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能(通“举”,选拔) B、男有 , 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而不作(小偷) D、其弃于地也(憎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睦盖简桃核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水波不 C、天下公不必 D、莲,花君子者也能以径寸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影寒窗,霜夜不寐,徘徊松竹下。四山月白,露坠冰柯,相与咏李白《静夜思》,便觉冷然寒风,就寝。复坐蒲团,从松端看月,煮茗佐谈,竟此夜乐。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点点糁原宪之羹。飞霰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茗饮之景,炉煨芋,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 以寄僧赏。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①子瞻之壁:苏轼曾在墙上画雪。②原宪之羹:原宪吃的那种简单粗糙的豆子野菜汤,它象征着一种安贫乐道、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这里用原宪之藜羹形容白雪如散落的粉。原宪:孔子的弟子。③霰:xiàn,雪珠,即在高空中凝结成的小冰粒。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