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培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跟着父亲去直播

赵立新

①父亲是个农民,这几年,他摇身一变,成了新晋的“网红”,每天在老家的河沟中、滩涂里、潭穴处等地,网上直播网鱼捕虾,捞抓水中的野味。由于直播内容精彩,关注他的“粉丝”多达10万,引来不少商家投放广告,此外,直播时,还有“粉丝”给他“打赏”。

②成绩不太好的我,想到父亲风光精彩的直播生活,厌学的情绪便在脑里蔓延。我想,读书能有什么用呢?又苦又累的,父亲没上过什么学,不照样在网上有很高的人气嘛,直播的收入也很可观,我也想和他·样,当个轻轻松松、边玩边赚钱的直播“网红”。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他迟疑了会儿,欲言又止,最后淡淡说了句,等你把这学年读完了再说吧。我暗喜,觉得退学有戏!

③很快,寒假到了,天,父亲带着我去直播收渔网,他穿着防水裤,站在齐腰深的潭水中,一边小心地挪步,一边收着网,网中不断有鱼出现,直播间里一片热闹。

④但收到一半时,父亲发现有段网被拖走了,卡在深潭底下的石头缝中,拉不上来,“下面一定有‘大货’(指体型大的鱼类),把网都拖拽走了,快拉上来看看!”直播间有粉丝说道,“对,快下去把网拉上来!”附和的粉丝越来越多,父亲迅速脱去防水裤,一个猛子扎入潭底,速度快得出乎我意料,他在水底忙了好一会儿,然后浮出来,换口气后,又潜了下去……尝试好几次后,网终于被取上来了,网内果然有一条大鲤鱼,直播间一片欢呼。

⑤直播结束,父亲已经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冷得直打颤,全身湿透的他赶紧骑上电动车。带着我飞速地朝家赶。路上,他的冷颤打得更厉了,车带起的寒风,正毫不留情吹着他。

⑥“这么冷的天,您怎么敢潜入水底?”回到家后,我问父亲。“如果我不下去,粉丝们就会很失望,为了不掉粉,再冷,我都得下去!”父亲若有所指地说,“直播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轻松,‘网红’更不好当。”

⑦五一“劳动节”假期的第一晚,父亲又让我跟他去河沟里直播捕鱼,他用一根竹竿,在水草丛里轮番用力击打,里面的鱼虾便会被震晕,纷纷浮出水面,便可趁机将它们捞抓上来。因为灯光的吸引,蚊虫纷纷围拢了过来,然后叮咬我,让我的皮肤奇痒无比,我只能费劲地驱赶它们,并祈祷能早点结束直播,好回去,但父亲却不愿早归。

⑧好不容易熬到直播结束,父亲上岸后,我才发现他的大腿、手臂、脖子上,全是被蚊虫咬肿起来的包块,“水草丛里,蚊虫很多,被叮咬是常事,只能忍着。”父亲毫不在乎地说。

⑨接下来的几天,父亲带我在滩涂上放地笼,在骄阳下钓鱼,在黑泥塘里摸鳖……开始我觉得有趣,后来就烦了,感觉又累又苦!

⑩期间,父亲还告诉我,有一次他划船,在溶洞里的暗流中钓甲鱼,直播时,外面突然下起暴雨,可他全然不知,暴雨很快引发山洪,洪水疯狂地涌入溶洞中,导致洞内水面猛涨,船也被冲走了,眼看着溶洞就要被淹没,好在,他水性好,体力充沛,拼命地在激流中游呀游,最后才死里逃生。

⑪我问他,你为何要去危险的溶洞里直播呢?父亲说,现在直播竞争压力大,只有不断创新,甚至要胃险做些奇特的新花样,才能不被淘汰。

⑫假期结束,我要回学校了,临别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任何行业的成功者,都有着别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和不易,我也只是个短暂的小‘网红’,不是真的红,那些拥有渊博知识和真本领,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人,才是真的永久‘网红’!爸爸希望有一天,你能成为那样的人!”

⑬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退学的念头突然不见了,我决心先要成为学习上的“网红”。

(1)、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情节并概括“我”的情感变化。

文章情节

“我”的情感态度

厌学情绪蔓延

想向父亲学直播,父亲没有直接否决

开始觉得有趣,后来烦了,感觉又累又苦

父亲语重心长启发“我”

(2)、分析第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成绩不太好的我,想到父亲风光精彩的直播生活,厌学的情绪便在脑里蔓延。(从加点词的角度)

 ②父亲已经嘴唇发紫,浑身发抖,冷得直打颤,全身湿透的他赶紧骑上电动车。(从描写的角度)

(4)、文章以“跟着父亲去直播"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傅雷家书两则(其一)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954年10月2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毕淑敏
        ①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触,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是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者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我手经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一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②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的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葆谦虚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③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十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 , 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XX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长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④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是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 , 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交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⑤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⑥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渡河(周海亮)

    终于来到河边,河边不见一个人影。

    几天来他一直躺在丛林里。他想他也许撑不住了,夜里,他能够听到皮肤燃烧出“嗞嗞”的声音。他的五脏六腑全都着起火,他冲天空呼一口气,淡蓝色青烟袅袅。

    他病了,越走越慢,越走越慢,终与队伍失去联系。他冲最近的战友喊,等等我!声音被风吹散,瞬间无影无踪。然后他摔倒,失去知觉,待醒来,丛林里只剩自己。他不知道他们是否找过他,找过或者没有找过,都不再重要。他被孤零零地扔进丛林,这才是现实——也许敌人,近在咫尺。

    他们需要马上渡河。半年来他们东躲西藏,疲如奔命,队伍仍然越来越短,就像一条被砍掉大半的蛇。其实他们不配像蛇。他们更像兔子,耗子,像一切死到临头的惊恐万状的动物。他们必须渡河。渡河,还有活着的希望。否则,必将全军覆没。

    河水黄浊,河面浩荡,岸边芦苇句旬,白色的芦花却纷纷扬扬。他沿着河岸走,五脏六腑再一次燃烧起来。终于他走进那个颓败的村落——十几栋泥草房,十几株山碴树,十几只瘦羊,十几个拥挤在一起的坟莹……

    他问老人,是否有部队渡过了河。

    那也算部队?老人说,当兵的面黄肌瘦,军装就像麻袋,步枪就像烧火棍,长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不足二百人吧!那也算部队?

    他们过河了?

    两天前就过河了。村里只有两条渔船,他们用了最快的速度,还是从黄昏忙到天亮。长官最后上船,护着两挺重机关枪。这样的队伍竟然有两挺重机关枪!长官说,它们是队伍的希望……

    叫我得追上他们。他说,希望您能帮我过河。

    你要自讨没趣?老人说,他们本该等你的,是不是?你只是失踪,不是阵亡。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还到处找呢!

    队伍不能冒险。他说,为了我一个人,才甲上二百多人……

    那就留一两个人等你。老人说,家里的狗跑出去,晚上还得给它留着门呢。

    后有追兵……

    追兵在哪里?老人说,这么多天,我连一个兵虱子都没看到。

    无论如何,请您帮我过河。他说,我得追上他们。

    没有船了。老人说,他们渡河以后,将两条船全烧了……然后,他们端着枪,命令我跳下河,游回来……他们根本不在乎我的死活……

    你可以摘下门板。他说,把两扇门板绑到一起,再找一根竹竿。我知道,这办法管用……

    你想掉进河里喂鱼?

    我想渡河。他目光执着,求求你,帮我渡河。

    老人在门板下面捆上两张鼓圆的羊皮,老人的船仿佛被捆绑在一起的飘浮在河面上的两只死去的山羊。门板发出“嘎哎嘎哎”的声音,似乎随时可能断裂。他趴在门板上,听到水底的呼呼风声。

    他们离开时候,说起过我吗?他问老人,比方说,为了大局,我们不得不放弃那个兄弟……

    屁都没有一个。老人说,除了最后上船的长官……长官说,重机关枪不能湿,那是队伍的希望……

    可是他们应该等等我的。他说,我只是失踪,不是阵亡……村子里丢只鸡,全村人都要出去找……

    所以,就算渡过河,你仍然追不上他们。老人的竹竿轻轻一点,羊皮筏打一个趔趄,水面上猛地一蹿。或者,就算你追上他们,又能怎么样呢?就像一条失踪的狗重新回到家里,主人会给他道歉?说不定,会狠狠揍它一顿……

    我们是一个整体……对一支完整的队伍来说,我很重要……

    你可有可无。老人说,一百个你加起来,也不如一挺重机关枪重要。

    他长叹一声,不再说话。回头看一眼岸边,岸边芦苇句旬,芦花苍茫。突然他感觉自己就像倒地的芦苇或者随风而逝的芦花,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对他的部队,还是对他的世间。老人破败的村庄在这一刻突然变得生动并且亲切,牛,羊,青草,庄稼,沟畔,老人十九岁的脸上长满雀斑的女儿,一扭一扭的随风摇摆的炊烟……

    追上部队,你终究是死。不是死在这一场战斗,就是死在下一场战斗。所以现在,我是在送你去死。老人收了竹竿,说,船到岸了,你愿意走,就走。不过,如果你愿意跟我回去,我会让春玲给你煎两个荷包蛋。

    他抱着枪,久久不语。突然他问老人,他们真的没找过我?

    老人无奈地摇摇头。下船!老人说。

    他们还烧光了你们的船?

    他们还烧光了我们的船……他们手里有枪……你下船吧!

    我手里也有枪。他跳下船,咬咬牙,说。

    什么意思?老人愣住了。

    把船烧掉,然后,你游回去。他拉动枪栓,恶狠狠的语气,却流下眼泪。

【乙】小小说的阅读鉴赏(徐金国)

    ①小小说篇幅短小,却尽显小说艺术的魅力。那么,怎样才能阅读欣赏小小说呢?

    ②解读人物形象要“窥一斑而知全豹”。小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常常是通过截取人物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细微特征或变化,在细节上着力,于细微处见精神,让人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或只写人物性格中的一个小隐秘,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的一次小小撞击。以澳大利亚小说家泰格特的《窗》为例,作者寥寥几笔写了不靠窗病人心理上发生的细微的变化,却揭示了善良的人性是如何一步步被邪恶所吞噬。小说结尾通过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与此前靠窗病人描述的公园美景形成强烈对比,两个人物的善良与丑恶灵魂跃然纸上,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③解读主题思想要多元深刻。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虽然写的都是小题材、小细节,撷取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却是对生活的高度浓缩与升华。故事背后往往是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直抵生活的本质。小小说的主题常常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小说的内容永远是生活,但小说家的使命却不只需要对生活进行描绘、再现、加工和解释,而且还要担当起认识生活真相的艰难使命。小小说也同样承担了这样的重要使命。以周海亮系列的战争小小说为例,他的笔端顾及到了战争的一切人物。譬如《芒种》里的伤兵山子,《空袭》里的母亲,《俘虏》里的几个俘虏等。在战争的漩涡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上演着各自的人生悲喜剧。他更多地将笔墨挥洒在战争中的人性内容上,以充满悲悯、善良的人文情怀,关注战争环境里人性的坚守、升华或扭曲、异变,使作品的立意更为深远、厚实。所以阅读小小说时,我们必须透过情节、人物和事件,读出小说深处的思想意蕴。

④解读故事情节要细致续密。有人说小小说是“在方寸炙间舞蹈”。小小说要在尺幅之间跌宕起伏,尽显波澜,关健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首先是构思要新颖独特,悬念迭起。比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开篇,患肺炎的琼珊把生命与窗外的常春藤叶紧紧联系到了一起,如果最后一片叶子落去,琼珊的生命也将凋谢,眼看藤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但最后的一片终于没有落去,琼珊也因这片不落的常春藤叶而获得新生。而一生潦倒的老画家贝尔曼一直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画出不朽的杰作,最终老贝尔曼以一片常春藤叶完成了他一生的杰作。在小说的情节设置上,作者不断将一个又一个悬念抛给读者,使读者欲罢不能。其次是小说的结局处理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比如《窗》的结局:当不靠窗的病人终于移到靠窗的那张病床上,他见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样的结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只有一个心中充满美好的人,世界才会变得无比美好,反之亦然。如此的结尾,不能不让人惊异于小说家精妙的构思。再次是含蓄曲折,让人回味无穷。小说《窗》以“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束,戛然而止,让读者产生无尽的遐想,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⑤王蒙说:小小说是一种智慧,一种敏感,一种眼光,一种对生活理解。所以,我们阅读欣赏小小说也需要用一种智慧敏感的眼光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只有这样方能抓住关健,充分领略小小说的艺术魅力。(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冻年货

王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霜。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浒传》中“血腥描写”的相关争论

    《水浒传》中有关食人、虐杀与滥杀行为的“血腥描写”并不多,但因多附着于人物和情节之中,所以显得刺目虐心,为许多读者所诟病,近今甚至成为某些学者以“暴力崇拜”否定《水浒传》价值的主要根据。

    再加上《水浒传》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屏,其“血腥描写”的影响无可避免地被放大,从而引出对《水浒传》影视的否定与批判,并延及对《水浒传》价值与传播的质疑。

    吴世昌动议禁演《武松》。1982年2月27日,由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武松》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前四天,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学家吴世昌致函中央电视台指出:《水浒》这部小说中……最残暴、最野蛮、最无理的凶杀情节正是武松《血溅鸳鸯楼》这一回。除了他的三个“仇人”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外,他还杀了……十七人。这被杀害的十七人,除夫人外,都是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下等人”,而武松自己的出身却是“都头”(相当于警察局长),这种故事,也算是“农民革命”吗?……在《血溅鸳鸯楼》这一故事中,武松宣布他的杀人哲学是:“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不是一种疯狂嗜血的杀人哲学吗? ……因此,我紧急动议:立即停止播映《武松》这类货色!

    2010年,基于以上基本相同的事实,长期旅居海外的刘再复指《水浒传》等为“中国人的地狱之门”。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李海滨提议“禁播《水浒》”,认为《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和暴力相关。《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与我们时代不适应。

    潘知常等学者对《水浒传》也多有责难,认为《水浒传》描写的是“暴力盛宴”,要求踢出《鲁提辖》,打倒《林教头》,撵走《武行者》,主张将《水浒传》从四大名著中扫地出门,将《水浒传》从中学课本中彻底删除。因为在他们看来,读《水浒传》只会助长人们的暴力倾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他们眼中,像李逵等,不过是个嗜血者,最多是“淳朴的嗜血者”。

    另有学者认为:读者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是以审美的感受为标准,而不是用科学和道德的标准来接受和衡量的,不能用文化批判、道德批判代替审美批判。任何理解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参照,而且是整个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必须是审美欣赏,而不是实用价值,否则就是胡言乱语,无稽之谈,成为对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就像我们读《背影》不能只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水浒》也不能只盯着“暴力”“血腥”。

    山东师大教授杜贵晨:《水浒传》中包括食人、虐杀与滥杀等“血腥描写”,既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又是上古文化传统的产物,同时是当时小说写人艺术由“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之幼稚与蒙昧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进阶。读者只有以历史与美学的观点,对《水浒传》主旨、总体构思及叙事写人艺术作全面具体的分析,才有可能对这些“血腥描写”产生历史的同情与审美的接受。至于某些人以《水浒传》“血腥描写”是“宣扬暴力”的指责,则是非文学或不善读书及杞人忧天的批评。《水浒传》通过有关描写已表示了对“血腥”行为的否定。当前,《水浒传》阅读与传播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需出现与时俱进的关于《水浒传》乃至其他古典小说的研究与批评,以扶正纠谬,探幽烛隐,引导构建名著阅读与传播“新常态”。

    网友“轻烟残月”:《水浒》中的一些情节的确过于暴力,即使“不说禁播,起码要从名著中剔除。这么一部把杀人狂、无良灭门者、开黑店卖人肉等恶人都歌颂成英雄,还脑补打败辽国,这种负能量爆棚的(作品)跟其他三大经典并列名著,太亵渎其他经典了”。

    网友“影子”:“《水浒》中的英雄个个杀人无数,血腥暴力,堪称恐怖分子中的杀人冠军军团,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相差甚远。”

    网友“007”:我活了二十多年,也亲身拜读、受教过《水浒》,向来不知道这本书竟然能够引导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如果这本小说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的话,我想社会也不至于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因‘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就迁怒怪罪于这本书,那是否为了禁止早恋,就废止《红楼梦》;怕老百姓学得有心眼儿,是不是也应该把《三国演义》焚毁了?”

    网友“郁崇幽”:如果《水浒》和时代不符,暴力情节太多,那么抗日游击战争中那么多的情节和时代相符吗?这些都不暴力吗?代表们能不能关注点实在的问题!禁播《水浒》的提议,没有文化真可怕。

    《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确实受到了来自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严峻挑战,其所反映的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与转型中一个有关古典名著理解与对待的严重困局。为此,有关《水浒传》“血腥描写”的理解与评价,不能不成为当下为《水浒传》阅读与流传解困的第一要紧的话题。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文本二:

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精明的才干,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