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3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读诗文,悟情怀: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节选)

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

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北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节选)

丁:

江上渔者⑦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②缣:细绢。③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④彝叟: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⑤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⑥待:依靠。⑦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2)、下面是关于文言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字词方法关联点解释
子不识范文正公勾连成语法相见(1)
且以公遗稿见为叙课内迁移法予作文以记之(2)
聚族人百口查阅字典法“仅”有以下义项:①只,不过 ②几乎,将近(3)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4)、蒙曼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的形象,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诗句

创作背景

渔夫形象

探究结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驾舟访友,即兴唱和

从容自适.

悠然脱俗

不同的内涵源于不同的关注点。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都是隐者的形象,而从范仲淹对渔夫的关注点来看,范仲淹具有④的政治家胸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谪居永州,寄情山水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5)、丙文中“岂非命也欤?”“岂非畴昔之愿也哉!”都用到了“岂非……欤/哉”的句式,练习文章内容,说说这一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苏轼在丙文中评价范仲淹“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请结合上述诗文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