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嘉兴市私立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心理学上的三圈理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处在不同区域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舒适区,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会觉得放松,稳定,很有安全感。

学习区,是最能让人进步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

恐慌区,是学习潜力最低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的人常常感到忧虑,恐惧,心理压力巨大,以至于不堪重负。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是摆脱恐慌的最佳方式。


材料二:沉溺于舒适区的危害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感到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感。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更不会主动付出太多的努力。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甚至会有自己比他人好的错觉;并因此而自鸣得意。

总之,长久的舒适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满足于水温的舒适而悠然自得,一旦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只有突破舒适区,寻求改变,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材料三:如何冲出舒适区

格言展台
    “最让你不舒服的话,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话;最让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该感谢的人。
    “学习知识必然是痛苦的,因为你只有在痛苦的实践中才能学到东西。”

第一,克服心理障碍。舒适区外一定是困难重重的,所以必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直面困难,接受挑战,用我们的“破冰之履”在舒适区外创造奇迹。

第二,改变固有的习惯。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坚持4周就能改掉一个习惯,或者培养出一个习惯。我们要思考自己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把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按步骤一步步完成。

第三,找到合适的同伴。改变的路上,既需要确定适合的目标,也需要找到能与自己共同进步的同伴,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一起冲出舒适区。

第四,坦然接受失败。每次新的尝试必然会有不适应,会有难题解决不了。不必回避它,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坦然接受失败,这样才能长久保持冲出舒适区的勇气和动力。

班级召开“冲出舒适区,人生更精彩”主题班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材料。

(1)、为使本次班会开得更有效,班级组织了一次“心理状态自我评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请简要概括你从图中得出的结论。

(2)、班会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请阅读材料一 , 给他提一条摆脱恐慌的建议。
(3)、班会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满足于待在舒适区,有的同学想要冲出舒适区,却苦于没有好办法。针对以上两种现象,你准备即席讲话,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惊天一着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时,一架黄色涂装、编号552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成功着舰,并于当天顺利完成舰上滑跃起飞。这是人民海军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一着惊海天”,当年蔡迟年、蒲海洋两位记者的通讯报道标题极其精妙的记录了这辉煌一刻,这“惊天一着”离不开它幕后的英雄——戴明盟、罗阳。(新闻导语,概括性强,引出下文。)

(一)我国航母战斗机成功着舰第一人——戴明盟

每当回想起2012年11月23日这一天。戴明盟总是会血脉张、激情满怀。

为了这“一着”,戴明盟和战友们开始了长达6年的试验试飞,仅他个人,就完成科研试飞400多架次,绕舰飞行100多架次。几千次的训练,终于迎来那一次的飞翔。

2012年11月23日,万众瞩目,歼-15飞机将要首次着舰。登上机舱的那一刻,他异常平静,几千个日日夜夜的严格训练在那一刻凝练成一句话,“我准备好了!”起飞、寻舰、绕舰、触舰、着舰、阻拦成功,飞机稳稳地停在了航母甲板上,随后又滑跃14°仰角冲上云霄,首次实现了中国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的成功起降。一时间,举国为之沸腾!有评论说:“一道完美的弧线,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的确,这一天,戴明盟盼得太久。

飞行并不是想象中的自由翱翔、诗意浪漫,而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时时可能面对各种危险,甚至死亡。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美国刚刚发展航母时,平均每2天摔1架飞机,死伤飞行员1000多名。从事飞行28年,戴明盟先后飞过16种机型,处置过数十次重大险情。两次死里逃生,至今让他刻骨铭心。(具体的数据呈现,表明每一次特殊的经历,无不体现   A   。)

1996年的一天,25岁的戴明盟驾驶歼-6战机进行飞行训练。升空不久,飞机突发故障起火,必须尽快跳伞,但飞机下方是人口密集区,为避开地面重要设施,避免伤及群众,他操纵着随时可能爆炸的飞机,在上空盘旋着寻找更合适的弹射点,直到高度仅为500米时,才弹射出舱。飞机坠毁在市郊的一块农田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4年10月下旬,在一次跨昼夜空中对抗训练中,戴明盟和战友驾驶的苏-30飞机一台发动机出现重大故障。情况万分危急!类似的情况已多次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绝不能让事故再次发生!”处在特情处置条件下的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在指挥员的引导下,他们果断关闭右发动机,实行单发飞行,尽力保持飞行状态和平衡,直至飞机降落在跑道上,实现了苏-30飞机首次单发安全着陆,保住了国家价值数亿元的财产。

两次险情,每一次都是命悬一线。一般来讲,飞行员经历过这样的险情后,心理上会有阴影,甚至不愿再从事飞行职业。但戴明盟认为,飞行是他的人生选择,也是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既然选择了,就要经得起生死考验,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

(二)歼15首次着舰后殉职,中国舰载机之父——罗阳

在我国自行研制的航母舰载机歼-15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指挥员罗阳由于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多方抢救无效,因公殉职,英年51岁。(使用令人悲痛的消息作为文本的开头,目的是   B   。)

同事们经常说,身为歼-15舰载机总指挥的罗阳,连一点“总指挥”的样子都没有: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数据,罗阳常常亲自奔赴研究现场,与飞行员和机械工程师们交流心得体会;由于航母上的作训习惯不同于研究所,罗阳便以部队的作息时间要求自己,以便尽快熟悉航母上的各项工作,有时候甚至把研究团队甩在一边,自己去收集数据。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你太拼了”,这是罗阳的同事们对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歼-15研究项目的总指挥,全国上下恐怕没有比他更了解歼-15了,自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罗阳的一生就与沈飞连接在了一起,甚至有人曾说,罗阳就是为了歼-15而生的。

难度高,任务重,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中国人同样能干成,而且还能干得更好。他用全部的精力带领着中航工业沈飞冲上了事业的巅峰,用无悔的信念诠释着“航空报国”的真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在用生命托举起了歼-15!他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了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不顾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直到做到最好。

2012年11月25日,歼-15成功在辽宁舰上进行起降,向全世界昭告,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距离打击能力,自此,中国海军彻底摆脱了“黄水海军”的头街,走向远洋,走向深蓝。但作为一个爱国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铭记这光辉背后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甚至有些人和罗阳一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铭记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改编自网络)

现代文阅读

 2018年8月23日出版的《柳叶刀》杂志,该期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酒精饮料与健康关系的重磅论文,作者是一个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牵头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小组。该小组调阅了来自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694个酒类消费数据库,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到592篇相关论文,然后将这些论文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用最新的统计方法重新进行研究。

研究显示,酒精饮料是全世界15~49岁年龄段人群最大的致死因子,这个年龄段的人有1/5的死亡原因可以归结为饮酒。如果把所有年龄段的人都算上的话,那么饮酒在所有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七位。仅以2016年为例,全世界就有280万人死于酒精引发的各种事故,包括车祸、疾病和自残行为等。

而且,这篇论文颠覆了此前的看法,认为酒精饮料并没有所谓的“安全剂量”,少量饮酒虽然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坏处,比如致癌。研究表明,酒精是明确的致癌物。大于50岁的人群当中,27.1%的女性癌症和18.9%的男性癌症都是喝酒引起的,仅此一项带来的坏处就大过好处了。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健康长寿的话,那么他最好滴酒不沾。

②适量饮酒可防中风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喝一两杯酒的人患局部缺血中风的可能性可降低4.5%,但那些每天喝7杯以上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将提高3倍。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该研究对纽约从1993年到1997年患过局部缺血中风的677人进行了调查——这种中风是由脑动脉血块引起的。研究人员把这些患者与接受随机电话调查的1139人进行了比较。

这份出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内科外科学院的报告说:“在对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身体质量指数和教育等因素进行调查后发现,适量饮酒——即每天最多两杯,对局部缺血中风的预防作用非常明显。

一项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2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提示适量饮酒对脑卒中(中风)有保护作用。

③生活离不开酒

白酒几乎伴随了中国人一生的成长。家里小孩出生要喝满月酒,孩子周岁也要喝酒,孩子出去赶考的时候、大婚的时候……这一生要喝多少次酒?一生如此,一年亦是如此。春节到来的时候要喝酒,阳春、清明时也会喝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喝桂花酒……一年一生,中国人是离不开酒的。

④酒能激发灵感

酒是点燃诗情的引子。从当年的曹孟德“横槊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杯酒就摆在我们千古的梦想和诗情里。我们都曾经跟着陶渊明去喝他田园里淡薄的酒,“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是一种回归了恬淡的酒,他在酒中怡然自若。我们也曾经跟着李太白喝他豪迈的酒。他说他自己无非是“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李太白邀约千古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到了苏东坡。他曾经“一杯还酹江月”去感慨历史的沧桑。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⑤酒的历史和文化精髓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而艾青究竟何许人也?他的诗作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是现实主义诗人,时代的歌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吮吸着农妇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巴黎留学归来,以一个画家的灵感描摹光与色的变幻;他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监狱中发愤而作,以一个青年的激情奏响抗争之曲;他在不断沦陷的国土上辗转流离,以一个爱国者的赤诚,深沉呼唤自由。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四】

阅读理解

材料一(来源:发明与创新杂志)

AI写诗真的强!

AI写诗平均347毫秒,也就是0.3秒;其实AI写诗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2017年AI机器人“小冰”就出版了自己创作的首个诗集。

AI不仅可以作诗,还能填词、写对联……并且在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中自由转换,风格有雅致与打油之分,都很厉害!

那么AI诗歌与人类诗歌究竟有何不同?只从文字呈现效果来看,几乎没法判断。

一位哈佛大学文学理论家做过实验,拿20首诗歌,不标注诗人名字,让同学们判断哪些是大诗人的作品,哪些是无名之辈的作品。同学们运用各种方法诠释、论证,结果推崇的许多都是无名氏之诗,错过了大诗人的作品。

人与人之间的诗歌带给普通读者的差异尚且如此,人与AI的诗歌又如何区别得出来呢?

材料二(来源:发明与创新杂志)

____

从结构上看,机器诗人的系统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节奏模型、韵式模型,以及自然语言模型。

其中自然语言模型是最主要的部分,它要负责确保语法正确,让诗看起来像人话而不像一堆机器乱码。在执行写诗任务时,AI有三件事要做:首先通过评估字词的使用概率来决定选择哪些字词,比如咏梅的主题确定之后,AI检索现有诗歌发现“寒”、“雪”、“冬”都是高频词汇,那就会倾向于选择这些词。其次检查每一行诗的节奏,哪些地方用单字或双节字词?哪些组合更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最后确保每一行诗都遵循韵律方案。

其实人类作诗大概也是这么个逻辑顺序,但AI拥有超大存储空间与超高运算速度,能在极短时间内设计出成千上万套诗词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解。AI发展到今天,在作品质量上已与人类的创作差距不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在节奏和韵律方面,机器人更胜一筹。

材料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机器人写诗,是文学的福音还是灾难?

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还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

中山大学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只是没有

“人”的生命体验的一种科技性的东西,那么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

《梅苑》校刊中还可以关注科技新闻。请搜集课外资料,推出“科技新闻”板块,带领同学们走进科学。

材料一

由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意味着我国迈出了建立长期在轨、多人驻留空间站的关键一步,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据了解,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材料二

除外观庞大、硬件一流以外,空间站的“软件”部分——舱内布局,也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配置了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表示,核心舱不仅能够保证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而且在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用品,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航天员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天和核心舱密封舱采用了情景照明技术和Wi-Fi通信技术,可轻松便捷地控制照明设备开关、查询站上物资存储情况。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从饮食睡眠到医保锻炼,再到视频通话,核心舱这座“太空别墅”既舒适又便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