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陆丰市碣石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粮食还是要保持敬畏之心

①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②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然而,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以食为天”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追求饮食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个人餐饮消费中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在食堂用餐与家庭用餐方面,“舌尖上的浪费”大量存在。

③其实,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不久前,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警醒着我们: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非常必要。

④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居安思危的粮食安全意识。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尽管我国粮食安全的“饭碗”已端稳,也有自信、有能力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隐忧仍在,必须具备忧患意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未雨绸缪。

⑤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须形成有效的机制,控制餐饮浪费现象的滋生蔓延。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⑥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还应全社会共同发力,在教育和宣传上,要进一步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而消费社会下,餐饮文化中的个人消费行为受到“面子”的驱动,造成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令人心痛。杜绝因“面子”而起的餐饮浪费,一方面需要以变革消费环境为抓手,将崇俭抑奢、理性适度作为社会消费的新风向标;另一方面应培养绿色健康的饮食习惯,重塑人们的饮食消费行为。

⑧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应丢掉,一粥一饭,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要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贯彻落实,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让节约渗透人们的生活。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勿让“空盘”成空谈。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8月14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④段都列举权威数据,论述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的重要性,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B、我们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C、第⑦段引用“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说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D、作者最后发出号召,倡导大家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因为只有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2)、下面是关于节俭的论据,放在文中哪个段落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节约粮食,浪费可耻”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一些人往往难以做到。有的觉得点菜必须满满一桌才“够排场”,有的认为“光盘”会被瞧不起,还有的感觉打包食物“跌份儿”……

(3)、结合选文,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骨头,你不知道的秘密

    骨头,作为人类身体的支架,支撑着肉身上的肌肉、脂肪、神经等等,如果人类没有骨骼,或许就跟章鱼一样,一摊肉软绵绵地躺在地上了。此外,骨头还能保护我们的身体器官免受伤害。 

    我们的骨头是大自然的一个奇迹。基本上人类骨骼由206块骨头组成,像一个巨大的拼图。婴儿出生时有270多块骨头,但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融合在一起了。但你知道吗?206块是针对全世界人类总体而言的。调查表明,在欧美绝大多数人有206块骨头,但中国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这是由于很多中国人的脚上第5趾骨为2块骨头,而欧美人有3块。每只脚少1块骨头的话,当然只会有204块了。

    骨头约占我们体重的14%,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一根骨头都是更大“组织”的一部分,比如大腿骨是大腿的一部分,大腿骨是最长最重,也是最结实的骨头,它通常占人体高度的27%左右,也就是说假如你身高1.7米,那么你的大腿骨大约为0.46米。无论是站立、行走还是跑步,我们都需要大腿骨来支撑人体的重量,它的球形末端嵌入了髋关节的“窝”内,使双腿能够移动。

    骨头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骼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巢结构,这是一种精巧的结构,使得骨头具有很强的抗破裂能力。这样的蜂巢网络很坚实,并且它就像是一座盖不完的房子,需要不断地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破坏与重建来更新。

    蜂巢网络内还有一种高度发达的“蜂巢沟”结构,能让冲击力沿着骨头消散。比如我们在打篮球时,“蜂巢沟”结构很容易地消弱篮球运动带来一些冲击力。

    骨头可能看起来像一块没有生命的“硬石头”,但它们实际上是活着的,而且非常活跃:它们能生长,并产生血细胞,红血细胞是在红骨髓中产生的。当细胞成熟时,它们从骨髓中迁移到血液里,并将氧输送到全身。

    骨中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骨胶原,分别占其质量约70%和30%。磷酸钙使骨头变得坚硬,但过刚易折,这也是骨头脆弱的地方,而骨胶原则恰好能抵消这种脆弱。骨胶原具有一种扭曲的结构,类似于钢铁电缆,即使在1万倍重量的负荷下,它也不会撕裂。它环绕着骨头里坚硬的矿物磷酸钙,创造一个稳定的结构网络,使骨头既有韧度又有硬度。

    骨组织的细胞成分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一根骨头有厚厚的壁,里面是骨髓腔,容纳着骨髓。在人成长过程中,骨会不断加粗,就是因为在骨的外壁的骨膜层内有成骨细胞,它们不断转化为骨细胞,附在骨外侧,使骨增粗了。骨粗了,骨髓腔也要扩大。于是,骨髓腔内的破骨细胞就使骨内腔壁分解破坏,使骨髓腔扩大。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流失,所以易发生骨折,这与破骨细胞的活动不无关系。   

    骨原细胞是骨组织中的干细胞,它能改建或修复骨组织,能治愈骨折,这个特点使我们区别于无脊椎动物。比如说蜗牛,构成它们“外壳房子”的原材料不包括细胞,如果蜗牛的壳被人踩到、压到从而破碎了,那就没有希望自我恢复,算是被彻底毁掉了。然而,假如人类骨头完全折断,会留下暴露的骨髓。骨原细胞可以修补这种骨折,大约三个月后,骨头将会完全再生。

    当人类20多岁的时候,平均骨密度达到顶峰;到了30岁的时候,骨头会变弱,因为身体内的磷酸钙会减少。据估计,30%的女性绝经后有骨质疏松症,因为激素改变了骨头。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头中,蜂窝结构中的孔更大,这意味着骨更容易骨折。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超级骨骼?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要进化的话,第一步可能是基因突变。但是基因只会在发生突变的少数人群中传播,过程相当缓慢。此外,从进化角度来说,拥有坚不可摧的骨头的人,在生存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对生活也没有很大的帮助。                 

选自《科学之谜》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角钱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 , 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 , 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废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一件衣服可以穿很多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衣服渐渐从“不够穿”,变成了“穿不完”。每到换季时,都能整理出一批废旧衣物,它们成为“鸡肋”,甚至被一扔了之。

    一扔了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一般说来,废旧衣物中化纤类产品的比例高达60%到70%,它们混在生活垃圾里,被填埋后仍难以降解,会污染土地。烧掉也不是个好办法。不少小工厂低价买来废旧衣物,当燃料使用,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更何况,有些废旧衣物没有运往垃圾场,而是直接流入二手市场。这些未经严格处理的衣物可能携带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有害物,直接或间接使用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物被扔进垃圾桶,而再利用率却非常低,只有不到1%,如何合理回收利用废旧衣物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回收废旧衣物,我们通常的做法比较单一,只是在居民小区里放置回收箱。固定的回收箱的确便民,但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回收箱的数量增加了,服务质量不一定跟得上,需要安排专人收集、运输,增加了成本。有时回收箱已经“超载”却无人来收。回收箱还可能成为拾荒者的淘宝地,导致旧衣物以违规方式流向二手市场。在回收废旧衣物这件事情上,上海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回收公司统一回收。除设置回收箱外,还通过市民电话预约上门收集、市民自付运费寄送、企事业单位组织募集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回收。英国则有着慈善商店、衣物回收银行、社区衣物回收箱、上门回收、再利用中心等多条废旧衣物回收渠道。这些做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回收的废旧衣物,如何规范处置,做到物尽其用呢?首先,废旧衣物要经历一次严格的“面试”。那些成色较新、没有破损的衣物应先送往水洗区清洗,然后接受高温高压消毒,最后进行烘干、包装。焕然一新后,可以无偿送给慈善机构或直接捐赠给贫困地区。而“面试”后“落选”的那些衣物,会根据棉、毛、化纤等面料再次分类,然后发送到有资质的加工企业进行处理,制成可再利用的工业原料,比如白色棉织物和有色织物,纤维化处理后可以变为棉纱、无纺布;涤纶织物进行化学处理分解,则可变为涤纶原料。经过这样的处理,废旧衣物就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了。

(根据相关资料改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到腊肉飘香时

旸蹈

    ①又听冬风吟,又见雪花飘。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

    ②是腊肉!我惊叹这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寻香而去,我发现阳台上竟然高高地挂着四大块腊肉,想必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吧。

    ③小时候,住在山村里,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宰猪,腌肉,整个小山村里到处飘荡着腊肉的香味。在我的印记里,腊肉同雪、冰、年一样,是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时候,我甚至固执地以为,如果没有腊肉,就没有冬天,更没有年。

    ④做腊肉时,大人们用大板刀砍下几块新鲜猪肉,抹上点儿盐、花椒、葱末,然后用铁钩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半个月左右,取下来便成了最为普通的腊肉。倘若遇到霜降或遭遇大雪,幸得大自然的恩泽,这腊肉便更多了几分天然的味道。

    ⑥《易经》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就是说,在太阳底下晒,再用柴火烟熏火烤,才能得到真正的腊肉。两千多年来,这个小山村世代按照《易经》里的法子在传承着这乡间的美味。乡亲们用房前屋后的松柏枝熏烤过的腊肉味道更浓。大人们点燃松柏枝“噼里啪啦”地熏肉,小孩儿们则在一旁伴装干活,往火堆里加枝,其实个个都想闻闻肉香解解馋。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到几次肉。

    ⑥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为避免焦糊,熏肉要不停地翻转,直到熏得发黄。过之后再挂到墙上或重新挂回屋檐继续风吹日晒,就成了真正的腊肉。

    ⑦尽管每家都有腊肉,但数量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稀货和贵重食品。所以谁家办个喜事儿,来了贵客的,没了腊肉,便向邻居家借,但一定要还,否则“借了不还,再借就难”了。当然,也免不了归还时的客气推操。有时候不小心把肉掉在地上,倘若正好有人经过,便可以白捡了去,他们也无话可说,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风俗吧。

    ⑧腊肉的香味实在太诱人,失窃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并非真正的毛贼作崇,而都是自家的孩子为解馋而为。偶尔我们几个小伙伴会轮流从自家屋檐下“偷”上一块腊肉,然后一起躲进林子里,找块空地,拾些干柴,支个架子,就开始烤肉吃,味道香极了。但也正是这个香味经常“出卖”我们,时常招来几里开外的家人。倘若谁家父母要把孩子带回去,人可以走,但肉要留下。如此这般,父母便不舍得,情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饱食一顿。这其实是我们冥思苦想出来,颇为得意的一计良策。

    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没有回家,父母便从偏远的山区,通过邮局给我寄来了两大块腊肉。我和几个同学用电炉子煮着吃,满楼道里弥漫着腊肉的香味,竟然好几次把宿舍看门的大爷给引来了,还带了酒非要同我们干两盅。吃着腊肉,喝着小酒,才算解了我的思乡之苦啊。

    ⑩又到腊肉飘香时,家乡的小山村,恐怕早已到处是松柏枝“噼里啪啦”熏肉的景象了吧。

(选自2019年2月《知识窗》,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望星空

莫言

    不久前,一串彗星的碎片(每片都有数公里之巨),撞击了木星。据说西方国家的电视台一天二十四小时滚动着播出有关彗木相撞的消息。但在我国,媒体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好像彗木相撞是在某个大洋深处的小岛上发生的一次小小的自然灾害一样。

    假如有一天,同样的命运落在了地球上,人类该怎么办?彗星的碎片既然可以"亲吻"木星,谁又敢担保它不会"亲吻"地球呢?

    有一位名叫王红旗的人,写了一本文采飞扬的奇书《神秘的星宿文化和游戏》。他认为:在不太久远的古代,小行星的碎片或者彗星的碎片,的确曾光顾过地球,并造成了几乎毁灭人类的巨大灾难。我国古代那几个著名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都与那时代的一次巨大的天文事件有关。

    根据《淮南子·天文训》中“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敏锐地指出,“天倾西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地球自转轴倾角的知识。由于撞击产生了巨量尘埃,陨石落地引起了森林大火、海啸等,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突然的巨变。远古神话传说,既是那场巨大灾难的记录,也是我们的远古祖先为了生存与大自然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记录。

    已经观测到的彗木相撞的情景,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所记载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光亮、矗立数千公里的巨大烟柱等。木星尽管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多倍,但这次撞击,也令它哆嗦了良久。据王红旗说,近年来在地球上发现了几个巨大的陨石坑。由此推想,地球确是遭受过类似彗木相撞的浩劫的。这说明地球并不是安全的,所以杞人忧天是有道理的。

    那场远古浩劫,也许可以算作人类的一个转折点,而彗木相撞,该不该算作"上天示警"?我想人类应该认识到:地球本已很小,国与国的疆界、社会制度的差异、阶级之间的争斗,与彗木相撞比较起来,简直是荒唐可笑了。假如有一天哪一颗小行星亲近了地球,即便它撞在了纽约,上海也不会舒服。人类实在是应该大度一点。多一点豁达大度,少一点鸡肠小肚;多一点襟怀坦白,少一点阴谋诡计;由此推想,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也应该想开一些,最名贵的钻石也是石头,在沙漠里,它的价值还不如一块西瓜皮。至于争权夺利、投机倒把、打小报告、卖友求荣等等,就更加没有意思了。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了离我的老家不远的潍坊市双杨镇华潼村的村民栾来宗和他的孙子栾巨庆。栾氏祖孙是有名的"星痴",穷毕生精力研究太阳系五大行星运动轨迹和地球气象、地壳运动的关系,并写出了《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两部专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两个朴素的农民,并没受过学校教育,吃着地瓜干子喝着凉水,能有如此高远的目光和辽阔的胸襟,并且在神秘莫测的天文学领域仅仅靠着悟性和肉眼的观测就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的确令锦衣玉食者汗颜。在爷爷栾来宗的时代,潍坊出过很多举人和进士,其中获得了高官厚禄者也不少,但从对人类的贡献和人的价值的角度看,他们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乡巴佬栾来宗。他们的眼睛望着金银财宝和官帽上闪烁的顶子,栾来宗的眼睛却在仰望着灿烂的星空。

(节选自莫言《望星空》,有删改)

链接一: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摘自《共工怒触不周山》)

链接二:

    在2004年,一颗1950年发现的名为1950DA的小行星成为美国航空局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他们预测,该小行星可能将在2880年3月16日与地球目撞。这一旦变为事实,就意味着整个地球和人类的一场大灾难!回顾地球的历史,人们不会淡忘发生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一件大事;6500万年之前,一颗直径在10~20千米之间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来岛。那次空前的撞击掀起的尘云,笼罩在空中经久不散,地面至少有六个月处于黑暗状态,并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冬天”一般的寒冷岁月,地球上的大量生物遭到灭顶之灾。当时主宰地球的庞然大物——恐龙没能度过那个“冬天”,消失殆尽。

    或许又有人会说:恐龙灭绝的事件太过久远,况且那时还没有人类,没有谁亲眼目睹过,今天所知的一切不过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摘自《行星撞地球的传说》,有删改)

链接三:

    两位美国宇航员在月球荒凉的表面上,为一块牌子揭幕,那牌子上写着:“公元一九六九年七月,地球人类初次在此登录月球,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人竖立在月球上的纪念碑,使地球缩小了,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又一次抬起头仰望星空,唤起了人作为人的光荣感觉。

(摘自网络,有删改)

阅读

学会拥有“黎明的感觉”

①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②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神秘感走进课堂。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独立的学习观、读书观

③这就是我这些年经常说的,读书、学习、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这里有一个我和世界的认知关系问题。世界是无限丰富的,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等着我去认识:我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无限的,这就充满着对未知自我的期待和好奇。学术研究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未知世界,是一切创造性学习、研究、劳动的原动力。

④我们说的学术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是对研究对象的发现,更是一种自我发现

⑤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我的人生道路、研究生涯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介绍林庚先生的一个观点以及对我的影响。那是1984年左右,中文系已经退休的老师要来做公开演讲。于是就请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朱德熙这样一些一流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那真是一次辉煌的“演出”。

⑥我记得林先生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几易其稿。那一天,他的穿着看似朴素,很有风度,他一站在讲台上,就把大家给镇住了。讲完以后,走出教室,是我把他扶到家里去的。他回去就病了一场。他是拼着命来讲这一课的,讲完了人就倒了。正是在这次课上,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

⑦我当时听了,心里为之一震:这正是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啊!“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去倾听,去阅读,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使自己永远处在一种婴儿状态。

⑧后来我们的《新语文读本》选了梭罗《瓦尔登湖》里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黎明的感觉”。“黎明的感觉”就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你的生命开始新的一天,就有了黎明的感觉:一切对你来说都是新鲜的,日日新,又日新。”这样一种新生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术境界、人生境界。我们讲“赤子之心”,就是指这样的状态与境界。

⑨我很同意梭罗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界的环境我们管不了,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⑩直到今天我还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总是给自己设置大大小小的目标,或者读一本书,或者编一套书,甚至是旅游,带着一种期待、想象,怀着一种激情,以获得写诗的感觉。我强调生命的投入,全身心投入,要玩你就拼命地玩。”这样,你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状态。我追求这种生命的强度和力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