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邵阳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⑭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⑮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
(2)、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⑸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
(3)、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其作用是:
(4)、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5)、根据语境,解释第⑬段中划线词“芬芳”的意思。
举一反三
课内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回答小题。

【文本1】

榫(sǔn)卯(mǎo)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点改变,就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以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如现存的岳阳楼就采用了这种榫卯结构。

【文本2】

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接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变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抻(chēn,拉;扯),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即便地震来袭,也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壹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考验,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文本3】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榫卯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后,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他整体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相互结合,相互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榫卯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结合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如浑然天成时,你就会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可是,部分榫卯是很难在机械上通过制作简单模具来成型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无非是成本上升。而且榫卯对材料的硬度或者价值很有很高要求,要么硬如红木,要么好如金丝楠,因此,榫卯应用并不十分容易。

九月,我们初三年级里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现代诗鉴赏-创作活动,同学们妙语连珠,才情迸发,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材料,进一步探究现代诗的艺术魅力。

诗是什么?

材料一:诗是发现

一首优秀的诗总是在燃烧,燃烧于字里行间的电一般的生命,有时候会在瞬间将读者点燃,很多人有过这种让回想起来仍感到震惊的阅读经历。诗的火焰中包藏着诗的眼,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入的精神,度量着人性的范围,探测人性的奥秘,刻录着人性的涨落——诗的发现,也就是人性的发现。

诗人首先是一个发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有蓬勃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他比普通人有更多内在的活力;他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除此之外,他还能发现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仿佛这些事物都在他面前似的。他从心中唤起热情,敏锐地将那些不可见之物表达出来。

____(题目)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材料二:诗是经验

诗人里尔克说过,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如果回忆很多,我们必须能够忘记,我们要有大的忍耐力等着它们再来。因为只是回忆还不算数,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桑德堡

雾来了,

踮着猫的细步。

它弓起腰蹲着,

静静地俯视

海港和城市,

又再往前走。

材料三:____

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一诗这样写道:“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诗歌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是韵律对诗人的限制。现代诗的韵律并不等于严格的诗行、规则的字数与整齐的韵脚,而是一种独特的负载着意义的声音,朗读起来,就能感受到的那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舒缓流畅,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材料四:诗是生命的觉醒

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说,诗歌中显示了卑微的日复一日的存在中所包含的美、崇高和真挚,当你面对一首诗的时候,“某种更高的生活以奇异的刹那在我尚未察觉的情况下忽然掠过我最惨淡的时刻”,当你坐在自己的椅子里耐心等待的时候,下意识地谛听那些君临房屋的永恒的法则,在这深沉严肃的情势里,只有用某些词句才能使一切得到解释——只有用诗。深随着这些诗,随着轻轻吐出的词句,某种意想不到的力量降下了,把一切都点亮,重新确立了你生活的意义,刷断了你灵魂的态度,甚至就此改变了你人生的轨迹。

因此,诗并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是生命的觉醒;诗的语言并不是为了更雅致,而是为了更原始,仿佛那语言第一次的诞生。

■熊秉明

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旧毛衣

点评示例:这首诗讲的是隔离与连接。隔着巨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可是一个又一个“的”,像一个又一个挂钩,把隔离着的连接起来了。整首诗就是一个长句子,这个长句子靠“的”字,一节一节、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连接下去,推演开来,最后连接上的是“旧毛衣”,感情一下子就漫过了千山万水和茫茫的时间,有了“的”字这个挂钩,隔离的同时也是连接的了;把人隔开的是千山万水,是长长的岁月;把人连接起来的,也是山水,也是岁月。

材料五:诗是有意味的形式

战争交响曲(有删节)

■陈黎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兵兵兵乓兵兵乒兵兵兵

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

乓乓乒乒乒乒乒乓

乒乒乓乓乓乒

乓乓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

点评: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