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尾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信仰的力量

李 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②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 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 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 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有些人一旦失去了高尚的信仰,物质欲望便侵蚀着信仰的根基,利益至上就会成为他们的生存哲学。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积极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列举无可辩驳的正面和反面史实,令人信服地证明高尚的信仰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B、第④段列举不同时代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意在突出信仰富有与做出的人生奉献成正比。 C、第⑥段列举一系列杰出代表的典型事例,充分证明了坚定的信仰对于人生的巨大价值。 D、第⑧段指出高尚的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并结合党史号召读者坚守信仰,战无不胜。
(2)、请依据选文内容,梳理论证思路。

选文第①至③段先列举典型例证阐述⑴; 第④至⑥从三个不同角度正面深入分析⑵;第⑦段⑶;第⑧段则联系党史总结全文并发出号召。

(3)、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上播放了“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之后,你同桌悄悄地对你说:“她真傻,值得吗?”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63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130 多个孤儿的“妈妈”,她的心里装着更大的家和国。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让自己成为平民英雄
李树杰
①人民论坛专栏8月16日刊文,称赞济南特大暴雨中涌现出来的那些平民英雄,他们奋不顾身,急人之难,帮助他人脱离险境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平民英雄还有很多很多,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平民英雄。
②比如,36岁的重庆汉子刘太权。8月2日,钱塘江大潮瞬间淹没了30多名在江堤丁字坝游玩的人。刘太权在大潮中救起了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其中两个孩子,两个大人,而自己15岁的儿子却被大潮吞噬。
③ 从人的本能来说,面对危险,首先想到的是拯救自己的亲人;面对死亡威胁,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逃生。当灾难来临之时,刘太权也想到了自己儿子的安危,但他更不忍心看着眼前的人一个个卷入潮水。正是人类善良的本性,使他们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做出有益于他人的选择。
④他们的行为,也促使我们进行更多的社会思考和自我反省。作家雨果曾说:“天生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雨果的话不无道理。现在,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提高了,我们中有些人善良的本性却在扭曲、丧失,甚至完全泯灭。今年2月,一位名叫刘明明的辽宁民工在暴风雪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处骨折。同行者为救他性命,曾12次向人下跪,却屡遭他人冷遇。
⑤就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道德上都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我们尽管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恶事坏事,但面对周围需要帮助、也能帮助的人和事,会不会伸出温暖的双手?是不是常常报以更多的麻木和冷漠?面对一些不良风气,我们都甚为不满,时常抱怨。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我们不能从自己做起,该抱怨、该指责的,恐怕正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⑥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是物质丰富,还应是精神文明同步增长的社会,是人性、人情受到尊重和重视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行政力量主导,更需要公民精神的自我完善。每个人都能心存善良,心存敬畏,心存感激,心存关爱,我们的世界才会真正充满爱,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小题。
                                                                                                            成功的秘诀
        ①古往今来,成功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采撷成功的花朵,是芸芸众生共同的追求。那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成功要有鸿鹄之志;有人认为,成功要得到命运的垂青……其实,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②自信是对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项羽,做出了破釜沉舟的壮举,孤军突进,一举击溃秦军主力,创下“百二秦关终属楚”的军事神话。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仕途失意后,用全部才情打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诗歌世界,流芳百世,光耀千秋。坚信不走寻常路才有光明前途的李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一路走来,先后在法网和澳网封后,彻底打破了欧美选手对四大满贯赛事的统治局面,成为亚洲网坛一姐 。坚信付出终有回报的阿宝、“大衣哥”、“草帽姐”勇敢地登上了央视舞台,借助星光大道这一平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草根明星。必胜的信念为人插上了飞向成功之巅的翅膀。
        ③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正如居里夫人曾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和谐中国,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他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感召下,雷锋精神在大江南北薪尽火传,而他也成了人们心中一座巍然的丰碑。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④历史上无数成功的事例和经验证明了自信之于成功的重要,然而,盲目的自信是自负,要不得。前秦苻坚,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导致8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他自己也身中流箭,仓皇逃回北方。骄傲自满,毫无自知之明,怎能不吞下失败的苦果?真正的自信,应当建立在对自己、对他人、对时势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
        ⑤青年朋友,愿你选定目标,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去奋斗,早日踏上成功之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①潜能无限,青春的脉动催人奋进;高山仰止,德行的力量感染心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可见,青年人要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②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础价值,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尺。真善美的行为最能打动人,真善美的价值最能感化人。街头巷尾,青年志愿者义务整理凌乱的共享单车;公交车上,“90后”女护士跪地抢救心脏骤停的老人;危急时刻,年轻的女教师舍生忘死保护自己的学生……生活中,一些青春的身影被真情点赞,他们闪耀着真善美的亮光,传递着真善美的能量。

    ③追寻真善美,基础在勤学。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面对逝而不可追的青春年华,青年人应分秒必争、孜孜不倦,追求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境界,巧用去粗取精、博而愈专的方法,克服浮躁之气、深入研习经典,才能为青春远航扬起前进的风帆。

    ④拥抱真善美,贵在多思。遇到问题多加思考,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否则,就会陷入片面,再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束手无策。青年可塑性极强,处于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切不可自我放任、虚掷光阴。青年人要时刻保持对新事物恶敏锐性,让思考成为联结学习、观察、实践的主线,以思想的力量激活创新的细胞。

    ⑤成就真善美,也需涵养自处的能力。奋斗的征途上,无论顺境、逆境,都是生活的风景,都可转化为人生的财富。关键是面对一时的得失成败,以什么样的心态与修为去处世任事。微视频《青年榜样习近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农村插队的时光,让许多人感怀:他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看牲口,什么活都干,可再苦再忙,也没有放弃读书。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始终葆有进取的姿态,就一定能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人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能以行动筑牢精神的地基,让多彩的青春融入伟大的时代。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意义才有分量

何冠军

    作家为了一篇文章认真构思、持续修改,画家为了一幅作品精心打磨、不弃微末,歌唱家为了一首歌曲倾注情感、反复练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不辞劳苦、精益求精?很多人也许会给出相同的回答:“有意义”。其实,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们愿意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正因为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

    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曾经,路遥凭借小说《人生》收获巨大成功,很快便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但他对功成名就、轻松安逸的生活始终保持着警惕。在给亲人的信中,他如此写道: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常思生命意义,常怀忧惧之心,路遥得以远离名利的羁绊,最终创作出《平凡的世界》等佳作。事实证明,那些不畏劳苦艰辛、积极求解人生真谛的人,不仅能赋予自己前行的力量,也能为他人点燃一盏明灯,照亮生活的道路。

    然而,追寻意义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现实中,有的人在浮华中迷失自我,被事物外在的表象遮挡了视线;有的人紧盯着物质财富,房子、车子、票子样样不缺,精神世界却一贫如洗;有的人贪恋职位官帽,除此之外心无所寄、情无所托,只能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中艰难度日。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长此以往,个人难免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进而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确,人生的意义难以在一己之私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23岁的马克思曾在博士论文中留下了一个判断:“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出发,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生命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与更远的远方和更多的他人相联系,才能走上通向意义世界的坦途。

    找寻到人生意义并执着前进,就能在平凡中书写出伟大。塞罕坝林场夫妻11年坚守望火楼,用无声的奉献,见证了一片林海的诞生;王泽山院士本已功成名就,却又历时二十载攻克火炸药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为什么他们的内心如此安静恬淡,他们的步伐如此坚定从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一以贯之地肩负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守望着造福百姓的淳朴初心。

    对于“知易行难”的传统认识,有人曾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如果在“不知”的基础上“行”,必定会走许多“之”字路,容易犯错误、做无用功。对个人来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没有看清人生的意义,人生停滞不前,生活暗淡无光。勇于扛起意义的重量,才能让生命绽放,真正铸就人生的辉煌。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3日04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