吃不消了。趁着那晚下雨,他悄然翻越围墙,朝火车站方向跑去。刚跑出山口,竟被抄近道抢先到达的连长拦住了去路:“好小子,想当逃兵不是?要是有种,给我回去!要打退堂鼓,你看着办!”

⑧“哼!”他转身气冲冲地跑回了连队。

⑨身上不乏血性的廖成刚,回来后较上劲了。为争第一、当尖兵,他哭过、笑过、怒过、吼过。当兵第一年,他成了全团训练标兵,第二年就当班长,并入了党,转了士官。

⑩“嘻,要不是那晚遇上连长,当了逃兵才丢人哩!”回想与连长相处的日子,他觉得连长就像邻家大哥,就连那张不怒自威的黑脸也显得蛮可爱了。

⑪思绪如脱缰的马儿,不停地向前狂奔。他不由得又想起与四班长罗闯子“顶牛”的那些鲁莽事儿。当新兵俩人是对手,当班长两班比胜负。那年,为代表全连参加师军事全能比武,俩人不惜雪地摔跤一决雌雄,连长被气得直冒汗。想起俩人握手“言和”那场景,他闭着眼睛笑了。

⑫眨眼间,就到了离队这一天。

⑬雨霁,雾散,雨后的太阳格外耀眼。“向军旗——敬礼!”随着一声洪亮的口令,所有退伍老兵举起右手,最后一次作为军人向军旗敬礼。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誓言,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的脸上,晶莹的泪珠扑簌簌落下。

⑭老兵在军营的最后一顿饭,吃得漫长。吃什么已不重要,别离之情充满心胸。禁酒令颁布后,老兵退伍的“离别酒”换成了茶水,气氛却一点未减。不论新兵老兵,个个手捧茶杯,激情澎湃,壮怀激烈,或一对一碰杯,或一人对一桌举杯。一声“干了”,一仰脖颈咕咚就把一杯水全干了。

⑮“闯子,再来当兵,你还是我的手下败将!”

⑯“哈哈,你就吹吧!”

⑰廖成刚与罗闯子的茶杯碰得响亮,水喝得精光,拥抱得更紧。以往的过节和恩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⑱茶不醉人人自醉。饭桌上,聊不完的知心话,擦不干的情感泪。

⑲“老连长,若有来生,俺还是你的兵!”

⑳“嗯?不怪我严厉?”

㉑“俺求之不得!

㉒“拉钩!”已晋升为营长的老连长,早早赶来送行,与退伍士兵们拉住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㉓“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一首《驼铃》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老兵要登车了,抑制不住伤感的官兵们,双手握了又握,拥抱了再拥抱。要走的兵、留队的兵,眼泪一串一串往下落,谁也不怕笑话。

㉔“再见了,军营!再见了,战友!”在此起彼伏的告别声中,载着退伍老兵的车驶出了留队战友的视野,渐渐远去了。

(节选自《百花园》2023年第11期,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月湖随想

杨东标

一泓湖水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是难以言喻的。比如说西湖对于杭州,可以说杭州正是凭借西湖的名声而飞扬起来的。月湖当然没有西湖那样烟波浩淼,但是小有小的玲珑,小有小的妙处,何况它还在闹市的中心。魏明伦有《宁波月湖铭》曰:“喧喧闹市之间,叠叠高楼之下。芳园留翠,保存静静一湖;曲径通幽,形若弯弯半月。”生动地誉之为“街心净土,市内桃源”。A.是的,在喧喧闹闹的市中心里,卧着一环清清的湖水,实在是这个城市的福分。

我最早认识月湖,还在年轻的时候。那时我在县城工作,每次出差到宁波,总会在月湖边走走。看浅水环环,波光粼粼,春花秋月,点缀其间。湖水温柔得可爱。湖边石阶上,总有一些女子曲着身子在洗菜浣衣,给人一幅宁静温馨的生活图景。其实,这座城市早就有了自来水,但是家庭主妇们还是喜欢到湖边来,自由自在,声息相传,捣杵声里传递着人们对自然的亲和。这幅图景就像一幅老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人们认识月湖以及周遭的公园,更多的还停留在景观的审美意义上。月湖真是宁波独特的一景。

但是,仅仅这样来说月湖显然是不够的。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崛起。人们忽然感到水泥钢筋的堆垒,实在有点沉重,人居越来越密集,空间越来越逼仄,头顶的蓝天越来越减色,连晚上的星星都不如昔年的明亮了。人们这才悟到,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城市面貌,对于现代人的生存是何等的重要。有一年我在德国柏林的市中心走着,前面忽然出现一片有点原始野性的森林来,古树苍苍,落叶森森,踩在松软的落叶上,仿佛踩在历史的深处,让我真真切切地惊喜了一回。我忽然觉得,城市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的。其实,森林也罢,湖泊也罢,绿地也罢,其意义无不一样。一个刚性的城市,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会显得丰富和柔软。宁波因为有了月湖,才平添了几分灵气和妩媚。

无论是曙色初明的清晨或华灯闪烁的晚间,我们若去月湖走走——值得一说的是,如今的月湖早已今非昔比,二十世纪末,市政府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斥6亿巨资历时两年大规模地改建了月湖景区,3000余户居民迁离月湖,鳞次栉比的旧宅夷为平地,景区、水域大大拓宽,一个集绿地、花草、亭榭、碧水、桥堤、古宅为一体的大公园跃然于市中心——那是一个多么气派的公园啊! 空气变得清新,流水变得明亮,满眼绿树掩映,亭阁错落其间,人们在此或习拳,或起舞,或散步,或放歌,真是难得的和谐! 月湖那一汪清凌凌的湖水就这样甜甜地滋润着宁波人的生活。

当然,月湖的美妙还在于为我们展示了文化层面的意义。月湖的湖水并不深,却映照着太深太深的历史,它是甬城历史文化的蓄养地,也是浙东文化的中心点。唐宋以来,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讲学授课,一个个诸如贺知章、王安石、史浩、杨简、万斯同、全祖望等等名人大儒,都曾在月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B.一波湖水,犹如一页页史书,记叙了当年他们曾经结伴月湖的佳话。至今还保留着大方岳第、贺秘监祠、高丽使馆、银台第、水则碑亭,还有菊花洲、芳草洲、芙蓉洲等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现在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文化人,常常掩卷遐思,对湖神往。月湖犹在,岁序已新,我们能为月湖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做点什么呢?

(选自《宁波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