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3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模拟(二)试卷

修改时间:2025-01-15 浏览次数:6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

  • 1. 为吸引更多人参与圆桌讨论会,小温提议设计一张海报进行宣传,请你参与讨论,完成下题。

    小温:我觉得可以以“词场”为主题。因为每一句诗都是一个“词场”,也是一个“磁场”。

    小州:是啊,比如“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三者比“愁”之多,体现“愁”捉摸不定但无处不在的特点,着实令人动容。

    我: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

    小州:不单是这样,一个汉字的拆解,本身也可以成为一首诗。比如吴文英的“离人心上秋”不就是一个“愁”字嘛。

    我:这太好玩了,比如“路”就在各自的足下,再比如:

    小温:对啊,一个字就藏着一个心情、一种想象、一个故事……只要汉字未亡,诗歌就永远存在!

  • 2.  小温邀你以“诗歌在民间”为主题,梳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资料搜集

    朝代

    诗(词)句示例

    先秦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汉代

    羹饭一时熟,。(《十五从军征》)

    南北朝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木兰诗》)

    唐代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宋代

    试问卷帘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元代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3.  小温认为,中国现当代诗歌也能体现出“诗在民间”的主题,她想向大家推荐艾青的《手推车》一诗。请你帮小温写一则推荐说明。

    要求:①从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推荐;②200字左右;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 4. 研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的任务。

    【甲】沧浪诗话(节选) 
    [南宋]严羽

    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南宋时期严羽的《沧浪诗话》中尊唐抑宋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后人对于宋诗风貌的整体把握,更成为后世诸多诗评者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

    【乙】论宋诗
    缪钺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轻,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馀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 以下是小温在疏通【甲】文文义时所做的笔记,请你填出释义。

    原文

    小温的旁批

    释义

    诚止于是耳

    这里的“诚”可以链接课内“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

    辄定诗之宗旨

    “辄”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专擅,果断;总是;就,便。在这个句子中,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不辞也

    这里的“辞”与成语“在所不辞”中的“辞”意思一致。

    (2) 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幽韵冷香。 B . 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C . 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 . 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3) 【乙】文中提到:“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请从诗人对春的描写中,试分析以下两首诗中的张诗之韵、苏诗之意是如何表现的。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的垂柳,青青路旁的柔桑。

    提篮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梦渔阳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

    (4)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梳理选文脉络,为反驳小州的观点做准备。
    (5) 请结合你的诗歌阅读经验,从以上素材中筛选有效信息,续写小温的反驳词。
  • 5. 现代文阅读

    人的高歌

    [河北涿州]冯至

    ①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人在赞叹工匠的力量,它使人类在大地上创造些足以与雄壮的山川相抗衡的事物。并且,在这类的工程前,无时不觉得人的手是怎样地在那里活动。

    ②“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③C君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④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⑤“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经常在昆明城内或四郊到处走着,看见路上或桥上有什么残败的地方,就施展开他手里的工具,加以修补。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⑥“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⑦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⑧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不言不语、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⑨“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够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既然以此为业,也就视以为常,并不觉得这是冒险。受苦的却是丢在家里的母亲和妻子们,在她们的想象中,海是多么可怕,随时都在展开涛浪,可以把她们的儿子或丈夫所驾驶的小帆船吞咽下去。海上的飓风,海里的礁石,在她们想象中具有极神秘的意义。飓风是来去无定,不可捉摸;礁石呢,在远处的也模糊不清。”

    ⑩“往营口的那条航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遇风暴或浓雾时最容易迷失方向。——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⑪“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情况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⑫“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到处请求募捐,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⑬“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不得安眠,与此相比,自己面对的这点病痛和挫折算什么呢?横在我的乡人的面前的,那个可怕的命运就永久不会避免了吗?”

    ⑭“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身体已经枯瘦得不成样子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有时在晴朗的日子,同乡的船在离岛不远的地方走过,远远望得见岛上有人在那儿活动,但不知是做些什么。船有的开去,有的开回来,岛上的人们围着活动的那个东西渐渐长高了,也不知是什么。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人们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⑮“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⑯“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⑰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⑱“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1) 在参与讨论前,小温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制作了思维导图,请你将其补充完善。
    (2) 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请参考示例,对文中画线句进行分行设计,并分析效果。

    示例

    我的设计

    例句划分

    效果

    画线句划分

    效果

    据说

    一天他病势很重了

    勉强爬到塔顶

    燃着了灯

    再也

    走不下来

    他就望着

    那盏灯光

    永久地

    闭上了眼睛

    当时的海上起了

    很大的风涛……

    把建灯塔的渔民即使已经病重,却依旧坚持爬上塔顶点燃灯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那盏灯光”象征着渔民的生命,临死前依旧要望着灯光,象征着他燃烧自己的生命只为照亮大海中其他人的航程,让他们战胜大海中的风浪。更好地凸显无名英雄抗争自然、奉献自我的美好品格。

      
    (3) 有人说,《人的高歌》是对人的顽强意志的礼赞,是为人与大自然搏斗所唱的一曲颂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 这篇散文饱含诗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子。请你联系本文,并结合语文学习体验,对【专题探究】开篇处小州的言论做出评论。
    (5) 选文中石匠十多年如一日地与山上的岩石搏斗,最终开凿出一条石路,这样坚定的决心,与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信念如出一辙。
  • 6. 现代文阅读

    日常的理想和理想的日常

    杨宁

    ①为什么当代音乐很少写当代生活?一直尝试把生活写进音乐的作曲家,境遇又如何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和它的“团魂”——作曲家、指挥家金承志就是当下再好不过的样板。

    ②金承志以对当下的关注,恰恰消解了音乐中“通俗”与“艺术”的对立。无论他的歌就风格而言应当归属“浪漫派”还是“现代音乐”,是恶搞真正的日常,勾画理想的日常,还是遥想故去的民俗,细节丰富的歌词和情感饱满的音乐都能直接勾连感官,跨过音乐学术造成的知识和经验壁垒。换言之,知识性和艺术性都能最明白而隐形地体验到,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不重要。

    ③早在2018年的《白马村游记》里,金承志没有写当下的日常,而是以民国时期的一位落魄文人的视角,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的种种日常。对这部作品,上海音乐学院的陶辛教授评道,“它以当代艺术家的视角承续历史、映照深厚的中国音乐传统与历史文脉”。这部作品重构了民俗,承续了传统,探究了人生哲理,也勾勒了深幽的意境。但因为它立足于日常,采用的依然是普普通通的人的视角,即便是手法最为现代的乐章,也没有人觉得“听不懂”。

    ④最新的套曲《星河旅馆》是金承志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故事性、情节最为连贯的作品,他本人称之为“音乐小说”,我认为它还是一部“教育小说”:落魄的主人公在如梦的星际旅行中遭遇各色奇人奇事,最终重新觉醒。“我做了一些尝试。我在里边加入了非常多的与小说结合的念白部分,这个是我认为我想要去做一些突破,想要让本来的合唱再跟其他艺术门类发生关系,比如话剧,比如小说等等。那我在想:我们的边界到底在哪里?”金承志如是说。

    ⑤金承志和“彩虹”依靠最朴素的感知,怀着最朴素的目的,为了音乐,为了照顾台上和台下的所有人,打破了行业演出惯例和观念壁垒,创作了亦庄亦谐的作品,打造了丰富可感的演出和周边产品,打通了有效的传播渠道,最终得以展现的,是认真生活着、工作着、观察着的人本来就有的多样性。

    (有删改)

    【链接材料】《白马村游记》以七首彼此关联的作品,讲述了民国十三年,青年顾远山离家十三载后失意而归,路遇白马村,在这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村民,被卷入盛大的祭祀,在半梦半醒间回到故乡……最终醒来,已是清晨,发现身在渡口,薄雾缠绕,恍惚间,仿佛南柯一梦。

    听众可以在里面听到民歌、童谣、戏曲、温州话、祭祀呐喊、悠远的古琴。如同其故事所说的,白马村不关心世俗的“成功”,失意的人同样能在生活中找到其意义,并且自我救赎。

    白马村游记——榕树

    小路旁 有一棵榕树

    茂叶染绿晒网的蜘蛛

    农家客 荷锄正起早

    路过桥头尝几块豆腐

    小姑娘 卷帘又拉上

    着急换上新裁的春装

    三五位 攀谈的棋客

    树下摊开昨日的阵仗

    大白马 铃铛阵阵响

    孩童围着讨要马奶喝

    去去去 老汉执鞭怒

    你家大人下楼给钱啦

    午后雨 泥地吭哧响

    大大的榕树好似一叶华盖

    白头翁 檐下梳毛发

    浑身湿透 瑟瑟发抖

    日将斜 飞鸟归山林

    南风带来邻村的炊烟

    夜深沉 江船一盏灯

    窗外虫鸣 一宿好梦

    (1) 小温将金承志称为“跨界达人”的说法是否合理?请结合以上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2) 小温对选文中提到的《白马村游记》进行了检索,发现这个白马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极为相似,请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两者的相似之处。
    (3) 小温想将金承志的《星河旅馆》推荐给同学们,请你借助以上资料,帮她拟写推荐词。
    (4) 要让合唱戏剧突破边界,可以尝试着在歌唱前加画外音,帮助听众更好地进入情节中。请你根据【链接材料】和“知识卡片”,为《白马村游记——榕树》添加画外音,并说明理由。
    (5) 根据积累,补全下面有关淳朴民风的古诗文名句。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 7.  写作

    圆桌讨论会结束了,应班主任要求需出一期黑板报。小温决定选用《小冰块的生活》作为配图,现在还需要几篇与图片适配的文章,请你动笔参与。

    【写作提示】你可以总结圆桌讨论会给你带来的启示,写一篇总结陈词;也可以回忆往昔,叙述相关经历,表达感悟;还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

    【写作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