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葵花地

①我始终记得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

②那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祖母的身子骨已经不再硬朗,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而一双被旧时代裹得变了形的小脚,蹭啊蹭的,一天中总要去葵花地里跑几个来回。祖母是在侍弄她的宝贝葵花苗。其时,我还是一个混沌未开的蒙童,常常是屁颠屁颠地尾随着祖母,不是帮忙,而是添乱。祖母是从不生气的,那一张布满沟壑的脸庞上,总是流淌着笑意。“你看,你看,又把葵花苗给踩翻了。”她这么说着,一双爬满青筋的手便很是小心地将葵花苗扶正。

③曾听大人们讲,我祖母出生在富贵人家,幼年时念过私塾,很在行的却是裁剪缝制的手艺活儿。她年轻时飞针走线绣出的花卉禽类,形同活物,让人看着看着,稍一走神,那花儿仿佛就从锦缎上开了出来,鸟儿仿佛就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然而,祖母的人生却无锦上添花那么美好。她28岁那年,我祖父便撒手人寰,留下娇妻幼子,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煎熬。也是从那以后,我祖母便再无闲情去绣那些精美之至的花卉禽类。拖儿带女,养家糊口,她那双纤纤素手不得不开始干起陌生的农活。祖母从不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身世,至于她怎样拉扯着我的父辈走过那一段漫漫人生路,也不是幼小的我能够猜想得出来的。

④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母费尽心力侍弄的那一片葵花地。

⑤葵花地就在老家门前的一片开阔地中间。那是被祖母的心血和汗水浸润得十分肥沃的土地。每年开春,祖母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火塘挂钩上的竹篮里取出备好的葵花种子,一颗一颗放进盛满清水的木盆里浸泡,又一颗一颗地插入铺着白色柴灰的土钵中等待它们萌芽。然后,她便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去翻垦被冬日的雪雨浸淫得紧实的葵花地。直到把那块葵花地整理得松松软软、平平展展,她才一边反手捶着背脊,一边溢着满脸的笑容,望一望当顶的太阳,舒一口长气。倏忽就想,倘若我那早逝的父母还在人世,年迈的祖母该不用亲自下地了吧。然而祖母却说:“真正累人的并不是这些农活哩!”

⑥两三场春雨过后,种在土钵里的葵花子终于长出了嫩芽,祖母便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早上,用竹签将葵花苗一棵一棵地掀出来,再一棵一棵地栽进肥黑的葵花地,继而撒下一层薄薄的火土灰。这以后的每一天,祖母总要去葵花地跑几个来回,为葵花苗锄草、松土、浇水和施肥。祖母做这一切时,总是小心翼翼的,就如同月子里母亲奶婴儿般不厌其烦。

⑦几番风雨,几番日月,葵花苗渐渐长成了人那么高,展开了金色的葵瓣,结出了牙状的籽粒。其时,佝偻着身子的老祖母同年幼的我,置身于茂密的葵花丛中,阳光从绿叶及金色的花瓣间筛落下来,祖母脸上的沟沟壑壑也闪烁着金色的喜悦。

⑧有一回,祖母站在阶沿的麻石条上,指着阳光下耀眼的葵花,意味深长地说:“这葵花多么可爱啊!它们总是追随着太阳旋动自己的身子,哪怕在阴天或雨天,也会凭着记忆寻觅太阳的方向,仰头望去。”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莫非他们已经领悟到了祖母话语中的含义?葵花的生命,是激情的,是奔放的,是火一般热烈的;而如同葵花的人生,是积极的、向上的,即使遭遇凄风苦雨,也永远不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⑨我也渐渐地明白,祖母一直精心侍弄着葵花地,其实是在精心地侍弄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侍弄着人生长旅中支撑着她前行的意志与毅力。举目再望葵花地时,我忽然发现那一张张金色的花盘,就像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庞,在这开阔而热烈的秋季,正昂然拥抱着太阳的光焰。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

⑩我怎么能够轻易忘却乡下老家的那一片葵花地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属于补叙,补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丰满、补充的作用。下面对丰富祖母形象分析正确的是( )
A、祖母年轻富贵,婚后失去优渥的生活。 B、祖母心灵手巧、顽强坚韧。 C、祖母能够吃苦耐劳、勤劳朴实。 D、祖母热爱生活、审美高尚。
(2)、阅读第⑤~⑧段内容,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时间

主要内容

每年开春

两三场春雨后

祖母小心栽种葵花苗,精心侍弄葵花苗。

几番风雨、几番日月后

(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

她的一头青发,也被岁月的风雨洗刷成根根银丝。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祖母说这番话时,哥哥和姐姐也在旁边,我见他们一脸沉思地点着头,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异样的光彩。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仿佛觉得,我也变成了阳光下的一棵向日葵”的理解。
(5)、文中四次写到“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四次“笑”的含义,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尽管造成全球缺水有多种原因,但根本原因是人类没有管好水和合理使用水。
       造成世界各国对水的管理使用不合理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一种错误思维:水如同空气、阳光一样是可无偿获得的、不需付费的。因此。尽管任何世上万物离开了水、阳光、空气就无法生存,但由于无偿获得,因而体会不到他们的珍贵价值。
       就水的过度使用而言,目前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消耗了世界上74%的水资源。在2000年全球有7200立方千米的水用于种植庄稼,而到2005年后由于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用于庄稼上的水就达到11000~13500立方千米。这其中由于使用不当、浪费和过度开发而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在圭亚那和印度,过度抽取地下水用于乳业养殖已经摧毁了当地的水资源,澳大利亚最大的墨累-达令河(流经100万平方千米)也因为精耕农业用水而导致河床失水。而多数国家的城市,人们的用水虽然是付费的,但水价过低,也导致了人们并不珍惜水,水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现象非常普遍。
                                                                                                                                                                               -----选自《百科知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年轻人停住脚步,回过头来打量了我一眼,有些迷蒙。
     “是的。就是苇子壕。”我知道家乡人是这样称呼苇塘,重复了一句。
     “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
     “唔。”年轻人以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继续前行。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的水塘,拥拥挤挤地生满了芦苇。阔叶的,秆粗且空,是织席帷用的;窄叶的,秆细却实,编了箔子,用来盖房子,或张开晾晒棉花用。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是我们上学或放假的标志。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①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那些苇芽像是春天的旗帜和宣言,表明春天的到来,锐不可当。
     “苇子苇子,快快长。”上学去,走过塘边的小道,我们喊着。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②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 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夏天,是蝉的日子。我们会在塘边的树杆上拣些蝉蜕卖给县城里的药铺,无聊时也会猫一样轻轻爬到树上捉一两只笨蝉。其余时间,蝉说蝉的,我们并不答话。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校服样式的发展演变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受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校服文化,而校服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又有着极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留学之风渐行,西式的制服被带回了中国,并逐渐走进新式学堂,成为学生喜爱的统一服饰。“五四”新文化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的中山装是当时最典型的中国式男子校服,白色对襟短袄搭配黑色过膝裙,因其有着浓厚的学院气息,而成为了当时女子最流行的校服样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受苏联的影响,干部服、列宁装、白衬衫配蓝裤子的“工人装”走进校园,使校服样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义务教育对学生的体能日渐重视,中小学校开始普及适宜运动的校服,各式各色、舒适随性的运动装充分展现了学生蓬勃的气息。纵观中国校服的发展史,其样式一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对色彩的崇拜使得他们十分看重每款校服的颜色,并希望借助颜色传达某种意愿。

材料三:校服被誉为“学生的第二皮肤”,现下正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又一载体。很多学生以校服为画布,用绘画、喷涂等形式在上面进行创作,那些富有个性化的山水、人物、商标、logo、签名、语句等层出不穷,昭示着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趣。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茅芽青青茅根白

徐若学

①时间没有永远的青葱,总会在马不停蹄地磨洗下褪色。

②阳光和燕子呢喃,茅芽在半个月的潜滋漫长下会蜕变为花。男孩子总是与男孩子互怼:吃茅芽,屙套子,给你媳妇编帽子。好在茅芽并不生气,青葱的茅芽滋滋地抽穗,擎着白白的花絮,那是白色的火焰,一团一团地燃烧,和天上的火烧云暗送秋波;一片片一堆堆,如雪白柔软的毯子铺在地上,男孩子和着衣服就地一滚,滚得满身雪白,天上是白云苍狗,地上是白毯雪人,天地之间眉目传情。

③茅根质轻而韧性实足,学着边塞诗人挑灯夜看断面处:中心黄白色,并有一小孔,外圈色白,充实,或有无数空隙如车轮状,让人想起车轮滚滚,鼓振马啸啸的战场。

④茅花白,茅根多半是白色的,通体纯白,根正苗红,下行上效。

⑤人有经络,茅根也有筋节,难怪有成语说拔茅连茹,茅根细长,根上连根,盘根错节;茅根有节,是窝居土里的缩微竹节,一节连一节,一丝勾一丝,一针连一线。茅根是最会经营人生的。既有理有节,有张有驰,又自力更生,不卑不亢;既运筹帷幄,当机立断,又呼风唤雨,如鱼得水;既储备蕴藏,集腋成裘,又鞠躬尽瘁,吐甜献心。白软而带节的根,是袖珍的甘蔗,细品慢嚼,甜汁虽少得可怜,但却是真正地道的不见日月精华满含地气的阳光味道。

⑥做一棵茅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了严酷。无论在田边、地头,荒山野岭,无论在城市乡村,你得学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壮大。这不,天下最普通平凡的就是这茅草,野火烧不尽,酷寒冻不死。没有一棵茅草有自暴自弃,没有一棵茅草精神萎靡,没有一棵茅草半途而废。她要让一生都光彩,一世都风光。

⑦小时候,好流鼻血,老妈就是用这茅花揉成团塞进鼻孔止住了年轻的血跳。邻居陈奶奶吐血不止,老妈就用这白生生的茅根熬水喝,让我们见证了奇迹。夏天,透明的玻璃壶里卧着一把带节的茅根,老妈叫做神仙茶,喝下神清气爽。“茅根茶,有点甜”成了一生挥不去的收藏。杜甫草堂上铺的就是这冬暖夏凉的茅草,“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住茅屋,成就了杜大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人生。

⑧我敢说,中国人往上数三辈都是农民,虽然抖落了脚上的茅花,潜意识里遗传了茅草情结,只要春天一招手,就想去踏青,去验证似曾经历的”茅芽青青茅根白”的日子,有意无意地掀开大地的门帘,与自然、生命、价值和爱撞个满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烧伞记

[法]莫泊桑

奥莱依太太四十多岁,爱活动,爱清洁,面上略带皱纹,并且时常要生气。

她丈夫因为要忍受她的种种节约时时觉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为太太有些要求伤了他的自尊心。

奥莱依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这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奥莱依气极了,就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作证明。

她却买了一柄价值十八个金法郎的,愤愤地红着面孔交给她的丈夫,一面说道:“你有了这柄,至少要用五年。”

扬扬得意的奥莱依在办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到了他夜间回家的时候,她接过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将眼光盯在伞衣上。但是她又吃惊了。在伞衣上发现了一个鹅眼大小的圆洞,那是一个被雪茄烟烧出来的焦痕!

现在,怒气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说不出话了:“你……你……你烧焦了……你的……你的雨伞。你……你……你真发痴了?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她好像要打他似的朝他扑去,激动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瞧见那个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说道:“这……这……这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向你发誓。我不知道这柄雨伞是怎么搞的!”

她气得跳起来了,跟他狠狠地大闹了一场,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旧雨伞上割了一块颜色不同的旧绸子补上去。第二天奥莱依委屈地拿着这件经过修理的雨具出门了。到了部里,他就把伞搁在柜子里,因为心里有可怕的回忆,所以不大惦记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时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双手接住雨伞撑开来看,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雨伞上穿了无数的小孔,那明明是烧成的,仿佛有人把烟斗里没有熄灭的灰倒在上面一样。东西是断送了,断送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一言不发地检查着,气得一个字也吐不出。他也一样,他检查着损坏的情况,他发愣了,吓糊涂了,狼狈不堪了。他发誓说他一点也不知道,说这件事只能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

门上铃子一响可把他救出来了。原来那是一个到他们家里来访的朋友。

奥莱依太太把情况告诉了那个朋友。那个朋友对她讲道理:“那么,太太,假如这件事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没有了伞,他的衣裳岂不断送了?衣裳当然比雨伞更值钱。”

那个矮小妇人依然是气愤愤的,她说道:“那么他只准用厨房里的雨伞,我没有新绸伞给他。”

听见这种意思,奥莱依生气了,他说:“那么我就辞职,我! 我是决不肯拿着厨房里的雨伞到部里去的。”

那位朋友接着说:“拿这个去换一块伞面吧,那并不很贵。”

奥莱依太太依然是忿忿不平的。那位朋友是一个可怜的小资产阶级,忽然得着一种灵感,他说道:“叫您的保险公司赔偿吧。只要这损害是在您家里发生的,公司应当赔偿烧了的东西。”

听到这种主意,矮小妇人的怒气完全平息了,她思索了一分钟,就向丈夫说道:“明天,你在到部以前,先到慈爱保险公司叫他们验明这柄雨伞的情况,再要求赔偿。”

奥莱依跳起来说道:“算什么话,我这一辈子也不敢去! 那十八个金法郎是丢定了的。没有什么可说。我们不会因为这就送了命的。”

第二天,他携着手杖出门了。幸而天气晴朗。

奥莱依太太独自坐在家里,对于十八个金法郎的损失依然无法接受。光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她简直打不定主意。随后忽然如同.懦夫变成了勇士似的,她得着她的解决方法了。“我一定去,去了再说!”

于是她从壁炉台子上取了一根火柴,在伞骨之间把伞面烧去手掌大小那么几块;然后仔仔细细地把剩下的绸伞面卷起再用橡皮圈箍住,自己披上围巾,戴上帽子,提起快步走下楼来,向着保险公司所.在的黎伏力街走去。

……

(保险公司)经理写了一张片子交给奥莱依太太,她伸手接了它,道了谢,害怕经理变卦就匆匆走出来了。

她现在欢欢喜喜地在街上走着去寻一家与众不同的雨伞店。等到寻得了一家华美的铺子,她就走进去用一道安安稳稳的声音说道:“这是一柄要换绸面的雨伞,要顶好的伞面。请您拿最好的装上去。我决不在乎价钱。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烧伞记》,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