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二中学校、镇赉县第四中学校、镇赉蒙古族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心专心事业心

①粗心与专心,如水与火不相容,如矛与盾相对立。奇妙的是,许多科学家常常兼具两者——既粗心,又专心。

②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确实是够粗心的了:有一次,他请老朋友吃饭。入席以后,他说去取一瓶酒,竟一去不复返,害得那位老朋友等了半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牛顿去取酒时,忽然想起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竟跑到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做起实验来,把那位老朋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一次,牛顿牵着马上山。走着,走着,又想起了科研中的问题,手就松开了,放掉了缰绳。当他走到山顶时,才发现马儿跑了!

③牛顿的粗心,是生活上的粗心。然而,他在生活上的粗心,是由他对科学的专心引起的。他在科学上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正因为他把全部心血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

④在科学家当中,像牛顿这样的为数不少,爱因斯坦也是这样。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一个桥头等候朋友,等着,等着,他陷入了沉思,连雨水打湿了衣服都不觉得。他想了一会儿,就掏出纸条,记了下来。这时雨点打湿了纸条,他才发觉正在下雨。他赶紧把纸条放进口袋,却又沉思起来,忘记了冰凉的雨滴打在他的脸上。

⑤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粗心,常常被人们认为“怪”,甚至被称为“科学怪人”。其实,“怪人”不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怪”,往往是科学家们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钻研科学引起的。正如俗话所说,“一心不可两用”,他们的心思全部扑在科学上去了,自然对别的事情就显得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了。

⑥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个昆虫迷。他从懂事起,直到八十七岁逝世,一直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研究昆虫。有一次,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看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有人骂他“怪人”,他都不予理会!还有一次,法布尔趴在一棵果树上,屏着呼吸观看着蜣螂的活动,直到树下有人大叫“抓小偷”,他才从昆虫王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

⑦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是个化学迷。他常常一整年都住在实验室里,做了睡,睡了做,生活非常简单。然而,道尔顿却粗中有细,一旦生活中的普通问题涉及科学,他立即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有一年圣诞节,道尔顿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母亲。母亲大为诧异,说这样大红色的袜子,给老年人穿太鲜艳了。听了母亲的话,道尔顿顿时对袜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放下手头的化学实验,开始钻研袜子的颜色问题,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道尔顿本人是色盲!鲜红的颜色,在他看来成了棕灰色。尽管世界上早就有色盲的人,可是谁也没有发现自己是色盲,而道尔顿成了色盲现象的第一个发现者。人们曾经这样评论道尔顿:“他有甚美的简单品性和专一心思,这种品性和心思使他在科学上一直向前进。”

⑧科学家们专心于科学,对生活总是从简从朴。爱因斯坦连会见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时,也不打领带、不穿袜子,觉得那样太浪费时间。同样,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受到沙皇接见时,事先声明,请允许他随便穿什么衣服——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门捷列夫的衣服式样是他自己设计的,口袋很大,便于放笔记本。至于是否“时髦”,对他来说是无所谓的。牛顿的袜筒常常缩到脚后跟,他也毫不在乎。至于陈景润,他的鞋子经常忘了系鞋带,衣服纽扣没有扣齐……这种不注意生活细节的行为,对于专心致志的科学家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⑨科学家们在生活上粗心,在科学上专心,正是他们对科学有强烈的事业心的表现。他们把科学作为毕生的事业,全心全意为科学的进步而奋斗。法布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八十七岁时,出版了巨著《昆虫记》的最后一卷——第十卷。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临死前还躺在病床上修改校样,说完“我现在改正的才是对了”这句话后半小时,与世长辞。爱因斯坦临死前仍在改写关于“统一场论”的科学著作,对陪伴他的亲人说完“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地去睡吧”后离开了人世。

⑩“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只有拥有强烈的献身科学的事业心、责任心,方能终生专心致志于科学,推动科学事业向前发展。

(1)、文章中说许多科学家又粗心,又专心,列举了哪些事例?
(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怪人”不怪?
(3)、文章一共几次提到了爱因斯坦?请分别概括事例并指出各自论证的观点。
(4)、赏析句中加点的词语。

正因为他把全部心血用在科学上,所以才在生活上显得那么大大咧咧丢三落四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选文有改动)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摔打成就人生

      ①侗族人的孩子五岁、十岁、十五岁要经历过三次滚烂泥巴,能够从烂泥巴的一头顺利地滚至烂泥巴的另一头,就说明这孩子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父母们方可一致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成年人。今后孩子的事情父母们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事事过问,以后子女成长的道路走得如何几乎全凭孩子他自己。

      ②人生的征途中,能够滚上几滚烂泥巴算得上是一件幸事。“做任何事情,几乎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汗水,不需要三番五次的思考,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将事情做到自己计划的标准,取得成功。”坦白地讲这是身在人世间每一个人都渴望不已的事情,可是有些事情偏偏就不是那样的一帆风顺,不会那样的简简单单,其间若想成功,付出的是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耗尽的是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花出的心血、叹息、苦水、无奈、哀伤、荆棘、崎岖。因此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征途中,不可能全是整洁平坦的大道,脚下迎来不平的沟坎,闯进畏惧的荆棘,遭遇人生的烂泥巴也是在所难免的。遇见了人生的烂泥巴,畏惧退缩,停滞不前终究不是正确的选择,怎么办才好?别无选择,只有满怀信心,鼓足全身的勇气,滚过战胜人生的烂泥巴,才会迈向新的征程。

      ③“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因李陵之祸,得罪于汉武帝,被武帝处以宫刑,幽于缧绁,靠着执著的追求,凭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才会“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成了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史家之绝唱《史记》。可见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先贤大家们之所以取得一番成就,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他们也遭受了人生的苦痛,凭着坚定和执著,经历并且滚过了他们自己人生的烂泥巴,做出了流芳百世、受人尊敬的杰作,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由此看来,人生的征途中,能够滚上几滚烂泥巴倒也算得上是一件幸事。

      ④滚一身烂泥巴,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反反复复地起起伏伏多少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生。老家也有这么一句话“要想人前显贵,背后必须受罪”。话中之意无疑也是讲的这道理。旧时乡村那些民间老艺人,吹鼓乐的唢呐手,为了家庭的生活,离家百里,拜师学艺,为了将几个音律演奏到位,真不知受到师傅们的多少呵斥,为了学好向往的唢呐鼓乐艺术,有多少做徒弟的不都是默默忍受着?为了成为百里八乡有名的说书人,有多少人白天走街串巷,夜晚还要强忍着眼睛的疼痛阅读评书蓝皮话本,一遍遍地自言自语反复练习?著名豫剧艺术家常香玉大师,不经过穷苦生活的逼迫,不经过辛勤劳苦几十年游走乡村的大量演出和潜心钻研,怎么能够在戏曲艺术的花园里独树一帜,成为受人尊敬的艺术大家?

      ⑤“玉不琢,不成器”“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这些解释“人生烂泥巴”道理的话语还少么?

      ⑥同样,我要说的是“人不摔打不成才,人生需要摔打,经过摔打后的人生方可成就真正的人生”,你说不是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当我们走向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旷野时,宝大娘指着前面说:“那就是滹沱河。”但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哪里有滹沱河呀?那里什么都没有。那是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之外,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我的脸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

    ②姐姐和宝大娘说说笑笑地在岸上的树林子里低着头挑野菜,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

    ③我刚从岸上走下河滩,姐姐便大声地喊我“不要去那里,快上岸来。”我莫míng其妙,不懂得岸是什么,沙土和石头有什么可怕?我还是只顾往前走。姐姐风一般跑下来,不由分说把我      到树林子里,说:“就在岸上呆着,下去,大水会把你冲走。”我瞪起眼睛问姐姐:“哪里有大水?”姐姐对我说:“有。说来就来。”姐姐向我解释:“几年前,有人从河这岸到河那岸去,在沙滩上走,突然看见滹沱河来了。它高高立起,冲了过来,还没来得及转身,那人就被冲得没影儿了。”

    ④姐姐这番话说得我头发都格巴格巴地炸起来了。我怀着真正的恐惧朝着几步以外的滹沱河望去,它真的说来就来吗?从远远的左边望到远远的右边,那灰灰的沙和灰灰的石头似乎都滚动了起来,看不到头尾,我恍惚觉得滹沱河是一条其大无比正在飞动的蛇,这沙滩是它蜕下来的皮,那数不清的石头是皮的鳞。这时我才感觉到这没有一点生气的皮(不管它是蛇的,还是河的)跟在草丛里曲曲折折游动的蛇一样的可怕。我知道,蛇说来就来,你还没有瞅得清,它早已从草上窜走。滹沱河也一定是这样。

    ⑤我没见到滹沱河,但已被它镇住了。回家的路上,宝大娘牵着我的手,说:“啊哟,你的手这么凉!”我不吭声。她们没有想到我是被那个没见过一面的滹沱河吓的。不仅手凉,心都凉了,我自己知道。

【文学类文本1】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各题。

天堂里你喝下时间

毕淑敏

①天堂湾是南极旅行的著名景点。我们从布朗断崖下来后,搭乘冲锋艇,在此湾巡游。万里冰原,这里的色泽如此单纯简洁,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白色是冰川和冰山。除此之外,再无他者。

②天堂湾三面为巨型冰山环河。有条约10000英尺高的冰河,从一侧山顶延伸至海边,气势磅礴。高耸的冰垛,时不时毫无征兆地轰然断落,垂直刺破海水的蓝色肌肤,瞬间撕裂出阔大伤口,然而天堂湾的宁静如此永恒,旋即所有的音响被海水吸附得丝毫无留,海面纹丝不乱地愈合,一切回归永恒寂寥。缓缓随波逐流。环绕的冰山像块块硕大而形状不规则的巨型蓝宝石,折射七彩阳光,深邃神秘。南极的冰为何有如此妖娆的湛蓝?

③山冰川冰,是由陆地积雪不断沉积,在漫长时间和重力压榨下,形成了冰。随着密度加大,冰内绝大多数空气被挤出,质地变得非常坚硬,同冰箱里几小时速冻出来的冰,有天壤之别,这种挤压得极坚实几乎不含空气的冰,在光照之下,闪现深空般的蓝色,最甚者,是黝黑色,得一酷名,名为“黑冰”。冰若变成深蓝色,需要400年。变成近乎墨色,则至少需要10000年。

④专家道,冰对南极极为重要,如果没有浮冰,南极就不会有冰藻浮游生物。磷虾将无从觅食进而灭绝,企鹅也因没了口粮,陷入灭顶之灾。南极的整个生物链,会随之崩解。他有些忧郁地补充道,现在,世界上很多淡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已经琢磨如何把南极冰山拖回自家慢慢享用了。在可以想见的不远的未来,人们瓜分南极冰山的企图可能会变为现实。骇然!南极冰啊,你莫非终有一天,会背井离乡,被人拐走?橡皮艇在天堂湾漫无目的地游荡。

⑤我半仰头,极目眺望,远方连绵的冰山,给人无以言说的震慑感。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南极冰山,已修炼成自然界中最纯净的固体,浩瀚巍峨,昂然高耸,无际无涯。它统一单调,除了令人窒息的惨白色,没有一丝色彩装点其上。屹立在寻常人等所有想象之外的地球极点,严酷壮烈。它烈焰般喷射着拒人千万里的森冷,凌驾于我们卑微的灵魂之上。

⑥船停到了一丛浮冰当中,专家说,请大家放下手机和相机,谁都不要说话,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南极声音。洋面之下,在目光看不见的深海中,有企鹅划动水波的流畅浊音。洋流觥筹交错,相互摩擦时,发生水乳交融般的滑腻声。突然,一声极短促极细微的尖细呢喃,刺进耳鼓。

⑦什么声音?我忍不住轻声问。是刚刚孵化出来的蓝眼鸬鹚宝宝,在呼唤父母,恳请多多喂食,专家悄声解说。我赶紧用望远镜朝岩壁看去,那声音细若游丝。在如削的断崖上,两只体长约半米的鸟,正在哺喂一只小小幼雏。它叫“蓝眼鸬鹚”真乃名副其实。双眼突出裸露,呈明媚亮蓝色,它们真够勇敢的,把巢筑在垂直岩壁上。其下百米处,海波荡漾。只见它大张着喙,耐心等小小一雏鸟把嘴探入自己咽部,让它啄食口腔内已经半消化的食。鸟吞咽间隔,偶尔撒娇鸣叫,恰被我等听到。

⑧渐渐从静默中醒来,人们神色庄重似有万千感触。

⑨此地为何叫天堂湾?我轻声问。专家说,山峦拱卫,此湾风浪很小,能给人们以安全庇护,就叫“天堂湾”了。此地符合人们关于天堂的一切想象。在此,你可以感觉神祇。他不是面色苍白的异国人,而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你终将明白,有一种无比强韧而平静的存在,在你身心之上。置身至简的蓝白世界,心似乎空无一物又包容万千。

⑩极地专家捞起一块黑冰。他说,它足有一万岁了,把它放在酒杯中,再注入酒。它融化的时候,会吐出气泡,发出轻微的美妙音响。冰块也像被施了魔法似的,会在杯中缓慢移动,甚至主动碰撞杯子边缘,好像在轻轻问候。可知这是为什么?

⑪一万年前,它们曾是寻常的。被埋藏雪中,经受过巨大压力,它已不再寻常,变成了高压气体。一旦冰块融化,气泡逸出,破裂有声,它们代表远古时代,在向我们问候。试想,当你喝下“万年冰”释放出的水和空气,你会体会到什么?我也敲下一块黑冰,放入口中。唇齿渐渐麻木,黑冰渐渐融化。冰冷的平静感,顺着咽喉下滑,储入脏腑深处。它饱含着远远超越我一己生命的长度所沉淀下的森冷,将本不属于我这一世所能明彻的深邃领悟灌入我心田。在这一瞬我恍然大悟,永恒如此简明扼要。我记住了,返回纷杂人世间的焦躁余生中不断反刍黑冰的清冽久远。慌张愁苦时,从记忆之库紧急调出天堂湾的静谧画面,它如定海神针般让我淡然下来。

⑫短暂的天堂湾之旅,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会被反复想起,咀嚼回味,以供终生启迪。

(节选自《婀娜河上的美丽项链(八年级下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