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先养成好( hào )读书的习惯。

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勤”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其次,读书“慎”也很重要,清代的著名汉学家如高邮王氏父子,他们的成功,都是遇事不肯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所谓“谦”,就是态度的谦虚,自己万不可先存一点成见,总要不分地域门户,一概虚心的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

还有,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闲时可多往书摊上逛逛,什么书都去摸一模,你的兴趣就是凭你伸手触摸后才知道的。图书馆里虽有许多的书供你参考,然而这是不够的。因为你想往上圈画一下都不能,更不能随便的批写。对于自己所学的有关的几本必备书籍,无论如何,宁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

青年人要读书,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节选自胡适《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有删改)

【材料二】

日常实用的阅读习惯

①我会努力记住书中的关键人物和情节

②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我会停下来查找资料把它弄清楚

③我会在读后跟朋友分享阅读的经验

④我会随手做点儿笔记

⑤我会在书上做点儿圈点批注

⑥我会拿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做些摘录

(素材来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有改编)

【材料三】

“我叫董宇辉,之前是老师,现在是售货员。”这位8年带过50万学生的新东方英语教师,因为双语直播带货走红。

董宇辉为何能走红?作为带货主播,卖货是“副业”、讲课为“主业”的他的确与众不同。在直播间,他孜孜不倦地输出知识,传统文化与生活哲学交替,妙语连珠,让听者心旷神怡。没有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和秒杀的紧张,网友从奔商品而来变为奔知识而来。有网友留言:“我是来学知识的,顺便买东西。”也有网友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董老师直播间,感动得热泪盈眶。”

很多人说,董宇辉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百姓生活,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是不是有剧本?对此,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回应:“文案不需要提前准备,在镜头前张口就来的东西,取决于这些年你读的书。”说的多好!正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所读的每一本书,你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会有收获和回报!

(节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素材来源:王荣生《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有改编))

(1)、下列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青年人读书,要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其中,好读书是前提,两者的重要性依次递增。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与“阅读习惯”有关,胡适从自己的经验来谈这个问题,材料二则以列举的方式来呈现。 C、“网红售货员”董宇辉的例子印证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生动典型,贴近生活实际,真实而有说服力。 D、材料四介绍了“读者的四种类型”,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不同类型的读者,并对每一种类型作出相应的解释。
(2)、材料一中提到的高邮王氏父子读书之“慎”指的是“ A ”(填原句),这与材料二中 “ B ”(填序号)所陈述的读书习惯相似。
(3)、根据材料三、四的内容思考:董宇辉属于哪种类型的读者?为什么?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中国天眼”发现多颗新脉冲星

    【A】4100光年,1.6万光年。坐落在贵州群山之中的“中国天眼”,刚一“睁眼”就“看见”了离地球如此遥远的2颗脉冲星。

    【B】不久前,地球上有一位“x先生”,在放眼宇宙整整一年后,很精准地“瞄准”了银河系里几千甚至上万光年外的两位“女士”,这也是她们首次为世人所知。这两位“女士”,是两颗脉冲星。发现她们的“x先生”,是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脉冲星。

脉冲星家族首次有了“中国星”

    此次发布会上公布了2颗脉冲星的具体信息,编号分别为J1859—0131(又名FPl一FAST pulsar#1)和J1931一01(又名FP2)。前者自转周期为1.83秒,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后者自转周期为0.59秒,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2颗脉冲星分别由“中国天眼”于今年8月22日、25日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并在9月份获国际认证。

    这只是“中国天眼”的部分发现。“天眼”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dì)介绍,“天眼”调试进展超过预期,目前已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通过国际认证。

    这是我国的天文设备第一次发现脉冲星,实现了该领域“零的突破”。自1967年英国女博士乔瑟琳 贝尔发现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脉冲星以来,过去的50年里,人类发现的脉冲星家族至少有2700个成员了。

    “恒星老去,就会膨胀,变成红巨是,而后死亡。死亡后的恒星有很多种状态,比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像太阳这么大的恒星,死亡后会变成白矮星;而质量是太阳10倍左右的,死亡后会变成中子星,也就是脉冲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位科学家解释说。

    脉冲星自转速度很快、自转周期精确,是宇宙中最精准的时钟。脉冲星会发射一断一续的周期性脉冲信号,这一特殊“本领”,让脉冲星在计时、引力波探测、广义相对论检验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紫金山天文台科学家说,脉冲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譬如,脉冲星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告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贵州省平塘县名为大窝凼(dàng)的喀斯特洼地之中,躺着一口口径500米的“大锅”,其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

    “天眼”的最初构想来自已故天文学家南仁东。从1994年提出设想,到2016年正式启用,22年间,南仁东和他的团队全力推动着这个世界级项目。遗憾的是,南仁东于今年9月15日辞世。这次公布新发现两颗脉冲星,是对南仁东的告慰。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眼”工程副经理彭勃说,国外同类大型射电望远镜建成后一般需要3年至5年的调试阶段,而“天眼”调试了一年就获得了初步成果。

    李菂说,漂移扫描方式在脉冲星搜索上很少被运用,但调试期间只能用这种方式。结果令人振奋,每次扫描都能获得一到两个高质量的脉冲星候选体。

“中国天眼”还会寻找外星人

    科学家们认为,脉冲星的发现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有望开启中国射电天文学10年至20年“黄金期”。

    中外科学家都期待“天眼”的发现从量变转为质变。“天眼”如果能第一个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李菂和他的研究小组已经在为观测河外星系脉冲星做技术上的准备,最早于明年初会进行尝试。

    李菂表示,未来,“天眼”有望发现更多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贡献。   

    对于观测范围可达已知宇宙边缘的“天眼”来说,发现脉冲星只是使命之一,未来,它还将在中性氢观测、谱线观测、寻找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等方面大放异彩。

    “中国天眼”甚至还能“监听”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发出的无线电波。澳大利亚科学及工业研究院Parkes望远镜科学主管乔治霍布斯说,Parkes望远镜目前有20%的时间分配给了“寻找外星人”,  但仍一无所获;“中国天眼”看得更远,说不定将来会有令人振奋的消息。

    (选自《现代快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AI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披露,要想欺骗AI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AI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⑧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AI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AI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AI的判断产生影响。如果AI改变判断,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AI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蝙蝠鼠中仙

①蝙蝠,也叫东亚家蝠、天鼠、飞鼠、仙鼠等,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眼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朝》中有“蝙蝠鼠中仙”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仙鼠。其实,蝙蝠和老鼠是截然不同的动物。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于蝙蝠毀誉参半。在中国古代。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端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但在西方传说中,蝙蝠却是吸血鬼的化身.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不过,在蝙蝠家族中吸血蝠只是极少数,目前确认的只有这3种。

    ③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延年益寿(蝙蝠寿命达20年,比老鼠长得多),又可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④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

    ⑤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原因是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它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⑥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辩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辨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振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即使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也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⑦与回声定位系统相适应,蝙蝠耳廓很大,内耳十分发达,主要由内耳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虽不到1克重,但灵敏度极高,蝙蝠1秒钟可接收和分辨250组回声。其抗干扰能力也很强,哪怕干扰噪声比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强100倍,蝙蝠仍能有效工作。洞中数百万只蝙蝠都要发出超声波,这成千上万的超声波和洞壁的回声交织在一起,对蝙蝠个体却毫无干扰。从这方面看,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要比先进的雷达和声呐还优秀得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在早晨冒汗

①春末、夏日、秋初的清晨,正是气候潮湿、天气凉爽、空气清新的时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许多植物,如栎树、苦楝树、黄果树等高大乔木,水稻、高粱、玉米等禾本农作物,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滴水观音等观赏性植物,它们均 “怕热”,从叶尖或叶缘淌下一滴滴“汗珠”来。这些“汗珠”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犹如夏夜里的群星。植物“挥汗如雨”,第一滴“汗珠”从叶子上掉下后,叶尖马上又形成第二滴“汗珠”,体积再逐渐增大、掉落,然后第三滴“汗珠”、第四滴“汗珠”,滴滴答答掉个不停。

②许多人会问∶这难道不是露珠吗?其实不然,露珠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而那些植物,冒出来的“汗珠”掉落后,马上又会冒出新的“汗珠”,如此反复,显然不是露珠。况且,露珠的水滴很小,一般覆盖于整张叶片的表面,也不会从叶尖滴落。很明显,我们见到的水滴就是从植物体内流出来的“汗珠”。

③科学家为此做了实验,发现这些“汗珠”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就跟人类的汗水一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在凉爽的清晨反其道而行之,如此“怕热”而“汗如雨下”呢

④因为,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是需要排出体外的。白天,它们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大量水分就通过这些气孔蒸发掉了,所以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的“汗水”。可到了晚上,气孔“打烊”,全部关闭,而根仍在源源不断地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需要寻找出口。于是,叶尖、叶缘上的“水孔”就成了它们的“闸口”。

⑤植物生理学上,科学家们把植物“出汗”称为“吐水”。植物“吐水”越多,吸收的水分和养分就越多,根系也就越发达。这说明,吐水是植物健壮的标志,是农作物高产和树木繁茂的基础。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吐”出一百五十滴_左右_的水。被移栽不久的农作物,如果开始“吐水”了,就说明它们已经成活了。

⑥说来也奇怪,许多植物的“汗水”里竟然含有特定物质。如白桦、棕榈树含糖,一般通过“排汗”的方式来排出,这些“汗水”香甜味美,早在远古时就被人们用来酿酒、熬糖。

⑦此外,植物的“汗水”还有利于自身繁衍。有些植物的“香汗”芳香袭人,常引诱某些昆虫前来传粉。植物的“汗水”有相生或相克的特性,如小麦的“汗水”对马铃薯晚疫病就有预防作用,所以马铃薯可以种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土地上;而在向日葵旁种豌豆,则会两败俱伤…

⑧另外,人们还利用植物的“汗水”为病人服务。如松树的挥发性分泌物可治疗肺结核;五味子对减轻人的疲劳、增强视力、养脾安神等有一定功效; 云杉、白桦、椴树的叶片有杀伤白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4期)

阅读

青春学校反电信诈骗宣传活动方案

目的提升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形式主题宣讲、海报展览、趣味游戏
活动时间5月6日(周一)上午8点到11点地点学校报告厅
活动形式具体安排
主题宣讲以案说法、以案警示
海报展览反诈海报展览
趣味游戏知识问答、反诈大转盘、反诈连连看

【资料一】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发案最多、上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犯罪类型。青少年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群体,既是受害者,又易成为“工具人”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马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显示,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63.7%为90后。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审结未成年人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人数同比上升82.4%。

选自《中国青年报》

【资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法

第一章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马,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反电信网络骗宣传,普及相关法律和知识,提高公众对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方式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

【资料三】

“诈骗心理学”大盘点:这么多人被骗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01自证心理控制

    所谓自证控制,其实非常简单,一共只有四步:第一步,站上审判者的高点;第二步,强行给你贴一个你不能接受的标签:第三步,对你的反驳证据视而不见、予以否认或继续找茬,完全不用管是否符合逻辑,直到激怒你、拖垮你;第四步,继续引诱你自证清白,这时你已经上钩了,对方已实现了对你的控制。

 02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1927年发表的《无声的中国》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拆屋效应”。

03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其实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对沉没成本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也就是放弃之前的付出:二是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而大部分人往往会选择第二种,因为很多人都是非理性的,都会厌恶沉没成本带来损失。

(来源:“中介诈骗”公众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创造物,龙的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传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原始社会,先民崇信它的神力,塑其形以通天;阶级社会,帝王视其为祥瑞,皇家物遍布龙形,民间也不乏龙的影子,民众祈雨有它,端午竟渡有它,节庆社火有它;现代社会,在与世界诸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中华儿女又以“龙的传人”自居……纵观中国历史,在迭代的文化延续中,华夏先民绘龙形、信龙灵、传龙事、冠龙名,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选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

材料二: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山西衰陶寺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陶制彩绘龙盘。

   就出土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愿的《尔雅翼》,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省濮阳 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 尾巴像在摆动,考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邀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

   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 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 【乙】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闻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选自《习近平:在二O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